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麗江師專生物專業群為例,從人才培養路徑、課程體系設置、教學方法與手段、考核方式、資源整合等方面探索了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旨在為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高專 學分制 課程體系 專業群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7(a)-0175-02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健發展和社會的迅速轉型,對具有相應專業技術素養和實際操作技能能力的高職高專人才的社會需求量在不斷的增加。與此同時,社會上也對高職高專人才的專業培養模式和職業技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這一新的發展形勢和變化,各高職院校均在盡量保持原有專業特長的同時,對相關專業的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和調整,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1~13]。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影響著培養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結構,還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進而影響了高職教育的辦學質量。
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件首次明確: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種類型,肩負培養高技能人才使命,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標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痹谡J真組織學習領會文件精神的基礎上,明晰了高職教育的辦學理念,根據高職院校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良好的職業道德、科學的創新精神、熟練的操作技能”的要求,突出實踐性、開放性、職業性的特色,把工學結合作為專業建設的切入點,構建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生物教育專業于2011年被列為云南省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進行建設,專業建設思路主要體現在“圍繞生物類群專業的建設,將生物教育、化學教育、園藝技術和食品生物技術整合成生物專業群,拓寬專業服務領域,彰顯專業培養特色”。因此,本文以麗江師專生物專業群為例探索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將對于本校其它相關專業群或其他關院校各專業群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1 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1.1 人才培養路徑探索與改革
根據社會發展和職業能力培養要求,生物專業群各專業確立“雙線式”人才培養模式(即:職業素質教育主線與職業技能教育主線雙線培養同步并行),人才培養過程中采用“基(15)—實(1)—選(10)—頂(5)”路線,通過育人和授業兩條主線,采用四階段遞進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培養高素質實用技能型人才。其中,“基(15)”是指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上學期利用15個月進行公共文化課和專業基礎課等必修課的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并為后續課程學習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實(1)”是指在第一學年暑假利用1個月到相應企事業單位進行專業實習,讓學生加深社會對相關專業人才所需核心技能的認識,有利于對后續限選課群進行選擇,并鍛煉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選(10)”是指第二學年下學期和第三學年上學期共10個月主要進行限選課群課程的學習,重點在于拓展專業技能,在理論知識“必需、夠用”、專業技能“先進、實用”的原則下,使工學交替體現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頂(5)”是指第三學年下學期利用5個月時間在相關企事業進行頂崗實習,以培養學生過硬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積極融入社會,最終完成就業。
人才培養過程中體現“五個一”的特點和規律,即一個培養目標:以培養一專多能的高素質實用技能型人才作為最終目標;一個培養平臺:構建科學合理的“專業知識培養體系、實踐技能培養體系、綜合素質培養體系”培養平臺;一個能力體系: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職業能力、適應能力、創新能力等能力體系;一個條件體系:重點加強建設師資隊伍、課程教材、實訓基地、教學質量、網絡資源等條件體系;一個評價體系:注重對人才培養階段性結果和最終結果進行評價。
1.2 課程體系探索與設置
在課程設置過程中,圍繞職業能力這個核心,必須確保各項能力目標都有相應的課程或課程模塊。即以能力為中心構建專業知識培養體系、實踐技能培養體系、綜合素質培養體系,拓寬基礎、注重實踐,加強能力培養,提高綜合素質。優化專業理論課程,科學合理地設置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此外,設置了諸如《大學生職業道德》《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廉潔修身》等素質課程。專業群中其他專業必修課程、部分實踐課程與生物教育專業有所差異,但多數課程與生物教育專業共享。
1.3 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探索與改革
轉變教學方式,打破學科型課程教學以知識灌輸、學生被動接受,實踐與理論脫節的實施方式。形成主要進行任務實施、學生主動構建,融“教、學、做”一體的實施方式。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貫徹啟發式教學原則,充分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在教學目標上強調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重視能力的培養,積極進行案例教學、現場教學、團隊學習、情景教學等教學方法和手段。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學習形式靈活多樣,學習載體豐富多彩,帶著目標學習,融入現場學習,注重檢驗學習效果。在教與學的關系上,教師為學生營造學習環境,注重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指導,同時注意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以及各種教學方法的相互配合。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安排學習內容,使他們在各自的空間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在“做”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訓環境,延伸課內實踐教學環節,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動手操作、團隊合作和開發創新思維,融“教、學、做”為一體。
1.4 考核方式的探索與改革
考核可采用職業技能證書、筆試、口試、實際操作等不同方式進行,尤其應重視實際操作的考核。理論課程和公共課程的考核采用筆試以百分制記分,平時成績(考勤、作業、學習態度等)不低于總成績的30%;實驗實訓課、畢業設計、社會調查等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采用實際操作、口試等方式以等級制記分。
