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高校雙語教學快速發展的同時,發展思路不清、“教”與“學”分離、方式方法陳舊等問題也日益突出,結果造成許多地方高校的雙語教學“有名無實”、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為此提出漸進式立體教學模式,通過漸進式開展、立體化完善和持續性創新,促進地方高校雙語教學的更好、更快發展。
關鍵詞:雙語教學 教學模式 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7(a)-0048-02
雙語教學對地方高校加快國際化辦學進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自2001年國家教育部頒發《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1]4號),將雙語教學列入重點發展方向和考核標準后,各地高校紛紛開展了雙語教學,不僅課程數量迅猛增加,而且涉及的專業領域越來越廣。然而與此同時一系列問題也相伴而生,阻礙了地方高校雙語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1 地方高校雙語教學的突出問題
1.1 雙語教學發展思路不清
雙語教學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日益加快和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全新教育理念。如同其他新生事物在成長中所面臨的既有環境束縛一樣,地方高校雙語教學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傳統觀念、習慣做法等諸多阻滯因素的制約。因此,盡管近年來地方高校對雙語教學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但有關雙語教學的戰略定位、實施條件和主攻方向等關鍵問題卻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許多地方高校只是簡單地將雙語教學作為課程改革的一項措施,而不是將其作為推動教學、科研體制全方位變革的重要引擎。結果造成雙語教學理念難以統一、課程設置繁雜混亂和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1.2 雙語“教”與“學”分離
地方高校雙語“教”與“學”分離的原因首先是師資力量薄弱。稱職的雙語教師不僅應純熟地運用英語講述教學內容、組織和引導學生學習,而且要具備廣博精深的專業知識,把握本領域國內外學科發展的最新方向。這樣才能充分運用各種教學資源、技術和手段,激發、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學習興趣,在增強學生駕御兩種語言能力的同時,切實提高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運用多種思維方式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然而在我國為數眾多的地方高校當中,真正能達到“英語好、專業強”的教師實在是鳳毛麟角。常常是專業強的教師英語不過關,英語好的教師又缺乏專業知識。其次則是學生素質難盡人意。在大學擴招規模易增難減的形勢下,這一點表現得尤為突出。同國家重點名牌大學相比,地方高校的生源質量本來就存在著很大差距。隨著地方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生源素質千差萬別的狀況也就更加突出。薄弱的英語基礎造成思維和表達之間出現斷裂,難以實現雙語教學師生互通、共同解決專業問題的目標。
1.3 雙語教學方式方法陳舊
雖然雙語教學無定法,但必須要在綜合考慮專業特點、課程內容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不斷加以改革和創新。然而目前簡單沿用傳統教學方式方法開展雙語教學的現象在地方高校卻屢見不鮮。許多雙語教師只是將類似課程的文字內容翻譯成英文,上課時照舊用中文照本宣科地“滿堂灌”,不給學生思考、討論和相互交流的時間,甚至很少提問學生,也不管學生是否在聽、領會多少,只是一相情愿地大談特談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講解中不能突出知識的要點和難點,也不能通過課堂小結等方式教給學生哪些知識是普遍為大家接受的,哪些知識又是需要思考質疑的。結果既不能體現西方的邏輯、思維和文化,更無法較好地反映學科內容的最新發展成果。即使是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情況下,許多教師用漢語講授的內容也與展現給學生的文字內容大相徑庭,并且單調枯燥,缺乏互動,沒有引導,沒有啟示,沒有反饋,缺乏教學的個性和特色,只是像流水賬一樣把相關知識從頭到尾講一遍,不僅失去了雙語教學的意義,甚至還達不到單一語言環境下課程的教學效果。
2 地方高校雙語教學漸進式立體模式
針對上述問題,地方高校應基于自身的辦學特點和實際條件,立足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以“導入、對接、融合、實訓”為切入點,按照循序漸進、穩步提高的發展思路,統籌兼顧英語基礎、專業知識、教學互動、案例分析、網絡課堂、考證培訓、多媒體應用等各項內容,將教學層次依照本科四個學年劃為四個階段,即導入階段、對接階段、融合階段和實訓階段,分步驟、重實效地推進雙語教學發展。為便于表述,筆者將之稱為“漸進式立體教學模式”。(見圖1)
如圖1所示,“漸進式立體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具體內容。
2.1 漸進式開展雙語教學
