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教育中深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提升學生素質,對大學生成才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而開展好共青團工作是完成這一要求的重要途徑和方法。面對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高校共青團工作必須緊跟時代潮流,敏感把握問題并解決問題,促進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迎接更多的機遇與挑戰,開拓共青團工作的新局面。
關鍵詞:共青團 組織建設 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a)-0023-01
1 高校共青團工作面臨的挑戰
1.1 社會環境的轉變—— 教育體制改革
隨著我國社會建設逐漸轉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校共青團工作的開展也面臨了更多的挑戰。經濟的高速發展,近年我國的教育體制也緊隨著做了改革,尤以高校擴招最受關注。高校擴招提供繼續深造的機會給更多好學上進的學子同時,也使得在校生數量驟增,素質參差不齊,大大增加了高校共青團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
與此同時,社會的發展,科技的日新月異,要求社會主義建設性人才全面素質提高。培養從競爭能力到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才是高校的教育目標。這就要求高校共青團工作還必須緊跟時代潮流,結合大學生實際需求和實際,更貼合生活的開展共青團工作。
1.2 工作對象的轉變—— 青年思想轉變
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再加上多數共青團員都是獨生子女,是求新求異的“一代”。物質生活越發優越卻也貧富差距越發明顯。這就導致了多數共青團員自我意識過強,自我管理和制約能力不夠,不注重團隊協作,對于挫折的承受能力也相對較差的現狀。給高校共青團工作帶來新的難題。
1.3 技術發展的轉變—— 網絡媒體崛起
技術的飛速崛起,以互聯網等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新媒體給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更多表達權益的渠道。但社會環境的寬松,缺少供學生有序表達權益的渠道;信息技術發達,使得他們普遍存在著現實虛擬雙重身份,以致沉湎其中遠離現實社會。
而網絡媒體的崛起,也就必然涌入了各色思潮,本就抵制被規矩約束的“一代”,再加上個人價值體系不健全或不全面,越發難以作出正確的價值抉擇,甚至反而被不健康思想侵蝕。
2 高校共青團組織定位的調整
共青團是先進青年組織,是黨的助手和主要后備軍。作為共青團組織的具體工作,總結為八個字—— 宣傳、教育、引導、培養。基于上述現狀,高校共青團組織建設的工作應敏銳把握問題關鍵,并作出調整,才能更好的開展上述工作。
2.1 樹立新的組織工作觀念
高校共青團現階段的工作重心,應轉移到服務青年上來。首先,工作內容圍繞學生的生活學習需求,贏得更多青年的信賴,增強組織的號召力。以刻苦學習為前提,開拓創新,求真務實的開展工作,并力爭創優。通過組織從自身實際出發,有選擇性自主性的開展工作,務實的做出自己特色和效果。
2.2 挖掘塑造優秀團員團干部代表
團干部,以個人魅力和能力在學生中建立自身凝聚力和影響力,才能完全勝任工作。其政治立場堅定,行業知識豐富,工作上熱情有責任心,才能使更多青年團員信服。團干部的全面發展,有能力有威信,才能更好的開展組織工作。
對優秀團員或優秀團干部定期開展公開評選和嘉獎活動,鼓勵優秀團員團干部工作積極性的同時,也促進了其他團員青年的思想覺悟提升和上進心。
2.3 完善組織工作體制
好的機制要靠實施,所以要為組織工作提供良好環境,建立完善的目標管理考核制度,有效落實機制和工作,拋開形式主義,重視工作內容和效果。并依靠目標考核制度去徹底完成。
3 高校共青團工作方式的創新
3.1 組織方式的創新—— 開展多樣校園文化活動
組織團員青年在校園開展形式內容多彩多樣的活動就不失為一個開展工作的好方法。五四青年歌詠比賽或者關于新時代雷鋒精神辯論賽等等文藝活動,都能調動廣大團員青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豐富團員青年的校園生活,減少受不良思想影響。另一方面,也加強了集體團隊協作觀念和組織凝聚力,在玩樂中達到教育意義。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也豐富了校園文化氛圍,且能從中發現和挖掘各類人才。
校園文化的開展,不僅需要總結以往工作經驗教訓,更要結合社會新動態,借鑒成功模式。活動內容需要多層次多方面,活動形式不能一成不變。可以調動團員青年的積極性主動性,讓更多的團員青年參與進來—— 從策劃到組織,由團員青年共同提意見共同布置策劃,可以充分發揮其主人翁意識。通過主題鮮明,效果突出的校園文化活動來提高活動質量。
當今現實要求學校以科研需要—— 經濟要求—— 社會需求為前提培養人才。以專業為例,可以通過校園文化活動,來促使其全面發展更好的適應社會人才需求。無論是講座,還是辯論賽,還是模擬實踐或其他比賽,把課堂延伸到社交禮儀,系統運用所學專業知識或跨學科的了解積累更多知識,讓學生憑興趣自主選擇,也讓更多的青年團員參與進來。這些,都是有助于促進團員青年全面素質發展的有效措施。
3.2 學習方式的創新—— 大力開展社會實踐
共青團的工作內容之一是引導,正確的引導團員青年參與到青年志愿者服務當中來,能達到既有利于地方發展又有利于青年發展的雙贏局面。“三下鄉”活動,就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好的運用所學專業知識,了解本專業的社會發展現狀和需求,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更好的適應社會需求。在提高適應社會能力的同時,又對自己未來職業規劃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和信心。
3.3 宣傳方式的創新—— 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雷鋒精神學習
山東,從抗日戰爭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煙臺更是抗倭英雄戚繼光的故里。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的共青團,更應該正確認識國家前途命運和自己的社會責任與使命。要引導其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堅定其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
通過對團員青年的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及雷鋒精神的學習,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對上述內容的全新認知。組織青年團員參觀愛國教育基地、愛國主義影片,開展黨的征文,或者就依據山東的本土革命資源去給游客充當義務導游和講解員。每個學生充分融入到教育活動中,不斷提升自身思想政治覺悟,不斷成熟并拓寬知識面,培養成為具有個人成熟價值體系和人生目標,有認知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優秀人才。
4 工作展望
在時代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繼承黨的優良傳統,并結合當下的形勢以及團員青年的生活實際需求,堅定以黨為領導帶領下,豐富多樣的有特色有實效的開展好高校共青團工作。
參考文獻
[1]劉紅霞.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工作面臨的挑戰與發展思考[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5(6):22-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