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體育課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構建。說明了體育課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及體育課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構建因素;闡明了構建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程序;論述了傳授技術、知識、技能體現主體性教學模式特色。
關鍵詞:體育課 教學模式 構建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7(a)-0203-01
傳統的教學模式,多以技術教學為中心。其教學程序:組織教學—— 復習舊課—— 講授新課—— 鞏固新知識—— 布置課外練習。缺乏學生提出自我目標實現新目標的機制;過多地強調老師的教;輕視或者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學的過程中過于注重“學會”某項技術,而嚴重忽視了教會學生“會學”的方法。學生只是一味的被動接受題海訓練,嚴重缺乏自主學習的空間,只是被動的接受灌輸,喪失了主動思考和探索的能力。顯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適應新時期的教育教學發展的需要。
1 體育課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內涵
體育課堂教學模式是體育教師在對體育教學實踐研究的過程中,以現代體育教學的理論為依據提出的關于體育教學活動的一種形式。體育教學模式在某種體育教學思想和體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為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而建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活動程序。若以主體性作為教學理論的基礎,將產生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那么體育課“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也將不斷探索中產生。鑒于體育課課堂教學的特殊性,即室內室外,看上去十分“散漫”,但體育教育也有其特殊之要求,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創造“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課堂氛圍。在新的時期,體育課教學改革在不斷深入,新的教學體制在不斷的完善,亟待推出體育課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
2 體育課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構建因素
構建體育課“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是體育課堂教學的主體教育觀。主體教育觀在體育教學活動中主要體現在:在學生觀上,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加以尊重;在體育教學價值觀上,對學生的整體活動加以關注,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身心健康的平衡發展;在師生觀上,注重師生互助,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建立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學到體育技術、獲得體育知識、掌握體育技能。一切為了學生,創設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素質得到穩步發展的課堂教學氛圍,指導學生對體育知識吸收與體育規范動作的掌握。在體育教學水平評價和體育教學質量評估上,采用單向性和激勵性來評價體育教學,把學生主體性素質生動活潑的發展狀況的好壞作為評價的標準。
3 構建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程序
3.1 注重各環節鏈接,體現主體性滲透
一是全面樹立新的教學觀念—— 體育課堂教學的主體教育觀。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育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率作用。一切先進的教學改革都是從新的教育理論中生發出來的,一切教學改革的困難都來之于教學觀念的束縛。觀念不轉變,改革無從談起,觀念一轉變,許多困難迎刃而解。二是體育教學目標的多元化轉變,其中包含為學生未來學習和終身體育所必備的體育技術、知識、技能,以及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三是體育教學內容必須從原來的十分注重運動技能的掌握向產生運動樂趣的多元化趨勢發展,加強與學生生活、現代科技知識發展相聯系,培養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豐富體育課堂教學的內容。
3.2 融洽師生關系,極力表現主體體育教學特性
教學中要樹立民主教育教學理念,增強法制觀念。對待學生要真誠,關愛每一位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感覺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心。教師要學會尊重和贊賞,應堅持:絕大多數學生只要努力都能完成學習任務。對不能完成學習任務的,應多鼓勵、多關心,相信他們的潛能,真誠投入必有真情回報。體育教師應盡力展示體育教學過程的魅力,細細品償教學成功的果實,善于調動學生學生樂于上體育課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豐富教學活動,使教學內容及過程充滿情趣和活躍氣氛,同時體育教師要完善自我,鉆研專業知識,充分表現個人才智。教師要想得到學生的欽佩,一定的具備內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個性,使自己擁有:熱情、真誠、寬容、負責、幽默等優質品質。提高自身修養,愛崗敬業,提升體育課堂教學的藝術性。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才能充分發揮他們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
4 傳授技術、知識、技能體現主體性教學模式特色
以往的體育教學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做示范動作,學生模仿。特別是在進行技術、知識、技能課教學時,更是老師的“獨角戲”,學生成為被動的“觀眾”。然而,體育教學是一門以學生參與實踐為主的課程,老師只是做理論上的講解和動作上的示范,完全是以學生的身體訓練為主。身體訓練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規律進行才能收到既定的效果,那就是比尋遵循所訓練內容所體現的內在規律。內在規律是通過技術、知識、技能和身體鍛煉方法體現的,體育教學的宗旨是向學生傳授體育技能、知識、技術,使學生在熟練掌握了運動理論之后,能熟練的運用到實踐中,并有效提高自身身體素質。實踐證明,學生對體育技術、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決定了他們體育技術述評的高低,知識掌握的越牢固,越扎實,技戰術水平就會相應的越高,這樣就能更好的在體育訓練和競技比賽中更好的體現出個人能力,并從中體會到訓練的樂趣,進而更好的激發他們對體育的熱愛,從主觀上愿意參加體育鍛煉,體質也從中得到增強。通過老師對技能的傳授,為學生提供科學鍛煉身體的經驗,理論的傳授和方法的示范。避免學生單純的從興趣出發盲目的進行訓練。我們所教學的對象是非體育專業學生,絕大多數體育基礎不是很好、對體育愛好和興趣均有不同,對體育技術、體育知識、體育技能的接受和掌握也有很大差異。故在教學及實踐不可過分要求動作技術的十分準確與相當完美,這樣就會導致另一個極端,即“為技術而技術”。就會使教學目的與教學手段的本末倒置,乃至難以達到教學的計劃及目標,嚴重阻礙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壓抑學生參加訓練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浪費了太多教學時間,教師按部就班,學生到點下課,周而復始,因循守舊。這樣使身體訓練受到影響。再者各個項目技術動作要領沒有十分規范的判斷標準,即便有一定級別運動員所表現出來的項目技術動作也不完全相同,那么在教學中,體育教師對運動技術的規定也不可以過分苛求,要求十分精當。最后是體育教師不適合采取技術化教學方式。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體育教師在各個項目上有所長、有所短。那么體育技術技能教學要結合具體實際,對于學生身體練習有益處就去施行。
參考文獻
[1]杜四武.試談體育課“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構建[J].科學時代,2007.
[2]周健.淺談體育課“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J].林區教學,200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