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作為大學生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要承擔起傳播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任,本文中調查的對象是高職院校非音樂專業類學生對傳統民族音樂討論的“藝術教育”,不同于培養專門藝術人才的專業教育,旨在提高、普及學生的文化修養、鑒賞能力、審美情趣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的藝術素質教育。
關鍵詞:傳統音樂 文化 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a)-0207-02
高職院校是國家培養職業型、技能型人才的主陣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那么,作為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如何借助于傳統民族音樂之文化瑰寶,提升畢業生除具有專業知識與技力為特征的“硬實力”之外的包括職業意識、職業精神、職業素養、職業態度為特征的“軟實力”,以切實做到實際意義上的“產學無縫對接”的相關問題做了《對高職院校學生傳統民族音樂現狀的調查報告》,本次調查所要面對的是高職院校非音樂專業類學生對傳統民族音樂討論的“藝術教育”,不同于培養專門藝術人才的專業教育,旨在提高、普及學生的文化修養、鑒賞能力、審美情趣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的藝術素質教育。
《孟子·盡心上》中提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即“樂”之美的實現,要比單純的道德說教更深入人心。但如果我們對當前高職學生的音樂偏好不盡了解,則難以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鑒于此,我們有針對來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南戴河外國語職業學院三個年級的非音樂專業類學生隨機抽取500名進行《對高職院校學生傳統民族音樂現狀》的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500份,其中大一新生270人占54%,大二學生223人,占45%,大三學生7人,占1%。,根據對調查結果的分析,我們對以下一些問題進行逐步探討。
1 高職院校學生對于傳統民族音樂掌握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局限性
(1)調查結果統計。
根據調查統計,500人中有250人非常喜歡音樂,占總接受調查人數的50%;26人不喜歡音樂,占總人數的5%;對傳統民族音樂知道一些的有214人,占43%,基本不了解的218人,占44%;接觸傳統音樂的途徑網絡與電視354人,占71%;認識簡譜的145人,占總人數的29%;不識譜的249人,占總人數的50%;認為大學是否有必要開設傳統民族音樂相關課程,認為有必要的362人,占72%;認為沒有必要的56人,占11%;500人中選“開始正式接觸傳統音樂的時期”小學的142人,占28%;中學314人,占68%,大學44人,占9%。在填空問題中,能正確寫出三首以上民族樂曲的有195人,占39%;能夠寫出5個以上中國音樂家的有109人,占22%;能正確寫出三個以上中國音樂家的代表作品的有46人,僅占10.9%。
(2)調查結果分析。
從以上的數據分析,筆者認為目前大學生對于傳統民族音樂了解的現狀明顯好于2006年《大學生音樂狀況調查》結果。這得益于《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年)》的有效實施,但從結果中我們也不難看出當今高職學生對于傳統民族音樂的認知現狀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流行音樂對音樂文化的沖擊不可忽視。
在被調查者中顯示喜歡流行音樂的328人,占66%;喜歡傳統音樂111人,占22%;在寫出的1123首最喜歡的歌曲中,流行歌曲1062首,占94%;中國藝術歌曲61首,占13.77%。可見,流行歌曲在青年的學生中已經占有了很大的市場,快速更新的網絡音樂逐漸被年輕的學子所接受。而與此同時古典音樂與中國民族音樂卻像是森林中的一株小草,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②傳統民族音樂的傳播渠道狹窄。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有354人,占71%的學生是從電視或廣播接觸傳統音樂的,同時有186人,占37%的學生認為目前各種媒體對傳統民族音樂傳播的不夠充分。對于90后的大學生來說,網絡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備條件,98%的每天都要通過瀏覽網絡獲取知識,因此,提高傳統民族音樂的網絡傳播率也成為不可忽視的工作之一。
③民族音樂欣賞課開設匱乏。
在受調查的學校中,沒有哪一所學校開設傳統民族音樂欣賞課,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有362人,占72%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開設傳統民族音樂欣賞課,279人,占56%的學生認為大學階段學校有必要大力宣傳開展產同民族音樂文化教育。
2 加強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教育是培養高素質職業人才的需要
“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現階段高職院校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大多數職業院校把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宗旨,在人才培養方面將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作為教育的主要目的,而往往忽視了“產學合作”的教育。經調查發現目前企業對職業院校畢業的學生除具有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為特征的“硬實力”的要求之外,還包括職業意識、職業精神、職業素養、職業態度為特征的“軟實力”的各種需求不斷增強,而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給高職學生提供接受審美教育的機會,并能使大學生樹立一種正確的、科學的審美觀。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教育是一門集審美教育、知識教育、人文教育等特征的綜合性教育。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每個民族有著不同的民族音樂文化,通過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豐富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知識。