在導入階段(大學一年級),依托大學英語、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發揮網絡課堂等輔助教學平臺的作用,為雙語教學的開展做充分的準備。即以漢語為主,適當導入英語,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用英語提問,教師或其他同學用英語回答,以此來營造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氛圍,調動學生運用英語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對接階段(大學二年級),引入英語課程的學習,強化證書考試提升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以現代多媒體技術增強雙語教學的效果。課堂教學中的漢語和英語不分主次、交替使用、互為主體,讓學生學會用英語對專業問題進行思考和表述。同時,結合大學英語四、六級證書、專業英語證書等證書考試,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在融合階段(大學三年級),重點采用案例教學營造雙語教學課堂師生互動的熱烈氣氛,使學生能掌握以英語為載體的專業技術知識體系,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本領域最前沿的核心理論及發展趨勢。在實訓階段(大學四年級),全面推進雙語實踐教學,使學生學會用英語來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電子沙盤、網絡虛擬等仿真環境的設置,以及涉外工作崗位的頂崗實習,檢驗和提高雙語教學的效果。
2.2 立體化完善雙語教學
首先是建立健全雙語教師資格認定制度,不僅從源頭上嚴把雙語教學質量關,而且促使雙語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改進教學方法和提升教學質量。地方高校應定期組織雙語課程觀摩、評價等教研活動,支持雙語教師通過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方式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優先選派雙語教師出國深造,以及在條件允許情況下聘請外籍教師承擔專業課程的教學工作。其次是因材施教地鼓勵學生使用英語進行交流,及時獲取外界的最新信息。通過對英語基礎薄弱學生的重點輔導,避免出現雙語教學中學生的兩極分化。同時,充分挖掘教學中的情景表演內容,組織學生模擬不同的專業角色,調動所有學生使用英語解決專業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再次是加強雙語教學管理體系建設,通過落實雙語教學激勵獎勵措施,加強雙語教學科研交流,切實提高雙語教學的實際效果。
2.3 持續性創新雙語教學
雙語教學的關鍵在于使用英、漢兩種語言進行學科教育,培養符合全球一體化發展趨勢要求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因此,必須持續不斷地對雙語教學的方式方法進行創新,使之能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在教學中應注重語言與內容的融合、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使學生在理解、牢記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實踐揭示相關理論體系的內在發展規律,注重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運用中外多種思維方式提出、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靈活運用多種技術手段,突出學生在雙語教學中的主導地位,通過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研討、聯合攻關,讓學生積極主動并且實實在在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雙語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啟發者、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不再是原來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從而給學生創造學習和使用第二語言的環境,使其不僅能大幅度提高英語水平、獲得最前沿的專業知識,而且能使用母語和第二語言進行跨境思維,激發科研興趣,增強創新能力,最終促進地方高校雙語教學的更好、更快發展。
參考文獻
[1]羅立彬.國內雙語教學研究現狀:對近五年相關文獻的一個綜述[J].教育教學論壇,2013(11):1-3.
[2]郭爽.地方高校雙語教學模式研究[J].信息通信,2013(1):275-276.
[3]武利紅.普通高校雙語教學政策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5):132-134.
[4] 宋洪俠,王丹虹.高校雙語教學面臨的困境及對策研究—— 以大連理工大學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12):21-23.
[5]秦怡紅.內地普通高校雙語教學模式初探—— 香港中文大學雙語教學經驗借鑒[J].長春大學學報,2008(1):91-93.
[6]王梅.關于雙語教學“熱潮”中幾點問題的思考[J].高教論壇,2009(10):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