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植物生理學”是植物生產類專業的基礎課程,其教學質量對于奠定后續專業課的學習基礎,實現專業培養目標,提高學生學生能力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為了加強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對少數民族學生“植物生理學”課程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分析,總結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針對教學環節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相應改革措施,以提高該教學質量。
關鍵詞:植物生理學 課程問卷 調查分析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a)-0069-02
新疆南疆地區是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塔里木大學少數民族學生占在校學生總數的1/3左右,主要通過民考漢或民考民的方式進入大學,他們的漢語基礎較差,甚至很多不會說漢語。少數民族新生入校后,第一學年為預科,強化漢語基礎,在通過中國漢語水平(HSK)考試后,才能進入其他課程學習。盡管如此,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仍存在語言障礙,加上學習目的不明確和基礎薄弱,使得進一步的學習變得困難重重。對此,筆者在給少數民族學生講授“植物生理學”課程時深有體會,學校非常重視,啟動了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TDGJ1201),予以支持,旨在探索適合少數民族學生實際的“植物生理學”教學模式和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培養質量。
植物生理學是植物生產類專業的基礎課程,該課程對專業課的學習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要使學生掌握課程內容,在充分重視課程教學的同時,必須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感受。鑒于此,以教改項目啟動為契機,對該課程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與分析,收集有價值的教學反饋信息,為進一步改善教學方法、拓展教學內容提供依據,進而提高該課程的授課質量以及學生的學習質量。
1 “植物生理學”課程現狀調查與分析
調查對象為我校2014屆的植物生產類開設本課程的農學民14(37份)、園藝民14(33份)、林學民14(19份)、草業科學民14(27份)和動植物檢疫民14(35份)等專業5少數民族班本科學生。問卷為課題組老師自行設計,采用填寫調查表,不記名的調查方法進行。發放調查問卷151份,收回151份,問卷有效率100%。調查表主要內容包括對“植物生理學”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的看法、學習興趣、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及個人學習感受、建議和意見等,共設置50項小問題,其中選擇類問題48項,自主填答類問題2項。調查時間為2012年6月,該課程的即將結束的最后一次上課時發放,填寫完畢后收回。
1.1 課程設置及學時安排
56.3%的學生認為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三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42.4%的學生認為該課程可以培養一定的創新思維和意識,1.3%的同學表示沒有考慮過。64.2%的同學對該課程的總體教學安排滿意,35.1%的同學比較滿意,0.7%的同學表示不滿意。從同學們的回答來看,聽課學生能夠充分認識該課程的重要性,學習目的也很明確。這是個很好的現象。
作為植物生產類必修的基礎課,農學、園藝、林學、草業科學專業的“植物生理學”總學時為72,其中理論學時為52(草業科學專業理論學時為48),實驗學時為20(10個實驗,草業科學專業實驗學時為24,12個實驗);動植物檢疫專業總學時為60學時,其中理論學時為46,實驗學時為14(7個實驗)。學生對該課時數的認同度達99%,說明該課程學時的安排比較合理。另外,有1%的學生認為學時安排不合理。有48.3%的同學認為理論課教學內容安排較為豐富、合理,46.4%同學認為比較新穎,也有6%的同學認為理論課內容枯燥,有0.7%的同學認為理論課內容太多。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少數民族學生對該課程比較重視,對課程內容的安排也比較認同。
1.2 學習中的困難
面對“植物生理學”是否難學的問題,56.3%的同學表示聽懂了課堂講授內容的80%,45%的同學表示聽懂了28.5%內容,有15.2%的同學表示全部聽懂了。在問及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中最大的困難時,有32.5%同學回答是“前期基礎不好”,據了解,在先修課程學習中,有相當比例的學生“植物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學得不好,前期基礎沒有打好,這直接影響“植物生理學”的學習;有53.0%同學回答是“語言障礙”,這個比例都不容忽視,漢語基礎不好,直接影響聽課效果,據課題組老師反映,給少數民族同學上課,所用語言要簡單明了,語速不宜過快,尤其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如方言等,否則對于少數民族學生來說就像聽“天書”,達不到教學效果;有19.2%同學回答是“教師授課方式”,這要引起授課教師的高度重視,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改進方法,竭盡全力做“教得會的老師”;另外有1.3%~3.9%的同學學習困難的原因為上述因素的兩個或三個均有。
