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活在塵世中,都會體驗“愛恨情仇”的情感,并因為這些情感或獲得溫暖幸福的撫慰,或遭受憤怒嫉妒的折磨。讓人溫暖幸福的情感體驗是健康、積極的,是對身心有益的,是對成長有利的,可以塑造健康的性情和人格。而憤怒嫉妒的情感體驗是消極有害的,會扭曲心靈,會摧毀意志,會誘使人做出不正確的事情。我們要敞開寬闊的心懷,保持積極的情感,遠離消極的情緒,這樣,快樂就會常牽手,幸福就會常相伴。
選文1
愛著愛,恨著恨
□林 雪
曾經遙想在70歲時,還能寫詩,還能愛。當然,如果能活到那個古稀之年。
那時,正迷著杜拉斯。也知道,杜拉斯,不是每個寫作的女人,都能模仿的。
是的,就是這個開頭,曾經讓我倒背如流:“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意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是的,就是這種銳利的句子:“文學……其實什么都不是。”杜拉斯這句隨手寫下的文字,讓我好慘。2001年,我曾被通知參加省內一個文學獎的評選。那時,正是我迷她的年代。書架上,書桌上,旅行包里,床頭柜上,地板上,到處可以拿到她的文集。她的文集被我淘到后,我會同時看她的好幾部小說。我的創作觀里,引用了這句話。在會議室里,向著全體評委讀那篇創作談時,還特別一字一頓地讀“文學……其實什么都不是”。事后,我被通知落選了。
再后來,一個朋友轉達那天評選會上的部分實況時,引用一位領導的話說,既然林雪說“文學什么都不是。那評不評她這個獎,對她來說,也沒什么必要了。”
領導把那句惹禍的話,當成是我的原創了。
那天晚上,我在廚房慢慢地邊研究菜譜,邊認真做一條魚。另一位領導打電話來安慰我。我茫然地嗯啊了幾聲,就跑回廚房了。火候還好。
今晚,我又來到網絡,看她的照片。說實話,她的照片讓我心疼。除了少女時代的光芒艷麗,她好像沒有中年,沒有“上了年紀的女人”到老年的過渡。她好像是一步就踏入了垂老。連她也自己說:這個形象,我是時常想到的,這個形象,只有我一個能看到,這個形象,我卻從來不曾說起。“我的生命的歷史并不存在。那是不存在的,沒有的。并沒有什么中心。也沒有什么道路,線索。”
我們曾經說,誰更懼怕時間?一個不需寫作的女人,可以“讓時間打磨、削平了一切極端化的情緒。如果是一位女作家就不一樣了。愛的更愛,恨的更恨。瑪格麗特·杜拉斯的寫法其實就是詩。半個多世紀的時間使這詩顯出一種隧道般的幽深與霹靂般的亮度來,簡直能殺人。”
我也知道她酗酒,且性格極端。并且非常不喜歡她早年對越南貧困生活描寫中,流露出的親情之間的冷酷。在我能讀出的、用漢語譯出的一個法國人的故事中,那母親、那兄妹之間的仇恨,在我簡直如同體驗地獄。熱帶的氤氳、暴怒、瘋狂、欲望及性。饑餓和貧困下丟失的廉恥,和更痛苦的自棄、掙扎。瘋狂得像是沒了明天。
也許是因為青春期的過度揮霍,杜拉斯說:“飲酒使孤獨發出聲響,最后就讓人除了酗酒之外別無所好。飲酒也不一定就是想死,不是。但沒有想到自殺也就不可能去喝酒。靠酗酒活下去,那就是死亡近在咫尺地活著。狂飲之時,自戕也就防止了,因為有這樣一個意念,人死了也就喝不成了。”“人們缺少了一個上帝。人們在青年時期,一旦發現那是一個虛空,又對之無辦法,因為那本來就是子虛烏有。醉酒于是用來承受世界的虛空,行星的平衡,行星在空間不可移動地運行,對你來說,還有那痛苦掙扎所在地專有的那種默無聲息的冷漠。”
誰能像瑪格麗特·杜拉斯,拒絕“讓時間打磨、削平了一切極端化的情緒”?