3 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教育是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傳統民族音樂對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在受調查的500名學生中,有320人,占64%的學生認為可以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文化底蘊。音樂的欣賞是一個全方位的過程,通過音樂教育使人達到人格完善,即“真與善相統一”的觀點,《孟子·盡心上》中早已提到。
就當代民歌《茉莉花》來講,其原型是成書于清乾隆年間的劇本選集《綴白裘》中雜劇《花鼓》的插曲—— 《花鼓曲》,這首小調隨戲曲散播于江南民間,稱為《鮮花調》,直至被新四軍作曲家何仿改編為新民歌。然而,這首《茉莉花》在華夏大地的流傳之廣卻令人稱奇:北起黑龍江、南至廣西,十余個省區竟流傳著數百個唱詞、旋律各異的《茉莉花》版本。在教學中,完全可以播放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來使學生體驗各地的文化差異:比如,江蘇揚州版《茉莉花》一字多腔,多裝飾音,因而顯得委婉動聽,細膩悠長;湖北版《茉莉花》旋律起伏跌宕,風格上顯得率真活潑;而河北版《茉莉花》則字多腔少,音程上多大跳,因而較之南方版本顯得高亢激越一些;且河北版《茉莉花》使用七聲調式,也比南方版的五聲調式更富于變化性,但在柔和性上卻有所不及。通過對不同版本《茉莉花》的賞析,在陶冶學生情操的同時,也可引導其關注音樂背后的文化現象:不同版本、不同風格的《茉莉花》,正是因不同地區人們群體個性的差異造成的。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高職畢業生走向工作崗位,難免要和不同地區的從業者建立工作聯系,那么這種“練達人情”的音樂文化修養,則有可能在不經意間展現其獨特的價值。
4 構建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育人機制
音樂教育屬于審美教育范疇,是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高職院校一方面要開設民族音樂欣賞類的選修課,增長大學生的音樂知識,提高音樂素質,提升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提供音樂實踐的場所,陶冶情操、凈化心靈,要加強引導,讓大學生多欣賞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提高審美情趣和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通過傳統民族音樂的欣賞,在音樂活動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十八大報告指出:“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社會應共同營造一個有利于培養大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大環境,高職院校結合自身實際,開設傳統民族音樂選修課,建立大學生文化藝術中心,加強藝術師資隊伍的建設,為大學生開設民族音樂基本知識、音樂欣賞、中國音樂史等課,循序漸進地培養大學生們對民族音樂的興趣,繼而把提高大學生的音樂鑒賞力作為一個主要教學目標。
除此之外,學校還應利用廣播臺、宣傳欄等,廣泛宣傳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在校園里營造一個健康高雅的音樂氛圍,引導大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積累的音樂素材對欣賞的作品進行感知與辨別,在獲得美感的同時,提高音樂鑒賞力。同時,學校還應經常邀請專業樂團深入到高校校園,演奏一些膾炙人口的民族音樂優秀作品,并改變演出方式,在演奏前可先進行樂曲的創作背景及一些簡單欣賞知識的講解。
綜上所述,對加強高職學生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不僅是提升高職學生自身對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的修養,同時我們也看到,在社會急劇發展的現在,有些傳統民族音樂形式或是歌曲正在處于消亡的邊緣,因此,保護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迫在眉睫,需要社會各界人事的繼承和發揚。同時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使媒體中的傳統民族音樂蓬勃發展,使更多的大學生接觸到具有我國特色的民族音樂作品,大學生是一個接受事物能力比較強的群體,是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主力軍。職院校作為大學生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更要承擔起傳播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年)[Z].2002.
[2]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樊祖蔭.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J].音樂研究,2000(2):97-100.
[4]馮振華,崔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民族高等音樂教育課程文化建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9(7):34-36.
[5]荀子.荀子·正名[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