1.3 教學模式與方法
由于該課程體系涉及內容廣泛,因此,要求采用多媒體教學的同學占82.8%,這部分比例同學希望更形象更直觀的理解該課程的基本理論;其中要求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的同學占66.9%,這部分同學充分認識到多媒體的直觀效果,同時他們也認為應該結合板書把重點、難點或是提綱列在黑板上,供他們復習時參考;有17.2%的同學選擇只用板書的教學模式,這部分同學認為自己的基礎不好,按照板書把主要內容記在筆記上,才有利于記憶,這部分同學多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學習。
關于教學方式,絕大多數同學(93.7%)能接受師生互動式教學,而有7.3%同學在課堂、課間不提問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對所學內容沒有完全理解,不知道從何問起;另一方面,是他們認為自己的漢語表述不清,自信心不足。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在上課時熱心幫助和鼓勵學生,以增強他們自信心和求知欲望。事實證明,通過不斷引導和鼓勵,少數民族學生很愿意與老師交流,這是他們自信和熱愛學習的表現。
1.4 考核方式
和漢族學生一樣,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不喜歡考試這種考核方式,希望能有更為靈活的方式,尤其是實驗課程的考核。
1.5 綜合分析
這次問卷調查,是在前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認真設計問卷內容,嚴密組織和實施的,力求達到對少數民族“植物生理學”課程教學情況摸底的目的。課題組成員和全體上課學生的大力支持,所得數據真實可靠,為該課程進步改革實踐提供了科學依據。通過對問卷的調查分析及對學生的進一步了解核實,目前該課程教學還存在諸多問題,亟待通過改革的方式予以解決。
2 “植物生理學”課程存在問題
2.1 語言障礙
少數民族學生主要來自新疆南疆,由于學生生源的局限,其漢語基礎薄弱,學習最大困難是語言障礙。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是往往是進入大學后才開始學習的,而他們學習的課程使用漢語授課,漢語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因此,對課程內容理解要比漢族學生困難很多,部分學生由于專業術語無法理解而導致厭學。
2.2 理論教學內容過難
少數民族學生課程的教學大綱與漢族學生的大綱區別不大,相當于用漢族學生的標準要求少數民族學生,不切合實際。少數民族學生為了達到課程要求,學習主要靠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習效果不佳。
2.3 實驗教學內容偏多、時間安排不合理
由于經歷了幾次教學內容調整,現行的實驗課時為每個實驗用時2學時,而實驗內容往往選用比較傳統的驗證性實驗,學生忙于寫報告、做實驗,疲于應付,沒有時間思考實驗中的步驟和原理的所以然,而且很多實驗時間安排比較緊張,還須額外占用課余時間完成,給學生、授課教師和實驗室老師增加了很大負擔。
3 “植物生理學”課程改革對策
3.1 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承擔該課程的教師均有多年的教學經歷,教學經驗豐富,但還要與時俱進,集思廣益,不斷開拓創新,將好的經驗推廣應用,革除教學中的弊端。轉變“灌輸式”教學方式,多采用“互動式”等教學方法。不斷加強學習,以更大的熱情,更大的耐心,更大的努力投身到少數民族學生的教學活動中,這是提高該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
3.2 修改教學大綱,調整教學內容
根據各專業的培養要求,重新修訂“植物生理學”教學大綱,使之更加適合少數民族學生,同時調整教學內容。理論課內容適當降低難度,但要兼顧知識的系統性,實驗課要做大的調整,讓學時數與實驗內容相符,減少學生負擔,增加驗證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比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實踐動手能力。
3.3 以人為本,幫助學生學習
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以質量工程建設為基礎,建成精品課程,進一步完善網絡課程信息庫,幫助少數民族學生自學、復習及自測。編著簡單易懂的輔導教材、實驗手冊等,減少學生學習負擔。
3.4 改革考核方式
對于少數民族學生,采用靈活的考核方式,讓考核真正起到督促學生學習和檢驗學習效果的作用。適當增加實驗內容的考核,采取實踐操作、實驗設計及論文寫作等方式。
參考文獻
[1]李合生.現代植物生理學[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帕哈爾丁,阿布力孜.淺論教育因素對少數民族人口素質的影響—— 以新疆少數民族教育現狀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27(8):87-88.
[3]胡建軍,李蓮瑞,吳靜,等.民族學生《獸醫微生物學》綜合性實驗教學模式改革探索與實踐[J].塔里木大學學報,2009,21(4):91-94.
[4]王蘭,馮宏祖,范瑛閣.民族學生植物病理學課程多媒體教學的探索[J].塔里木大學學報,2007,19(3):91-92,98.
[5]趙新居.新疆高校民族教育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4(S2):23-24.
[6]努拉力.民族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新疆財經學院學報,2002(4):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