史鐵生離開我們已經一年了。他離去時坐在輪椅上安詳的背影,一直在我眼前晃動。
上世紀70年代初,命運將雙腿癱瘓的史鐵生限制在輪椅上。近三十年來,他坐的輪椅載著他內心的沉思、憂郁、痛苦、夢想、愛戀、探尋、追問,行駛在雍和宮附近的街巷里,徘徊在地壇柏蔭下的草地上,出現在北京、上海、杭州,及紐約、北歐的文學集會、筆會上。這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一道特異的風景。他的輪椅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千萬文學愛好者的目光。我和陳建功、劉恒、甘鐵生、劉孝存、王升山、孫立哲、王克明們在不同的場合,爭著推過、抬過他的輪椅。在推和抬的過程里,在近距離交談、接觸中,我在鐵生臉上看到過羞澀、感激的表情,但他的脊梁始終是挺直的、堅韌的、不屈的。這是我站在輪椅背后時他的身軀留給我的印象。
自稱“主業是生病、寫作是業余”的史鐵生,曾經說過:“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世上只有善于哲思、鋼鐵般的漢子,才能如此從容地踏上生命的歸程。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鐵生因突發腦溢血匆匆離開了我們。僅僅過了4天,即2011年1月4日鐵生60歲生日,在京東大山子798藝術區那包豪斯建筑風格的高大廠房里,由“鐵迷”們發動舉辦了有上千人參加的追思會。廠房墻壁上掛滿了鐵生放大了的、笑容可掬的照片。既沒有花圈、挽聯,也沒有眼淚和哀樂,這不像是追悼會,倒像是一次盛大的生日Party。會場入口處,彩照上的史鐵生,坐在輪椅上微笑著迎接每一位進門的來賓。
照片下紅紙白字摘引著他寫的詩篇《節日》中的句子:“啊,節日已經來臨/請費心把我抬穩/躲開哀悼/挽聯、黑紗和花籃/最后的路程/要隨心所愿……”鐵生夫人陳希米身圍粉色披肩,與朋友握手交談,并致詞感謝。會場上醒目的是,豎立的鐵絲網罩上,用玫瑰花枝做別針,插滿了黑紙留言片上潔白的祝福,以致遠遠望去,它已成為一堵垂直的花墻。
中央電視臺的張越,主持了追思會。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院長魯景超教授,特地帶領一班最好的學生上臺聲情并茂地朗誦了鐵生的作品。鐵生至交們站起來向眾人回憶他有寫作天賦、會針灸、能畫畫、善待人,常替受冤的摯友寫長篇申辯;“文革”禁書時期,他參與放風、偷書;插隊放牛時肚子餓了,他拿父母寄給他的零用錢向老鄉換買雞蛋吃;腿殘者的暗戀之苦,使他難于排遣;有時陰暗情緒襲來,恨天不公,怒把玻璃板砸碎……
從天津趕來的醫生向全體與會者報告了最新消息,說根據史鐵生捐獻肝臟的遺愿,已把配型好的臟器移植入一個38歲的患者身上,如今那位患者已能下地走動——人們聞訊,會場上響起狂風暴雨般的掌聲,聲浪幾欲把房頂掀開。醫生說:鐵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一直堅持著,彌留之際掙扎著挨到天津紅十字會來取器官的大夫奔進醫院走向他床邊,他才舒緩地呼出最后一口氣,好讓所捐獻的器官一直處在血液正常灌注的鮮活狀態。除肝臟外,鐵生還捐出了角膜,已使另一患者復明。
肝臟移植國際權威、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教授動情地對大家說:“史鐵生二十多歲就因下肢癱瘓坐到了輪椅上,無法像大家一樣站起來走路,但是他的死卻讓他穩穩地站立起來,還攀上了人之道德的高坡,成為一個愛人超己的生命典范。”
我聽到這兒,眼睛濕潤起來,深感鐵生的精神境界已臻極致:他悄悄地走了,沒有帶走什么,只留下愛,把還有用的器官——分贈給急需的生者,祈盼他們活得更精彩。啊,鐵生,我的好兄弟,我要擁有什么樣的語言才配贊頌你如此潔凈的靈魂,這般利他的情懷!我抱憾于、痛悔于自己文學語匯的寡乏,筆力不逮,以至不能生動描繪你真實的形象。
鐵生離開我們一年了。他離去時坐在輪椅上遠行的背影,像座大理石雕塑似的,一直清晰地挺立在我眼前……
[選自《北京文學(精彩閱讀)》2012年第2期,有刪改]
閱讀上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問題。
1.這篇紀念性散文是以什么為線索來組織材料的?請據此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
2.作者說到史鐵生的臨終狀況時,引用了一段黃潔夫教授的原話,有何用意?請說說你的理解。
答:
3.這篇散文,作者特別突出描寫了史鐵生60歲生日的場景,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請聯系全文簡要分析。
答:
4.史鐵生是一個怎樣的人?請聯系全文簡要分析。
答:
5.探究:請從表現手法的角度,鑒賞文中第9自然段中畫橫線的語句,然后簡要說說它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
答:
【張善存/供稿】
參考答案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