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研后勤服務社會化,是一個通過改革現行科研后勤管理體制,實行后勤行政管理職能與服務管理職能分離,轉換運行機制,將科研后勤服務單位逐步改造成以商品化、專業化、企業化為主要特征的社會化后勤服務體系。科研后勤服務社會化必須要打破“小而全”封閉式自我服務體系,充分利用社會服務體系為我所用,實現內外兼容,雙向服務,一方面是指科研后勤在堅持為科研事業服務的前提下,走入社會,利用自身的優勢為社會服務;另一方面是指打開科研單位封閉的大門,引進社會力量為科研事業服務。
關鍵詞:科研 后勤服務 社會化
中圖分類號:F1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7(a)-0012-01
1 科研后勤服務工作的特點與問題分析
科研后勤服務工作是科學院整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院幾十年的發展,科研成果的取得,絕對離不開后勤工作的支持。長期以來,科研后勤基本呈現的特點為:一是“小而全”,封閉式的發展,一個科研單位什么都有,總想在一個所里面什么都解決了,這就是典型的計劃經濟體制;二是“獨此一家”,什么事不求我不行,離開這個“獨此一家”轉不了;三是分均分配制度和工作終身制,只要進來,就終身在這里,工人拿工人的工資,干部拿干部的工資,呈現典型的“大鍋飯”。
當前,科研后勤服務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1)后勤服務項目多、規模小、起點低,形不成規模效益,經不起市場風險;(2)所辦經營實體雖名義上叫企業或公司,但由于沒有權責明確的出資人,單位隨意干預經營實體經營行為,企業缺乏自我發展的動力;(3)內部運行機制轉換較慢,不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4)市場營銷知識不足,渠道不暢、信息不靈,對市場調查研究不夠,投資項目選擇不當,經營管理不善,乏善虧損;(5)部分同志對后勤建立核算關系和開展后勤經營工作增強保障能力認識不夠,受傳統思想觀念影響,創新意識淡薄;(6)服務意識淡薄,服務方式落后,無法滿足服務對象的要求。
2 科研后勤服務社會化的理論依據
(1)后勤服務社會化是社會化大生產的一個組成部分。后勤社會化,它即是一個長期的目標,并不斷發展和逐漸的過程。我們可以大體了解正在實施社會化,和社會化的方向移動,最后實現社會地位的一項運動。后勤社會化是與社會化大生產密切相連的,是社會化大生產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了適應社會化大批量生產的發展,后勤服務社會化必須實現,兩者相輔相成。面對外部日益成熟和發達的第三產業的供給市場,事業單位原有的自辦后勤管理模式成本效率明顯低下,組織協調成本偏高。事業單位通過與社會第三產業的交易行為來實施后勤管理與服務的優勢更加突出。
(2)后勤服務社會化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社會化本身是一種專業化、商品化、全行業聯合與協作的生產關系,這種生產關系的形成有賴于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當今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作為科研后勤單位,如果其服務形式仍采用供給制、福利制,其產品交換仍然不計成本、不講核算、無償提供,就會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1]。
(3)后勤服務社會化是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必然產物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表明“服務也是商品。它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也有一定的交換價值”。從經濟學的觀點看,后勤服務工作具有經濟性質,它具有實現社會化的經濟基礎。它是與消費聯系在一起的生產活動,經濟是人類的生產活動、交換活動、分配活動和消費活動的總和[2]。這項活動的基本原則就在于用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產出。后勤服務工作具有經濟的性質,最主要原因在于后勤工作全過程是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統一。這就使得科研后勤服務在社會競爭的大環境中遵循價值規律,依據后勤實體提供的服務,實行等價交換,從服務對象后的經濟收入,也可以減少服務對象對后勤服務的苛求,促進服務對象本身加強自身的管理,從而減少對各種設施、場地的破壞,緩和后勤與服務對象之間的矛盾。
3 積極穩妥的推進科研后勤服務社會化
要推進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的進程,首先要認識科研后勤社會化改革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特征。這是社會化改革的戰略性問題,簡單的社會化是行不通的。科研后勤服務工作與科研工作的密切性,與職工生活的直接性,與機構運行的統一性,決定了科研后勤服務經營工作的改革與發展只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我們堅持不解的,多方面的努力,切實做到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積極穩妥,勇于實踐。從當前情況看,需要注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發展后勤經濟,推進后勤服務社會化。后勤服務工作,既是一項服務工作,又是一項政治任務,還是一項經濟工作。后勤經濟的發展既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又是增強后勤保障能力的需要,也是推進后勤服務社會化的需要。所以后勤服務單位首先必須要建立有償服務機制,由行政撥款制轉為經濟核算制,推進后勤服務商品化、社會化進程;其次要進入社會,開拓市場,尋求合作,參與競爭,創造效益,使后勤服務進一步于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接軌,促進后勤服務社會化進程。
(2)推進物業管理,加大后勤實體化企業管理力度。后勤服務工作,就其屬性來講,本身就具有物業管理屬性,為了滿足現代物業管理要求,科研后勤單位需要成立物業管理企業或引進社會上專業的管理企業,轉換后勤實體的運行機制,推動后勤實體實行企業化管理,提高后勤服務的規范化、專業化水平。
(3)后勤服務社會化需要財務、人事部門支持。后勤服務工作的改革有特殊性,有行業管理的特殊性,有人事管理的特殊性,還有分配制度的特殊性。人事部門要研究一下后勤社會化過程中人事管理的特殊性。財務部門要研究后勤社會化過程中投入與產出的問題,研究如何經營現有的固定資產,如何使其能夠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投入必須是要保值增值的,而且回報率還要較高。所以科研后勤服務社會化的過程中,應該得到全面的支持,若不能得到,后勤服務社會化就很難推進。
(4)通過試點,積極穩妥的推進科研后勤服務社會化。近幾年院里人事制度改革已經采取按需設崗,按崗聘人方式試點,后勤服務社會化也必須采取試點這種方式,先易后難、逐步推進。針對服務性實體、經營實體、所有制多樣化的經濟實體等不同情況建立相應的機制。
參考文獻
[1]秦培義,韓根柱.高校后勤服務社會化探析[C]//中國后勤改革與發展(第二屆征文集).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6.
[2]高林照.政府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研究[Z].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