2 整合資源,創新人才培養途徑,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1 整合資源,加強專業群建設
按照人才培養過程中提出的“五個一”的特點和規律,對實驗室、實訓基地、師資、課程等軟硬件進行資源整合,使各項資源切實高效地發揮其功能。
2.1.1 整合課程資源
在學分制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將課程設置進行有效整合,主要包括基礎化學課程、基礎生物學課程、教師教育課程、園藝技能課程、食品技能課程、入學與畢業指導課程共六個課程體系,每個課程體系中重點建設2~3門精品課程。
2.1.2 整合教師資源
生物專業群依托學校和系有利條件,合理配置教師資源,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提高師資隊伍整體水平。措施一,依托學校政策,吸引高層次人才;措施二,利用高校和地方資源,建立校外兼職教師隊伍;措施三,開展“傳、幫、帶”,提高年青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措施四,提高師資隊伍學歷層次和專業技術職務。此外,通過建立實習實訓基地,組織專業教師到基地學習、實踐,與當地中小學合作,參與中小學教研課題研究,在合作過程中,培養教師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根據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的設置,將教師分為基礎化學教學、基礎生物學教學、教師教育課程教學、園藝技能教學、食品技能教學、入學與畢業指導共六個教學團隊,各教學團隊設置一名團隊負責人,負責對應的課程體系和師資隊伍建設。
2.1.3 整合實驗實訓基地相關資源
爭取校內外經費支持,完成與本專業配套的專業實驗室規范化建設。進一步鞏固和完善現有實習實訓基地,加強與實習實訓基地單位在教學、科研、開發、人員培訓、學生就業等方面的協作,充分發揮實習實訓基地的作用。根據專業發展,不斷拓展新的實習實訓基地,滿足學生的見習和實習的需要。2012年,生物專業群實用技能型人才培養實習實訓中心被列為省級示范實習實訓基地,該基地共包括無機化學實驗室、有機化學實驗室、分析化學實驗室、園林規劃制圖室、植物組織培養實驗室、高山植物標本陳列室、食品加工實驗室、檢驗與分析實驗室、微生物實驗室、顯微數碼互動實驗室、生物綜合實驗室(2個)等共12個實驗室,以及生物專業群綜合技能實訓基地1個。將繼續整合實訓中心下設的實驗室、試驗設備等資源,使其能有效保障實驗課程的順利開設。
此外,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形成校企合作辦學機制?!肮W結合”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切入點,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根本途徑是校企合作。按照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課程的實施必須以行動為導向。因此,要使課程得以有效實施,要創設真實的職業情景,使學生能夠置身于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做到學習領域與工作領域一致,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一致,學習任務與工作任務一致。
2.2 創新人才培養途徑,凸顯專業特色
按照省級特色專業(生物教育專業)建設方案,遵循“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的建設要求,基于學分制的“平臺+模塊”課程體系建設,構建科學合理的“專業知識培養體系、實踐技能培養體系、綜合素質培養體系”培養平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職業能力、適應能力、創新能力等能力體系,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將升學就業作為人才培養的重點途徑之一,通過系內動員、考試課程培訓等工作,力爭使畢業生升學就業率突破20%(例如2012屆畢業生升學就業率為23.21%)。此外,以職業資格證為抓手,培養高素質實用技能型人才。
3 加強制度建設,規范教學管理
重視制度的建設與執行,嚴格按照學校關于教學管理與建設相關制度執行。此外,在教學工作中分別制定了《生命科學系教師教學工作流程》《生命科學系實驗教學管理規定》《生命科學系課堂教學管理規定》《生命科學系教研室活動制度》《生命科學系教育實習管理制度》《生命科學系教師教學工作細則》等對教研室及教師的管理有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并嚴格按照制度執行。
按照學校要求制定有規范完整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并不斷進行修訂。目前,按照專業群制定了生物教育專業、化學教育專業、園藝技術專業、食品生物技術專業學分制人才培養方案。根據課程特點,分別編制了《必修課程教學大綱》《必修實驗課程教學大綱》《必修課程考試大綱》《必修實驗課程考試大綱》《考試課程習題庫》等。根據《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進一步加強教學質量監控的實施辦法》要求,進一步完善教考分離制度,促進教考分離的有效實施。在學校統一聘請校外專家出題的基礎上,系內所有考試課程由同一課程任課教師中非本次授課教師參照教學大綱、考試大綱及習題庫進行命題。
此外,結合學分制,制定了《學生導師制實施辦法(試行)》,在2012級學生中正式啟動專業導師人才培養工作,這一制度的實施將為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新的路徑。
參考文獻
[1]郭遂成,劉榮志.高職教育與應用型本科教育銜接的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1(14):11-12.
[2]張金根,張煜,班媚.高職高專與應用型本科銜接的學理基礎及核心[J].職業技術教育,2011(31):22-25.
[3]李亞云.淺議如何實現高職高專教育向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無縫對接[J].廣州航海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3):47-49.
[4]魯武霞.院校協同:高職??婆c應用型本科銜接的主體支持[J].職業技術教育,2011(31):12-17.
[5]魯武霞,李曉明.高職??婆c應用型本科銜接:內涵特性及內蘊價值[J].教育發展研究,2011(19):46-52.
[6]李志峰,梁世翔.高職專本銜接學制的類型與課程結構設計[J].教育發展研究,2002(12):82-85.
[7]白麗榮.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衡水學院學報,2008,10(4):111-113.
[8]鄧年方.新建本科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廣西輕工業,2011(11):161-162.
[9]李常健,黃光文.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28(12):31-33.
[10]劉丹梅,冷春玲,朱麗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新特點[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11(6):41-43.
[11]劉俊華,姚志剛.新建本科院校生物科學專業培養體系初探[J].科學教育,2009,15(5):82-83.
[12]覃擁靈,何海燕.對新建本科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建設的思考[J].河池學院學報,2010,30(增刊):40-42.
[13]張燕萍,盧祥云,顧志良.新建本科院校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對策思考[J].新課程研究,2012,249: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