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碼轉換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頻繁出現,不僅語境不同,且體現不同的社會意義。本文采用錄音觀察和采訪的方式,分析并討論了大學生語碼轉換的四種社會意義,包括反映社會背景、適應社會規則、體現社交策略和反映精神世界。語碼轉換能夠突出特殊效果,表達強烈情感或適應社會文化規范。
關鍵詞:語碼轉換 大學生 社會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a)-0090-02
語碼轉換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受到了語言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目前有三個主要流派。結構派從語言的各個結構層次研究語碼轉換(包括詞匯、音位、形態、句法和語義)。心理學派探討語碼轉換,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理解產生、感知和習得雙語的認知機制。社會語言學派研究促進或抑制語碼轉換的社會因素,并透過語碼轉換洞悉社會結構[1]。語碼轉換研究到70年代已取得豐碩成果。Gumperz[2](1982)從社會語言交互作用角度將語碼轉換分為情境語碼轉換和隱喻語碼轉換兩類。前者指改變場合或參與者等情境因素引起的語碼轉換,后者指談話內容或目的的轉換引起的語碼轉換。社會語言學家試圖分析語碼轉換和社會因素及其社會動機之間的相互關系。目前,語碼轉換研究多以涉及不同年齡和社會層次的廣闊的社會環境為焦點,而大學生作為新事物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在新語言形式的傳播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語碼轉換現象在大學生的學習和日常會話中廣泛存在,因此,對其語碼轉換現象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探討大學生日常會話中語碼轉換現象的社會意義。
Gumperz(1971)將語碼轉換定義為“在一個句子或一段談話中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或方言)”。這是一種自然過程,普遍發生在懂得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的雙語者身上。Gal(1988)提到“語碼轉換是一種用于建立、跨越或消除群組界限的會話策略;根據自身權利和義務來創造、激發或改變人際關系”。語碼轉換現象在雙語社區普遍存在并被廣泛接受。
1 語碼轉換現象調查研究
作者通過個案研究法對自然狀態下的大學生日常會話進行收集研究。研究對象為四名來自大學二年級的英語專業女同學,以下分別用甲、乙、丙、丁來代指四名同學。她們都有10年左右學習英語經歷且英語水平相對高于其他專業學生。將她們作為研究對象可觀察到更多數量和種類的語碼轉換現象。
為獲得可靠數據,作者選用錄音方式進行研究。錄音集中在一天里的兩個時間段內,整個錄音時長持續兩周。第一個時間段為11:00到12:00,學生下課之后對其對話進行錄音。第二個時間段為21:00到23:00,在四名同學回到宿舍后對其四人對話進行錄音。每次錄音之后,作者會簡短采訪每名同學,讓其回憶自身話語中語碼轉換出現的具體情境和相關動機。采訪同樣被錄音,以為研究語碼轉換提供完整的相關背景。
全部錄音之后,作者提取并轉錄大部分帶有語碼轉換的對話,通過深入分析得出語碼轉換的四種社會意義。
2 結果和討論
語言是社會交際的工具,現代社會語言學家Romaine(1994)指出語言和社會是不可分割的。語言在社會交際和決定語碼轉換社會意義的社會屬性中扮演重要角色。通過對收集數據分析得知,語碼轉換在英語專業學生中頻繁且有規律地出現,不僅產生動機不同,而且體現不同的社會意義。
2.1 反映社會背景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Fishman(1972)指出雙語語境中的語言選擇要受語域的限制而非隨意選擇。語域是指一組受一系列語言規則限制的典型社會背景。在特定環境中,人們會選擇一種語言或方言來表達意義。Wardhaugh[2](1986)提出三個從整體上看做為社會背景的限制語碼轉換的因素,即交際者、交際環境和交際內容。在校園內,出現語碼轉換的交際者包括教師、學生、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交際環境包括教室、食堂、宿舍或校園內的任何一個角落;交際內容是和學生生活學習有關的任何話題。在真實交際語境中,三種因素共同發揮作用,任意一種因素轉變都有可能出現語碼轉換現象,如例1所示。
例1:
丙和丁在練習英語口語。
丙:I’ve learned so much from Mrs Li’s class.
丁:What have you learned? Please explain it in detail.
甲回到宿舍
甲:誰把水壺借我用一下?
丙:我的在那呢,自己拿吧。
丙:Where were we just now?
丁:The gains from Mrs Li’s class.
