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進政治課教學,增加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本文主要對中職生在政治課教學方面如何堅持教學應“貼近學生、貼近職業、貼近社會”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中職生 政治課 教學 探索 思考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a)-0057-01
隨著我國中等職業德育課程改革的不斷貫徹和實施,政治課教學在堅持“貼近學生、貼近職業、貼近社會”的原則指導下,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取得了在教育教學方面顯著的實效和成績。根據本人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中的實踐和體會,就政治課教學如何實踐“三貼近”的教學方法進行初步探討,希望從事教學工作的同行從中得到一點啟示和帶來有益的幫助。
1 明確政治課教學的目標和意義是政治課教師的首要任務
德育課教學從根本上說是培養什么樣人的問題。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決定了我們所培養的人才只能是具有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掌握一定的與中職生職業需要相適應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知識的勞動者。因此,在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必須明確自己的任務和目標,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按照國家頒布的《關于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政治課課程設置的意見》中的要求統領教學。首先,政治課教師必須具備比較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是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者。其次,必須重視政治課教學的地位和作用。因為相對于職業觀、道德觀等,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具有統領的作用,因此,在德育課程中,哲學與人生觀居于核心地位。最后,要努力把握所教育的對象,并針對中職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分析解決工作和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2 貼近學生了解生活,針對中職生成長的特點制定適合的教學目標是搞好政治課教學的基礎
中職生作為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的對象,從知識水平、行為方式等方面與普通高中學生相比有明顯的差異。因此,政治課教學應從中職生成長的特點和職業要求的實際需要出發,結合課堂教學制定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方案,有的放矢的組織教學,才能使學生從內心深處得到共鳴,產生興趣,自覺地感知知識,理解知識,從而有效的掌握知識。例如,在《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中,當要講到《消費和消費觀》的內容時,本人有意的安排學生進行《個人和家庭日常消費》調查,并讓學生寫出書面材料,匯總后作為教學資料在課堂上引用、分析和討論,在學生之間、家庭之間的互相比較中得出科學的消費觀的結論。這樣既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實際,解決了空泛的理論說教,使學生在討論中理解所應掌握的知識,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達到了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另外,通過匯總后的信息反饋,了解了學生的家庭狀況,知識水平和能力差異,以靈活的批語對待不同的學生,可以啟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習成績優秀知識能力水平較好者多用肯定的批語,使學生感到自覺而不自滿,對學習成績比較平庸或較差者多用鼓勵的批語,甚至可以和他一起做作業,以消除學生存在的顧慮。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真心和教師溝通,課堂上的教學才會有生氣,政治課教學才不會僅僅是空泛的理論,也只有學生將科學的理論轉化為自覺行動的動力,才能使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更扎實,更能適應今后的職業需要。
3 貼近職業需要使中職生的學習目標更明確,是提高政治課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
中職生作為將要踏入社會的一部分群體,在對社會職業的認識和了解上顯得比高中生更為迫切,對關于職業內容的話題也更感興趣。因此,政治課教學應順應學生對職業興趣敏感的需要,在教學中適當的選擇一些與職業內容有關的題材作為教學的手段,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能動性,也可以設定一些與職業需要有關的場景或實例,讓學生參與其中,分析討論所設問題的過程,以得出所講理論的正確結果,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例如,針對部分學生平時對學習哲學中的理論觀點積極性不高的情況,在講《普遍聯系與人際和諧》一課時,我有意識的設計了《職業需要與理論課學習的聯系》的問題討論。在課堂討論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互動積極,發言熱烈,班長為了控制大家的情緒,還主動幫助老師維持教學秩序,結果是學生們不僅學到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而且理解了聯系的客觀性和多樣性的內涵,學到了用唯物辯證法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的方法。同時,對理論課學習對職業需要的指導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為以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奠定了基礎。
4 貼近社會生活,增強中職生對社會的責任感是實現政治課教學目的的根本途徑
社會生活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職生作為將要踏入社會的一部分,對社會的了解比以往更迫切,政治課教學的任務正如開始所講是培養什么人的問題。為了實現教育目的,政治課教學在中職生教育培養上應首先解決的是思想認同問題。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交流和社會交往的逐步擴大,隨著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我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也在逐步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前所未有,這無疑對政治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詳實資料,也為中職生加深對我國政治制度的認同,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帶來了便利。因此,政治課教學應貼近社會生活組織教學,把社會生活中典型的、鮮活的、有利于職業教育特點的、人們生活所迫切需要的案例選入課堂教學,使之發揮效力,以增強教學效果,達到政治課教學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例如,在講《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中的《關注改善民生》一課時,本人特意把我國著名的腦外科專家北京天壇醫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王忠誠教授救死扶傷,勇克生命禁區,使中國的腦外科手術走在世界前列的典型事跡在課堂上講授,并組織學生討論,使學生在真情實感中既學到理論知識,又煥發起對社會職業的責任感,既為學生今后參與社會生活提供了獻身的榜樣,也為政治課教學目的的實現增加了靈活的手段。
5 認真評價教學效果,積極改進教學方案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環節
人們常說:“教學有法而無定法”。教師要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和教育水平,必須認真對課后的教學進行評估,對教學中存在的優點和不足做出客觀的事實求是的評價,特別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一定要找出形成的原因,并積極主動的加以改進。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育實踐中逐步積累經驗,探索出一條符合自己教學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最終成為學生信任,同行肯定,職業需要的高水平的人民教師。
參考文獻
[1]張可君,胡衛芳.《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參考[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韓珍德.教育是實踐的藝術[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3]方海東.細節成就優秀的教師[M].新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