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雙語教學中口語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文章就漢語口語中常用詞慣用語的運用與維吾爾語進行對比分析,便于學習者更有效地掌握和運用,以提高會話能力與技巧。
關鍵詞:漢語慣用語 維吾爾語 對比運用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a)-0089-02
慣用語是現代漢語的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字的結構簡短精煉、形象鮮明、運用靈活,具有通俗性、群眾性、普遍性、可用性、生動性、形象性、含蓄型、諷刺性等各方面的特色。鑒于諸多特點,它在漢語中出現的頻率高,用處廣,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并且不斷地產生和發展,有著很強的生命力。通過多年的漢語教學,筆者認為,為使廣大少數民族學生說好漢語,提高他們的漢語表達技巧,對現代漢語中慣用語的正確掌握和運用尤為重要。
1 慣用語在漢、維語中的表達形式
(1)慣用語在漢語語法中結構上是個詞組,大部分為三字格,但它是定型的,意義是整體的,它通常是比喻的定型化。在維吾爾語語法中慣用語為固定詞組()漢語的成語同類。但在漢語語法中慣用語與成語是有區別的,在結構上,成語有嚴謹的結構,處在特殊情況下(如修辭上的需要),不能任意改動結構成分或結構關系,而慣用語的結構比較靈活、松散,中間常常可以嵌入其他成分,成語大部分為四字格,慣用語大部分為三字格,成語書面語性質強,慣用語口語性質強。例如:
①阿諛奉承(成語):()
拍馬屁(慣用語):()
②置若罔聞(成語):()
耳邊風(慣用語):
()
(2)從上例看,意義相對的每組成語與慣用語在維吾爾語中表現形式相同,但在運用時,具體的語境,使用不同的詞語,所表達的語言效果卻截然不同。例如:
①他經常拍李經理的馬屁:
()
②孩子總是把家長的話當作耳邊風:
(
)
(3)作為固定詞組的慣用語,在維吾爾語中,常常會與一些意義相近的固定詞組相混淆,這就需要在不同的語境及上下文的意義上靈活運用。例如:
①關系戶:()
在生意場上,他是我們的關系戶:
()
②大雜燴:()
這篇文章東拼西湊,不倫不類簡直是個大雜燴:
(
)
2 慣用語在漢、維吾爾語中的運用
慣用語單獨存在時,容易和字面意義相同的詞組相混淆,不易分辨,尤其是在維吾爾語中,許多人會根據字面意義來直接翻譯,使其失去了語言色彩,而無法達到表達效果,因此,這類詞組在運用時,必須要借助語境進行判斷,根據說話人所表達的內容進行分辨,加以解釋。例如:
①半瓶醋:()
小李去食堂打了半瓶醋:
()
誰敢用他這個半瓶醋的電工:
()
②一鍋粥:()
熬了一鍋粥,你趁熱吃吧:
()
教室里沒老師,亂成了一鍋粥:
(
)
例①是一般詞組,用的是本義,是實指;例②是慣用語,用的是轉義,是虛指。其次,在漢、維吾爾語中,尤其是在漢語中,慣用語因為有著通俗性、可用性、生動性、形象性等諸多特點,而成為廣大群眾一種喜愛的常用的口語表達方式。因此,母語為非漢語的少數民族在學習運用時,就會出現一定的困難,甚至對漢語中所表達的語言效果難以理解,而無法達到預期的表達目的。因此,在學習運用時,可借助于本民族語言當中的熟語、諺語以及漢、維語的文化背景加以區別運用,漢、維語的文化背景異中有同,同中有異,詞意的理解往往不能簡單的對譯,因此,在學習時,從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入手,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3 漢語慣用語的來源
(1)比喻類慣用語占絕大多數,是帶有比喻性質的定型詞組,人們在語言運用當中,往往要借助于比喻來說明事理或形象地描寫事物,這種比喻使用的人多了,漸漸地廣泛流行起來,使比喻固定化了,它被專用于說明某一事理,發生轉義,本意卻不被人們注意,久而久之,字的比喻被抽象出來,就成了這一詞組的基本意義了,也就是成了一種新語,原來的意義被擱置不用了,這是慣用語產生的一個重要來源。例如:
①打退堂鼓:原指官吏坐堂問事完畢時,要擊鼓退堂;現指做事半途而廢。
()
②戴高帽:舊時指官帽;現指過分夸獎。
()
(2)還有行業語產生的:由于社會上的行業、集團用語經常和社會接觸,適應全民的需要,使用的人多了,普遍了,也就逐漸形成了全民性的慣用語。例如:
①走過場:(戲劇用語):()
②打埋伏、打游擊(軍事用語):()
(3)還有些慣用語來源于歷史事件或傳說,例如:
①莫須有(歷史事件):()
②破天荒(歷史傳說故事):()
(4)有些慣用語來自于諺語或歇后語的省略,例如:
白費蠟()是歇后語瞎子點燈—— 白費蠟省略形式。
(5)有來自外來語的,也有些來自各地方言的,例如:
老鼻子()(方言)形容多極了。
由此可見,慣用語雖然主要是比喻性質的定型詞組,但它的形成來源是多方面的,也較為復雜。由于慣用語在漢語口語中的頻繁使用,所以,在一些電影、電視劇、小說甚至于政論、新聞報道都有相當普遍的使用,且不斷推陳出新,不斷有新詞涌現,所以,維吾爾族學生在學習和運用時,必須要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漢語文化,了解慣用語的特性及其表達形式,才能更準確地使用在口語中,才能更有效地表達其藝術色彩,才能有較強的漢語口語表達能力及表達技巧。
4 “慣用語”的教與學
(1)在教學中要讓少數民族學生注意在使用慣用語時,應注意辨析它的意義,弄清它的感情色彩。例如“磨洋工”和“泡蘑菇”的意思很近,一個偏重指工作的拖延時間,懶散拖沓;一個指故意糾纏而拖延時間。“你快說去不去,別泡蘑菇了”這句話里就不能把“泡蘑菇”換成“磨洋工”。
①磨洋工:()
②泡蘑菇:()
(2)慣用語帶有貶義的比較多。諷刺意味比較濃,使用時要分清對象。例如“放冷箭”之類的詞,只能用在反面事物或否定的事物上。而“唱主角”就不一定只有貶義意味了。此外一些方言色彩過濃不易懂,也不易被人接受的最好少用或不用。
①放冷箭:()
②唱主角:()
(3)慣用語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口頭創造出來的。表意精煉準確,通俗易懂。在口語運用中,自然簡明生動有趣形象。因此,在普通運用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不斷涌現出一些新的慣用語。不同時期慣用語的運用也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文化進步與社會發展。例如:
①炒魷魚:()
②開綠燈:()
這幾個詞語都是改革開放時期所派生的一些新詞語。在教學中也要注意讓學生在學習新詞的同時掌握和了解新知識新文化,讓學生的知識與思想與時俱進,不斷獲取新信息能與時代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胡傳成.論維吾爾語中詞匯手段與語義模糊[J].語言與翻譯,2005(1):22.
[2]胡毅.關于維吾爾語法研究的幾個問題[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130.
[3]周薦,楊世鐵.漢語詞匯研究百年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