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文精神是人類、民族、社會文化生活的最根本的精神或內在的靈魂。人文教育是培育人文精神的最佳途徑。大學語文承載著豐厚的人文內涵,對塑造學生人文精神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語文教師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大學生人文精神培育的使命,積極研究人文教育對策。挖掘語文中的人文內涵,通過科學的路徑,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使其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材。
關鍵詞:大學語文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 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7(a)-0226-01
1 人文精神的內涵及其培育價值
人文精神應當是整個人類文化生活的內在靈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觀、理想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終極目的[1]。當代的人文精神,旨在弘揚價值觀念,重視人的主體性。即在社會生活中秉持自主創新、開拓進取、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態和能力,追求自我價值理想的實現,進而實現自身的自由和全面發展。
英國教育家亨利·紐曼談到,“大學訓練是達到一種偉大而又平凡目的的偉大而又平凡的手段,它旨在提高社會的思維格調,提高公眾的智力修養,擴展時代的思想內容并使這種思想處于清醒的狀態。”如此重要的大學教育,其是否成功,從某個角度看取決于大學對于大學生人文精神教育的成功與否。我國現代的大學教育,人文精神缺失頗為嚴重。教育本來是人的教育,但是我們卻看到它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育人的責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質,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識的教育、專業的教育被強化了。而教育一旦離開了人,離開了人的靈魂或人的精神,嚴格說來就不成其為教育。[2]由此可見,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是教育之本。教育者應認識到,大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能力的提高,更要弘揚人文精神。而大學語文對于人文精神的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進行的是母語教學,語言和文化不是兩個東西,而是一個整體。沒有人文,就沒有語言這個工具,舍棄人文,就無法掌握語言這個工具:說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絕不是排斥它的科學精神,說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也絕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這一個,張揚另一個問題。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個統一體的兩個側面,不可割裂,不可偏廢。[3]文化內涵豐富的大學語文教育,要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人文精神培育的使命。
2 大學語文中培育人文精神的路徑
大學語文中培育人文精神應重在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鑒賞能力、敏銳感悟人生和社會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行為素養,使其具有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情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且具有與專業技能相應的文化素養。
(1)提高教師的人文修養。孔子曰:“以教人者教己,己立才能立人”。首先,具備較高人文修養的教師,是培養具有高尚人文精神修養的學生的首要條件。率先垂范的優秀大師是大學人文精神的靈魂所在。蔡元培先生上任北大校長之時,銳意改革,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對北京大學進行了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摒棄大學“讀書、做官、發財”的培養目標,否定了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學風,奠定了“學術自由、囊括大典、兼容并蓄”的大學精神,使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北大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培育人文精神對教師的要求包括:教師要成為一個勇于開拓、銳意進取、不斷提升、文化內涵豐富的人;要有創新精神、挑戰精神、奉獻精神;要做到與時俱進,海納百川。這樣的教師才能成為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者。
其次,教師要注重用自身良好的人文素養感召學生。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文精神去感召學生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千教萬教,教人做人;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師是教學過程中人文精神培養的主導。在語文教學中,教材是教學的內容,其中蘊涵的文化內涵需要進一步挖掘、展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其人文精神的潛質需要激發、引導;教材及學生的人文因素,須由教師主導完成。教師要注重自身人文素養的建構,如:先進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文學修養與臺風、高尚的道德修養、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博愛之心等,并以此影響學生。
教師的人文素養對學生的影響是極大的。烏申斯基曾說:它“構成這樣一種教育力量,決非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格言,任何獎懲條例所能代替的”。“身教勝于言教”,教師良好的人文修養,會使學生受用終生,久而久之,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語文教師應努力成為集良好修養于一身并善于以此感召學生的精神大師。這樣,才能勝任育人這一神圣的使命,培養出品德高尚的優秀人材。
(2)善于啟發學生挖掘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博大精深,如何對待人生,如何理解生命的意義,經典文學作品給了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通過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挖掘,幫助學生思考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真諦,使文學成為學生須臾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大學語文的這種思想教育,是一般意義上的教育所無法企及的,恰似葉圣陶所說:“心靈的陶冶較之于知識的灌輸更為重要,它將根植于學生的一生,照亮他們的精神”。
(3)充分發揮情感因素,實現以情激情。在語文教學中培育人文精神,必須借助文學作品中豐富的情感內容,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實現情感升華。首先,要引導學生與作者交流,與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對話,進行情感體驗,使學生在對具體作品的解讀中觀照自我,產生情感共鳴。其次,要善于營造和創設有利于調動和激發學生情感活動的學習情境,在對作家作品的探討中,在對理想和現實的比照中,在對審美、倫理、宗教等人生各個層面的剖析厘清中,重情感滲透,即以情激情。以此,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陶冶情操,使其成為情感細膩而豐富、健康而真摯的性情中人。
(4)喚醒學生的美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美感是對客觀事物進行美的欣賞和評價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要重點引導學生品味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意蘊、美的思想,感受美言、美人、美性,重美感體悟,以美育美。使學生在對文學作品美的分析評價和探求中美感不斷得到升華,進而提升審美品位,最終達到塑造完善人格,提升人文修養的目的。
(5)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所謂創新就是要勇于質疑和批判。具備創新精神,即要有勇于探索、不斷開拓的精神,這正是人文精神的體現。接受美學理論的代表人物堯斯指出:“一部文學作品,并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個時代的每一個讀者均提供同樣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形而上學地展示其超時代的本質。它更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文本從詞的物質形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意在說明文本的題旨在于欣賞者不斷的構建中,正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將語義、文學、文化、思想相貫通,古為今用、學以致用,學古而不泥古,分析作品與解答現實問題相結合,大膽探索與開拓,有獨到的見解,創造性地填補作品的意義空白,提高鑒賞能力與認知能力。
參考文獻
[1]Diener Ed.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2):276-302.
[2]鄭雪,嚴標賓,邱林,等.幸福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
[3]韓軍.限制科學主義.弘揚人文精神[J].語文學習,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