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販賣時光的獵人:100元變100萬
揚子祎收藏的“破爛”有11大類、35小類,而這些東西粗略算下來占地將近500平方米,并且像這張圖片所展示的那樣,堆滿了好幾個房間。
在外人眼中,也許有人還會不理解楊子祎,這個已經年逾不惑的男人,是一個地道的北京人。在別人覺得應該而立之年的時候他一無所有, 33歲時只有100塊錢。而在此之后的8年里,他終日出沒于垃圾村、廢品站、回收站、鬼市、舊貨市場,把別人眼中的廢品都當作自己的寶貝,花錢買下來,現在他不僅把自己從貧困線的邊緣拉了回來,如今他還說自己已經提前退了休,成功把100元變成了100萬元,這還不包括已置辦的房產和媳婦家原有的平房。
撿破爛撿來的博物館
進入楊子祎的家,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平房的大院子,這個院子是他老婆家的房子。楊子祎說這個院子經過自己的一番“藝術設計”后,已經可以拿來會客展覽了。這個院子從外面看很平常,進入之后回頭一看,院子大門已經被密密麻麻舊電影海報貼滿了,楊子祎為其取名為“碎片”。院門正對著兩排舊打字機,有個打字機上還放著模特的腦袋,頗有798藝術區的風格。院子里還放著各式各樣楊子祎收回來的寶貝,比如一輛70塊錢淘來的舊自行車,如果想買,請拿1000元來,否則不賣,這是專門用來租的。
院子里的四間平房都被塞滿了各個年代的老物件,電影機、膠片、黑膠唱片,20世紀70、80年代的電視機、收音機,50年代的落地錄音機、電風扇、軍用皮箱、醫藥箱、上將大衣、航空帽、1971年的印有“人民公社好”的瓷盆,甚至還有列寧、斯大林的掛像……進口的打字機,十噸的電影——幾年前,楊子祎花了7萬元把兩個電影公司的庫房給“端”了——收藏了大概1000部80年代的國內電影。楊子祎的岳母調侃道 :“給他個天安門都能裝得下。”
楊子祎收集的老物件有11大類、35小類,收音機、唱片機、電視機、縫紉機、打字機、錄音機、自行車、電風扇、電話機、電影機……這些東西粗略算下來有500平方米。他說自己這些老東西的價格每天都在漲,收過來的成本幾乎都很低,從2塊錢的影集到80塊錢的電風扇,而這些東西賣出去的價格則遠遠高于收過來的成本。
“破爛王”5年撿出100萬
這一院子的東西都要從他33歲用100元收的10臺舊收音機說起。楊子祎只有高中文化,在33歲那年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想了想只能做成本最低的——撿破爛兒,用僅有的100元收了10臺收音機,當天晚上賣了就變成了200元。等到第二天就變成了20臺收音機,得到了400元。經過這樣反復的倒騰,連續苦干了五年,他就倒騰了100萬元的資產,他說這些東西都是自己賺出來的,他的身份也從最初的收音機收藏家變成電視機收藏家,后來隨著收藏的東西越來越多,變成了老物件收藏家,現在他又自稱是藝術家,“自己身上的都是歪才”,他自己畫了一幅畫,叫作《拜金女》,與他老憤青的氣質相當符合。
楊子祎早年發明過節水器,并在淘寶上出售,等到收藏老物件的時候,他把淘寶店名改為“將軍罐電影工作室”,上面不僅賣這些老物件,也用來出租老物件,主要為電影、電視劇、話劇提供道具出租服務。楊子祎說在淘寶上賣老物件,最初有時一天賣不了10元錢,打包時都撿別人不用的箱子,后來到一月利潤3000元的時候。他終于可以跟自己爸爸說:“我現在跟上班一樣了。”楊子祎的客戶從電影公司、廣告公司、活動公司、微電影到時尚雜志都有,他自己也常常忙著跑到微電影劇組里給小孩說戲,說的都是北京80年代的風土人情。