在例1中,丙和丁按照老師的要求練習口語,甲則在洗漱。會話中參與者的變化改變了談話內容,隨即出現英漢之間的語碼轉換。當參與者只剩丙和丁時,語碼又改成了英語。
上述例子表明,交際者、交際環境或交際內容中任何一個發生變化都可能帶來語碼轉換現象,反之亦然。
2.2 適應社會規則
語言不可避免要受到與社會機構和文化背景相關的交際規范和價值的影響。在本研究中,談話者對社會規則的適應性主要和文化傳統相關。
例2:
甲:我今天在車上看到兩個男生關系特親密。
乙:你是說他們有可能是gay嗎?
丙:沒準是,現在這樣的人應該還挺多的。
在信息時代,中國年輕人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信息和價值觀,面對各種敏感問題也可以自由討論。交際者在宿舍內的私人談話可以涉及到性、犯罪和同性戀等問題,但她們很少直接用漢語提起這個概念。例2中,學生討論兩個男人之間的愛情。在會話后的采訪中,乙提到在大學生之間像“性行為”或“同性戀”這樣的說法過于直接和突兀,而“havingsex”,“gay”或“lesbian”等英語說法在某種程度上能減少尷尬,使會話順利進行。
正如上文所述,當交際者談到敏感話題時,通過語碼轉換的方法繼續話題討論較為常見。在老師和家長的教育下,學生認為直接提到“性”這樣的詞匯是不禮貌的或是“臟”的。受此文化規約的影響,學生采用語碼轉換來代替,否則則必須用模糊語或委婉語來表達。問題是使用漢語委婉語或俚語會使語義不清,產生更多麻煩,因此語碼轉換成為首選。
2.3 體現社交策略
語碼轉換是一種社交策略。雖然社會背景并未發生變化,交際者時而為取得特定交際目的轉換交際語碼,如強調交際內容、緩和語氣和表達簡潔。
在引起交際者注意力方面,語碼轉換具有重要作用[9]。談話者在用漢語討論某個內容之后,會用英語重復表達,以示強調。如例3所示:
例3:
丙:你昨晚看這期脫口秀了嗎?
丁:看啦,簡直無法形容。太完美了,就是Excellent!
丙:It was excellent!
丁用語碼借用來強調脫口秀的完美,而丙又用英語重復丁的話表達再次強調。
談話者有時也轉換語碼以表達禮貌,避免過激言論。如例4所示。
例4:
甲:你怎么可以這么做呢,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丙:我并不覺得這是我的錯。
甲:你沒錯,但你有一點selfish.
甲和丙為某事爭吵,但甲并沒有用“自私”表達不滿,而是運用英語語碼轉換以達到緩和語氣的目的。
簡潔作為一種社會策略使話語更加清晰,焦點明確。正如例5和例6所示:
例5:
乙:中國加入WTO之后,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
例6:
甲:你參加了上半年的CATTI考試了嗎?
丁:沒有呢,我打算下半年報名。
在例5中,乙用“WTO”來代替“世界貿易組織”,以達到表述清晰簡潔的目的。在例6中,“CATTI”用來代替“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對學生來說理解更方便。以上的例子表明,語碼轉換能夠實現某些特定社交策略。
2.4 反映精神世界
對不同語言或語言變體的選擇反映了說話者精神世界的某些屬性,如性格、情感或愿望。正如例7所示。
例7:
丙:你看了上期的《快樂大本營》了嗎?
甲:Oh—my—God!我竟然給忘了。
在上述例子中,甲用“oh,my God”來表達驚訝的情感而非某種體現某種宗教含義。句子中三個詞之間的停頓加強了夸張的效果。用“oh,my God”這個短語可以使交流更加有趣和輕松,同時采用語碼轉換也增加了談話的幽默效果。
3 結語
語碼轉換現象在大學生日常會話中頻繁出現,不僅情境不同,且體現的社會意義亦不相同。人們運用語碼轉換來反映社會背景,體現社交策略,反映精神世界,表達強烈情感或適應社會文化規范。本文探討的語碼轉換現象僅局限于從小規模會話中收集的資料,且參與者均為女性。對語碼轉換全面的了解仍需要進行更大范圍的調查研究。因此,對適應更廣范圍更多情境的語碼轉換現象研究還需要更多的調查和實踐。
參考文獻
[1]洪丹.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看校園交際中的語碼轉換現象[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6):129-131.
[2]Wardhaugh,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London:Basil Blackwell,1986.
[3]王麗娜.大學生日常會話中語碼轉換的動因分析[J].科教文匯,200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