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詞多義現象是人類語言中的普遍現象,也是人類語言的一大特色。對于多義詞的研究歷來被學者們所矚目,縱觀語言學界對多義詞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造詞方法、隱喻及轉喻的研究上。本文將從對漢語多義詞“吃”的義項描寫入手,以建構的視角分析多義詞“吃”的指稱條件,以及新義項產生的過程。
關鍵詞:多義詞 建構 意象圖式 原型范疇 義素
中圖分類號:H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a)-0080-01
1 多義詞的界定
“多義建構”是指意義在交際過程中的信息處理和加工,研究“多義建構”不僅對建構認知語言學、發展認知心理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對提高人們的言語交際能力、促進人們溝通、減少語障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選擇“吃”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吃”在中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兩個人見面,相互問候,會問“你吃了嗎?”易中天先生在其《閑話中國人》一書中,一開篇就說“中國文化是吃出來的”。可是如何理解這么多的“吃”?還要從吃的多義性來研究。
要探討詞語的意義,首先要從詞語的功能出發。詞語的功能就是詞的價值,即詞語能夠指稱對象,無論這個對象是主觀的、客觀的、經驗的還是非經驗的。如果一個詞語不具備指稱功能,那么這個詞就沒價值了,因為只有具有被指稱需求的物質才能夠被人們所概念化。詞語是通過限制對象指稱條件的方式指稱對象的,詞語都有實現指稱的條件,對象不是詞語的意義,指稱對象的條件才是詞語的意義,而指稱對象的條件往往數量眾多,形成一個集合,所以詞義就是指稱對象條件的集合。指稱對象條件可以是情感或者功能等多方面的、各種各樣的條件,筆者認為,詞匯的語義特征就可以看做是詞語指稱對象的條件。一個詞語只用來指稱一個事物的時候,它只有一個意義。當一個詞可以用來指稱很多不同的對象時,那么詞的多義性就產生了,不論這個詞是通過什么方式(隱喻或轉喻)實現的,這個詞就是多義詞。因此,多義詞是能用于指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的詞。
筆者認為,在新詞義的形成過程中,有兩種方式:(1)原有的限制條件集合發生了變化,有的條件獨立出來,形成了新的義項;有些條件小范圍的組合形成新的義項。(2)原型義項中的限制條件向新的限制集合投射,最后突顯出來的,便是新的義項。
2 “吃”的多義建構
吃,形聲字,從“口”,“乞”聲。最早是由“喫”演變而來的。是“喫”假借“吃”這個字的字形來表示意義。《漢語大詞典》中的“吃”有17個義項(除去連個功能詞),我們以“吃”的義項①、⑤、⑦為例,進行解釋說明。
2.1 “吃”的指稱條件提取
①把食物放入嘴中經咀嚼咽下。(施事、有形固態食物、咀嚼、咽下、消耗體力、得到能量、生存需要、傳遞性、由上至下、數量從有到無或者從多到少、由外至內、一物體進入另一物體、使食物消失。)
⑤猶跌。(受事、摔、消耗體力、速度快、失去平衡由立向倒、從無到有、由上至下、傳遞性。)
⑦吞沒。(施事、整體性、不經過咀嚼、咽下去、速度快、具有貶義、占有、把公共的或代管的財物據為己有、由大到小、有形固態、數量數量從有到無或者從多到少、由外至內、傳遞性、一物體進入另一物體、使原事物消失。)
2.2 “吃”的意義建構分析
2.2.1 從“把食物放入嘴中經咀嚼咽下”→“猶跌”
“吃”映射進“跌”,“吃”語義場和“跌”語義場有共同的交集點“右上至下,下降”。
“吃”這個詞的指稱條件有:S1(傳遞性、由上至下、數量從有到無或者從多到少)+A1(施事)+B1(有形固態食物)+C1(咀嚼)+D1(咽下)+E1(消耗體力)+F1(得到能量)+G1(使食物消失)+H1(生存需要)+I1(由外至內)+J1(一物體進入另一物體)。
“跌”這個詞的指稱條件有:S1(傳遞性、由上至下、數量從有到無或者從多到少)-A1(施事)-B1(有形固態食物)-C1(咀嚼)-D1(咽下)+E1(消耗體力)-F1(得到能量)-G1(使食物消失)-H1(生存需要)-I1(由外至內)-J1(一物體進入另一物體)+L5(摔)+M5(速度快)+N5(失去平衡由立向倒)+O5(使原事物消失)+P5(受事)。
從義項“把食物放入嘴中經咀嚼咽下”發展出義項“猶跌”的過程中,“把食物放入嘴中經咀嚼咽下”和“猶跌”的指稱條件有共同點即:S1(傳遞性、由上至下、數量從有到無或者從多到少)+E1(消耗體力)。因此,投射出“吃”的新義項“猶跌”。
2.2.2 從“把食物放入嘴中經咀嚼咽下”→“吞沒”
“吃”映射進“吞沒”,“吃”語義場和“吞沒”語義場有共同的交集點“占有某物(吃進肚子里)”。
“吃”這個詞的指稱條件有:S1(傳遞性、由上至下、數量從有到無或者從多到少)+A1(施事)+B1(有形固態食物)+C1(咀嚼)+D1(咽下)+E1(消耗體力)+F1(得到能量)+G1(使食物消失)+H1(生存需要)+I1(由外至內)+J1(一物體進入另一物體)。
“吞沒”這個詞的指稱條件有:S1(傳遞性、由上至下、數量從有到無或者從多到少)+A1(施事)-B1(有形固態食物)-C1(咀嚼)+D1(咽下)-E1(消耗體力)-F1(得到能量)-G1(使食物消失)-H1(生存需要)+I1(由外至內)+J1(一物體進入另一物體)+L7(速度快)+M7(不經過咀嚼)+N7(具有貶義)+O7(占有)+P7(把公共的或代管的財物據為己有)+Q7(由大到小)+R7(有形固態)+S7(使原事物消失)+T7(整體性)。
從義項“把食物放入嘴中經咀嚼咽下”發展出義項“吞沒”的過程中,“把食物放入嘴中經咀嚼咽下”的指稱條件和“吞沒”的指稱條件有共同點,即:S1(傳遞性、由上至下、數量從有到無或者從多到少)+A1(施事)+D1(咽下)+I1(由外至內)+J1(一物體進入另一物體)。因此,投射出“吃”的新義項“吞沒”。
由此可見,多義詞“吃”的新義項來源于指稱條件的交集或者合并,但其中心指稱集合S1(傳遞性、由上至下、數量從有到無或者從多到少)始終不變。本研究只為多義詞的本體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角度,還有待于學者們充分利用本研究成果做出進一步更深入地研究,為國內乃至國外的多義詞教學多做貢獻。
參考文獻
[1]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46-78.
[2]符淮青.詞義的分析與描寫[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137-161.
[3]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