讓愛的更愛,恨的更恨。寫出讓“時間使這詩顯出一種隧道般的幽深與霹靂般的亮度來。”
許多時候,我都在想:是在美的盛年就欣然謝幕,自己親手割斷那個不堪的生命的余綴;還是堅持如許多的女人,如杜拉斯。
(選自“中國作家網”2007年10月17日,有刪改)
選文2
仇恨是生活的牢籠
□延 參
日月交替,物換星移,人生苦短,歲月無期。匆匆中流失了時間,消逝了生命。在一幕幕的人生舞臺上,有多少成功與失敗已成為歷史和記憶,又有多少榮耀與恥辱淡化為云煙和塵埃。也許命運的無常、人生危機甚至災難性體驗會摧毀人類最基本的同情和憐憫。但是,無論遭遇怎樣的打擊,都不要升起仇恨的心理,仇恨會扭曲我們的心靈、丑陋我們的容顏。
仇恨是一張無形的大網,它會把我們囚禁在煩惱的暗室中并把許多的快樂拒絕在門外;仇恨是一片懦弱的樹葉,它會遮住我們的雙眼,讓我們看不到世界的美好,并讓我們迷失生命的方向;仇恨是一團低沉的烏云,它會讓我們的心靈缺乏陽光的照耀,這團烏云的陰霾會扭曲人性,會讓人們喪失本有的善良、同情和友愛。
仇恨是一灘泥濘的沼澤,它會讓我們的生活一直在煩惱中糾纏不休,如果沒有及時阻止仇恨的蔓延,我們將最終被仇恨淹沒;仇恨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在刺傷他人的同時也把自己傷得不淺,仇恨如果被積累,會替代人的理性而給世界帶來巨大的殺傷力,但是首當其沖的被傷害者卻是我們自己。
仇恨是一團燃燒的烈焰,它能焚毀成片的森林;仇恨是一場瓢潑的大雨,它能淹沒萬頃的良田;仇恨是快樂的公敵,它讓我們失去迷人的笑顏;仇恨是生活的牢籠,它讓我們成為煩惱的階下囚。
平日里生活的點點滴滴,或許正醞釀著一瓶干烈的老酒,或許正進行著一次無關緊要的爭吵。當我們一不留神被仇恨擁抱時,要非常地警醒,一定不要總被它黏糊著,因為這些不起眼的細枝末節有可能會吞噬我們大量的快樂并污染我們的心靈。
如果我們和仇恨不期而遇時,一定要速戰速決,盡快地放下仇恨。放下仇恨,需要我們學會把心胸放寬,戰勝自己的偏執和狹隘,告訴自己別和自己過不去,別為一個小小的職位、一份微薄的報酬,甚至是他人的一些閑言碎語,一個不屑的眼神而怒發沖冠,要以平靜淡泊的心態去面對種種榮辱得失和恩怨情仇。
請不要把仇恨的本質歸于他人的傷害,歸于社會的不公,歸于生活的艱辛,歸于工作的壓力,仇恨不是來自任何人或事,或是環境等一切外在因素。事實上,我們找不到任何一個仇恨的理由和仇恨的對象,仇恨的根本在我們自己。仇恨是因為我們自己把得失認得太真,把愛恨記得太深,把對錯分得太清,把真假看得太明。
(選自《思維與智慧》2012年第2期)
選文3
每一朵花都懂得愛
□矯友田
偶爾從一個小區前經過,我發現在綠化帶內豎立著幾塊卡通樣式的葵花狀提示牌。在每一塊牌子上面都寫著一句話:“別摘我,我也知道疼!”
我為那些提示牌的設計叫絕,也為生長在此處的花花草草感到幸運。雖然我不知道那些受過傷的花草是否真的知道疼痛,但我卻知道,每一朵被無辜采摘的花對它的生命來說,都是一種遺憾。
我認識一位酷愛養花的老者,記得有一次我跟他坐在一起喝茶聊天的時候,他曾指著院子里的那些花草說:“當你對它們好時,它們也會知道。”
對此,我曾將信將疑。
那年春天,朋友給我端來一盆多瓣的茉莉花,當時長得枝葉茂盛。不久,我的母親因病住院,我每天都忙得焦頭爛額,便疏忽了那盆茉莉花。
將近兩個月,我的母親才出院,而那盆茉莉花早已經枯萎了。我為自己的疏忽而感到內疚,并沒有將那盆干枯的茉莉花扔掉,而是時而給它澆上一點水。后來,竟然從它干枯的主干旁邊冒出一株小嫩芽。它雖然痛失了一個美麗的花期,但畢竟留下了一份希望。
于是,我就將那株小嫩芽移植到另一個花盆里面。到翌年初夏時,那株小嫩芽已長到一尺多高,而且還生出了一些側枝。有一天,我驚喜地發現,在那些翠綠的葉簇間泛起了數粒乳白色的花蕾。
那個早晨,我推開房門,一縷清雅的茉莉花香撲面而來。哦,那株仍顯弱小的茉莉花綻開了數朵潔白的花。當我走近它的時候,花香也越來越濃。此刻,我發現在那些柔小素潔的花瓣上面竟沾滿了晶瑩的露珠,仿佛是它們喜悅的淚水。
此時,我完全相信了那位愛花老者所說的那句話:“當你對它們好時,它們也會知道。”是啊,那株弱小的茉莉花,一定是想用它那真摯而清雅的芳香來回報我的關愛吧。
如果人與人之間彼此能夠再多一點關愛,并懂得感恩與付出,那么我們的生活中是否會溢動更多迷人的芳香呢?
(選自《思維與智慧》,2012年第3期)
閱讀賞析
這三篇文章都屬于愛恨情仇的范疇,第一篇選文作者在描繪自己崇拜瑪格麗特·杜拉斯的過程中,體現了自己對文學的熱愛,展現了自己的價值追求。第二篇選文是一篇哲理散文,圍繞“仇恨”這一情感進行分析,讓讀者認識到心存仇恨對人產生的危害像牢籠一樣,可以囚禁心靈,損壞生命,我們應該遠離。第三篇選文把視線從人類轉向自然界,把花草當成有生命、有靈魂的對象來寫,詮釋了愛的付出與回報的主題。
三篇文章的語言也各有特色,第一篇選文的作者把文學視若生命,具有詩人氣質,所以語言也富有詩性,極具美感。第二篇選文用了很多“仇恨是……”的句式,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仇恨比喻為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事物,使讀者對仇恨的負作用有了更形象的認識。第三篇選文,作者描繪了最細微、最平實的生活,語言像布滿了花兒的馨香,讓讀者感受到了愛的浸潤。
從寫作手法來看,第一篇選文里的兩個人物一主一從,不同時代,不同國籍,但被共同的愛好維系在一起。第二篇選文是一篇勸世警言,用相似的結構方式,組織成很多排比段,鋪排羅列出仇恨的種種危害,讓讀者充分認識到了仇恨的弊端。第三篇選文從卑微的生命“小花”入手,來折射“大愛”的主題,可以起到以小見大的效果,具有藝術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