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當前高職高專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現狀,提出今后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 教學模式 評價手段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a)-0039-01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迫切需要具有信息處理能力的復合專業技能的實用型人才。結合當今社會物聯網的發展趨勢,要求高職高專院校培養的學生具有更高的辦公自動化水平,了解當前信息化的趨勢,對高職高專院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提出了更高更寬的要求。
1 高職高專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現狀
1.1 忽視學生的計算機基礎和應用能力差異,缺乏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和模式
目前,由于中小學計算機教學條件和地區經濟基礎的差異,導致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學生、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計算機基礎和應用能力存在巨大差異。這種現狀給高職高專院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成為高職高專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必須正視的問題。
從教學對象的角度看,一方面,學生個體之間在計算機基礎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造成了教學的困難。在上課時,基礎差的學生跟不上,學習吃力;而基礎較好的學生,則覺得上課是在浪費時間。從而形成兩種學生都不愿意上課的教學局面;另一方面,理工類、經管類、文科類、藝術類等不同專業學生對計算機應用的需求是不同的,學習同樣的內容,培養相同的能力,對于各專業學生來說顯然也是不適合的;在教學模式的角度看,總是采用以教師為中心、“滿堂灌”的接受教育教學模式,使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甚至被壓抑,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
1.2 教學內容更新緩慢,跟不上信息技術的發展
當前,高職高專院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為計算機基礎理論、Windows、Office操作等。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可謂是十年如一日,幾乎不曾變化。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當前中小學也都開設了計算機課程內容,高職高專院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與中學學學習的內容有重復,需要進行適度的刪減;另一方面,由于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網絡的普及,藍牙、WIFI、物聯網等技術進入人們的視野,考慮到學生的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需要增加對當前熱門技術的介紹,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畢業的學生更好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1.3 教學評價手段不能適應學科特點,缺少綜合應用能力的評價手段
計算機基礎教學評價作為教學過程的最后一個環節,建立一套有效的考核手段勢在必行。目前,高職高專院校多采用機試、筆試的方式,這種評價手段不利于學生全面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弱化和忽視了計算機綜合能力的培養。對于機試,一般只能實現單項知識點的考查,無法實現綜合知識的考查。對于筆試來說,忽視了計算機的操作性,不利于實際操作水平的提高。這兩種評價機制更偏重與結果性的評價,忽視了教學過程中的過程性評價,不利于學生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這與高職高專計算機基礎指導委員會對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要求相悖。
2 高職高專院校計算機基礎對策
針對計算機基礎在高職高專院校的現狀,結合教育部對高職高專院校的有關要求,可以看出高職高專院校對學生的教育應著重于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開闊視野。針對這一要求,提出以下幾方面對策。
2.1 實行分階段、分層次、分專業教學,提高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于高職高專院校學生之間計算機基礎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巨大差異和不同專業對計算機基礎的側重點不同,因此,建立分層次、分專業的教學體系顯得特別必要。首先,根據學生學習基礎課和專業課的不同時期,將計算機基礎課教學分為兩個階段—基礎期、提高期。其次,根據不同階段進行分專業教學。在學生學習基礎課程的基礎期,根據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能力高低進行分層次教學;在專業課時期的提高期,可以與專業建設相結合,根據專業特點調整授課內容和側重點,以期貼近學生的實際需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2 開發分層次、分專業教學的配套教材
現有的計算機基礎教材的內容大同小異,不能夠適應學生的實際需要,也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配套教材的開發上,根據分階段、分層次、分專業教學的需要,結合學生專業和培養目標,進行配套教材的開發,如可開發多媒體知識和應用基礎、三維建模與動畫基礎、信息檢索與利用基礎、信息安全基礎等教材,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2.3 引入“案例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
作為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學方法的是否科學、合理直接決定教學效果的好壞和受教育者整體素質的高低。根據計算機基礎教學具有實踐性、操作性和創造性等特點,可以引入“案例教學法+任務驅動法”教學方法。它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完成任務、評價提高的過程,它不僅實現了計算機基礎教育的要求,而且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創新能力。
2.4 結合專業背景,優化計算機基礎教師隊伍
計算機基礎教學水平的高低,與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有直接關系。要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和知識結構,可以吸收不同專業背景、從事計算機研究與應用的教師組成教師團隊,從而時間計算機基礎教師隊伍的優化配置。在不同專業背景進行計算機教學中,重點介紹計算機在不同學科的應用和解決問題所涉及的方法和思想,不僅達到闡釋計算機科學的普遍思維目的,又通過給出面向特定學科專業的案例教學,提高學生對本專業計算機應用的認識和理解。
2.5 綜合運用高多重評價手段,健全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教學體系中最敏感的的環節,對教學雙方都起著“指揮棒”的作用,直接影響著教學的全過程。針對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特點,可以采用以下幾種考核手段:
第一,對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相對穩定的部分,開發穩定而完善的網上考試系統,創建課程試題數據庫,實現自動化閱卷。第二,改變以結果評價成敗的傳統做法,強調重在過程、重在與人理念。加強對理論教學過程(如課前預習、課內互動等)及實踐教學過程(如實驗相關知識預習、實驗具體步驟等)進行多元綜合考核。第三,鼓勵學生參加計算機類比賽、教師科研項目、創新研究等教學體系外活動并制定相應的學分折算機制,實現任務驅動教學。
3 結語
高職高專院校的計算機基礎教育是一門影響深遠且涉及面廣的課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結合,注重課程的交叉融合,以探索和研究的教育方式使學生具有認知和創造的理念。
參考文獻
[1]包空軍,沈高峰.“案例引導+任務驅動”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研究與應用[J].教育與職業,2011(26):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