“我學習人家的皇冠店鋪,包括自己學攝影,怎么照得更好,怎么打燈。那時沒有自己的風格,完全看別人,現在都是隨手拍,越真實越好。我給自己說一定要掙到每月5000元,后來2007年做到5000元,2008年做到6、7000元。那時賺不到錢,賺東西。到2010年就沖每月1萬元,2012年時每月利潤達到1.5萬~2萬元,每個月都比之前更好。”楊子祎說。
撿破爛也有“真經”:淘不起眼的老物件
說起淘東西的方法,楊子祎基本是見著便宜的舊物件就淘,“只要你看到一個東西是你腦海記憶中有的就收,肯定沒錯。”楊子祎說,“一個燈架50元淘來,別人可以當電影道具,或者你直接賣,上次有一個燈架賣了600元,掙的錢又買東西了。電影廢膠片一大卷變成小卷,一大卷是10塊錢,分成小卷,一卷賣30元。一大卷能分成10卷,就能賣到300元,又能買到很多東西,所以其實我花很少的錢能置辦很多東西。因為別人看不到這些舊物件的發展潛力,所以我現在無所謂賣不賣東西了。”
楊子祎淘貨的心得是要買那些不起眼的東西,不能和別人買重復了,“人家不在乎的東西你買回來。我買回來不是要賣的,買回來往屋里一放,3年以后再去賣,全賺錢。為什么我不倒騰服裝?因為服裝會長毛,而這些東西越老越值錢。” 楊子祎說。看來人的回憶以及回憶里的那些美好時光真是無價的,就像楊子祎爸爸從一開始不理解他,到后來接受了他做的事情,說他是“販賣時光的人,賣的就是人的回憶和時光”。
“我自己活得有腔調就行了,我也不跟別人比。‘淘’是我的生活樂趣,圈里人都認識我,我也知足。而現在我更喜歡舊物改造。”在楊子祎眼中,自己隨便撿個東西,編個故事都能給賣給別人,“挑戰性”小了點。
楊子祎認為,只有能吃大苦、很勤奮的人才能干這行。他說自己這么多年已經養成了職業習慣,只要看到一樣東西就能說出它的“本質”價格,說著他就開始鑒定記者的隨身背包——只值50元,但這樣的包買來就是貶值的,如果買一個老舊的解放軍用包,那么它就是一直在升值的。
楊子祎最喜歡的是一個瑞典的電視,是原來政府機關里的60年代的黑白電視機,他花了150元淘的,北京也就只有兩臺。在楊子祎這個院子里,還有很多全國稀有的老物件。比如他有一個鹽無(江蘇鹽城無線制造廠)的收音機,因為它的殼是橘黃色的,他的一個開博物館朋友說,自己6年都沒收到這樣的收音機了。“這是一個孤品,是80年代的經典型。仿日本4500K制造,顏色特別少,所以這個收音機很珍貴。”
現在楊子祎幫人出策劃開藝術餐廳,自己放老電影,也偶爾去外面淘一點東西,但不怎么收東西了,他覺得自己沒有地方放了,不想讓這些東西毀在自己的手里,“如果雜亂堆在一塊就是死的。就跟人一樣,每個人要有自己的空間,物件也是。賣東西確實掙錢。賣到最后,行里叫奸商,錢我也掙得差不多了,也不想當奸商,我現在只想找回這些老物件真正的價值。”楊子祎說。
“80后”小愛好:
無心插柳,錢途無限
“小愛好”——幾位“80后”受訪者不約而同地這么定義自己的收藏行為。他們不認為這稱得上“收藏”,在他們看來,人人都會有喜好的物件,自然而然會關注并且收集。
然而,市場卻沒有因為這些“愛好”的“小”,就遺忘物件的價值。相反,“80后”的“小眾”收藏,開始越來越有“錢途”。一個200元的高達模型,經過組裝、噴漆,可以在“發燒友”圈內賣到600元,身價翻了至少三倍;一瓶100美元入手的Lanvin(朗雯)香水已經可以賣到600美元一瓶;一張2008年完整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門票,現叫出上萬元的價格;一本莫言的《檀香刑》簽名本,在網上竟然叫價18萬元。
收藏回憶中最珍貴年代的“味道”
1988年出生的花花,在北京從事互聯網商務拓展工作,平時喜歡搜集電影票、門票、火車票等各種票證,“我是一個舍不得過去的人,票證上有時間、地點,對我來說,這些都是回憶。”花花說。
和花花一樣,杭州某游戲公司的小文,從小學至今收藏了近200個卷筆刀,“小學時就對卷筆刀十分喜愛,當時基本上都是父母買給我。現在工作了,遇到好玩、造型獨特的卷筆刀還是會買下來,但卻感覺沒了以前的‘味道’,那種上世紀80、90年代產物的‘味道’”。
對于自己的藏品,花花和小文都不會經常翻看,也很少考慮升值問題,單純的喜愛,成為她們收藏的主要原因。但是藏友們預測,這些“票據”“卷筆刀”“杯子”“易拉罐”將來的價值會“異軍突起”。
另類香水收藏“錢途”已現
1982年出生的職業經理人牛明昱就已經嘗到了收藏的甜頭。在他的房間里有300多瓶香水,堆滿一整個柜子外加一個冰箱。這些香水絕大多數是通過代購或國外購物網站所購買的國外香水,這些國內的“稀缺物”,受到很多香水愛好者的“覬覦”。在他看來,“所有的香水都在升值,因為好的香水總是易去難求,配方改變、材料被禁等諸多原因導致許多香水不再被生產,升值也就成為了必然。”
他說:“我喜歡香水20多年了,真正開始收藏其實也就不到十年時間,最初主要是使用,沒有資格收藏,現在算是稍微有點能力了,所以會收藏。在我看來,香水雖然是消費品,但同時在一些香水愛好者眼中也是藝術品。”
牛明昱對對香水的味道非常挑剔,“對于古董級別的老香水,我選擇標準其實也挺高,不會因為有升值空間就收,還要看味道、保存程度、濃度、品相、品牌歷史文化等,當然,對于老香水,像Nina Ricci、Lanvin這些現在已經后繼乏力的公司生產的經典老香水似乎也很難復制了,用一次就少一次,只能純粹當收藏品。”
小愛好要做長遠打算
牛明昱的收藏生涯中,也曾錯過一些“潛力股”。他曾經在國外網站看到Jean Patou品牌,Baccarat水晶瓶的Joy香精,打折后1800元人民幣,因為價格原因沒有出手,現在這款香水已經賣到了1000美元,“以后眼光一定要放長遠一些。”牛明昱說。
因為“拮據”與“寶貝”擦肩而過懊悔的,還有家住杭州、藏書700多冊的裘同學。在收集新星出版的紅皮本偵探小說過程中,差兩本集齊全套,至今仍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憾事”。除了收集全套書籍,簽名本也成為裘同學藏品的主要部分。董橋、朱天心、郭敬明、幾米、慕容引刀、阿來等作家的簽名本,他都有收藏。“現在想要從別人手中買簽名本,有些價格高的沒有上限。”裘同學說。
在“80后”收藏界中,還有一部分特殊的“發燒友”。他們的收藏,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過程。貴陽市1988年出生的范范,從初中開始收藏高達模型。據他介紹,一個未組裝的模型,買回去價格200元,從模板上剪下來,組裝為成品。把模型重新噴漆,重新加工,再現動畫里的現場感,200元的模型價值就提升到600元。
“80后”收藏,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開始時只是比較單純的自我行為,不為升值,也不為出售,但隨著這些“小愛好”價值的“初露鋒芒”,有些“80后”也開始有目的地收藏一些回憶中最珍貴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沉淀,“80后”乃至“90后”必將成為社會中的中流砥柱,到那時,誰能保證這些“小愛好”不會“錢途無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