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讀懂了那片山水
桃花源穎脫駭世
沅水悠悠
桃林的芬芳是一條小河竹影下是流溢的靈氣
有道這里風景獨好
人面桃花撩得你遐想
夢幻 仙境 人間
這就是壩美

云南東南部與廣西接壤的一片群山之中藏著一個小小的壯族村莊名叫壩美。關于壩美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連百度上的問答都寥寥無幾。只是簡單的說,它的地形地貌比較符合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這個村莊在十多年前還不曾被大眾認識,它被群山包裹著,與外界最便捷的聯系靠的只是一條隱匿于深山溶洞中的天然水路。村前的溶洞約一公里,村后的溶洞八百米,進出村莊須乘小舟經過黑暗的石灰巖水溶洞。山外的世界不斷地變化,山內的天地依然如故,村民們勤于農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給自足,豐衣足食。這里沒有公路帶來外界的繁華,沒有電力帶來多元的訊息,村里的壯族人一直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和自給自足的生活。鄰里鄉親和睦相處,沒有沖突,沒有偷盜,民風淳樸,儼然是婆娑世界中最后的那一方桃花源。能夠與桃花源契合的地方,即使地處偏遠又怎不叫人怦然心動呢?
1999年,一個地質隊偶然發現了壩美村,一經披露,外面的世界開始涉足這里。從縣城到法利村需要一個小時,在這里下了車,需徒步一公里達到壩美村的入寸口——出水洞,洞口黑幽幽,深不見底,接近三角形窄而高,寬約五六米高達十幾米。由于壩美村是在一個三角形的壩子中,所以從古到今都由四山環繞,進入壩美村有兩條路,從法利村進入的洞叫桃源洞,從湯那村進入的洞叫湯那洞。游覽壩美的常規情況是從桃源洞進,湯那洞出,從湯那洞出來后還需乘當地村民的摩托車或面包車回到法利村。常規的游覽線路行進的:法利村—桃源洞—壩美村—河谷風光—湯那洞,從湯那洞出來后又包車返回法利村。而壩美壩子則是整個行程的精華,在壩美村小住一日,在田間地頭走走,與鄉親聊聊天,看看晚霞,賞賞晨霧是非常愜意的事。

到了洞口,成千上萬只燕子在洞口飛舞,歡叫著。船工開始用長長的竹竿撐起船,乘船逆水行舟進入黑漆漆的溶洞,外面喧嘩聲突然就消失了,連流水聲也消失了,靜悄悄的,只聽見艄公撐船的竹竿入水之聲和石洞嘀嘀嗒嗒的滴水聲。漸漸四周暗下來,水洞里面昏暗幽深,而且很安靜,甚至可以說是寂靜。不但聽得見竹篙緩緩劃破水面的聲音,就連洞中鐘乳石滲出的水珠滴落到水面所發出的“滴答”聲也都清晰可辨。洞里涼爽宜人,黑乎乎的,只有艄公的頭燈亮著,依稀可見倒掛的鐘乳石,大大小小,氣勢逼人。突然,前面出現亮光,抬眼看,山頂有洞,光從那里瀉進洞來。據說在這段山洞水路中,有三個天窗,它們各不相同,有的懸著一枝枝葉婆娑的綠樹,有的怪石林立。洞中時而高闊如大廳,時而狹窄得只容一艘小船通過。船轉過一個彎,眼前陡然一陣大亮。抬頭一看,在前方石洞的頂部有個直徑約五六米的“天窗”,一束柔光斜斜的射向洞中,照在前面河道中間擋著的一塊巨大石頭上。。小船輕輕繞過巨石左側的狹小水道,又一次鉆進了神秘不可測的黑暗之中,這樣的明暗交替進行了三次,像是經歷了“三天三夜”,這感覺奇妙極了。行船大約20分鐘后,有光從水面上映來,洞口到了,外面別有洞天。出洞上岸,眼前的一抹亮麗使人瞇上眼睛,小橋通向人家。小路通向山林。桃林小徑將我們引向一座古樸的村落。若是每年的桃花開時,那時的景色又會怎樣呢?

出了溶洞,豁然開朗,世外桃源的景象映入眼簾,幾里見方的盆地平原,四周群山圍繞,與世隔絕。馱娘河蜿蜒其中,更顯得嫵媚多情。河邊的水車并不是擺設,還具備實用的灌溉功能,用竹子做成的導水管,在物資缺乏的年代,是就地取材的巧思。田地以水稻及玉米為主,遠處屋舍儼然便是有百多戶口子的壩美村。早春時節,油菜花開,沿著山邊小路的桃花林桃花盛開之時,便是壩美最美的時節。步行上岸,有兩條路,左轉過竹橋,走桃樹林進村子。右邊走田間小路,過風雨橋進村子。 有時間不妨放慢腳步,到處走走逛逛,看看大榕樹下玩耍的孩子,河里一絲不掛玩水的小朋友,門前含飴弄孫的老婦人,感受屬于壩美那獨特的生活步調。很多人把壩美當成一個景點,二三個小時便可以到此一游,不愿放慢腳步,融入屬于這里的生活步調,壩美是一個值得你細細品味的小村子,建議在這里住上一晚,傍晚的炊煙,清晨的薄霧,安祥閑適的壩美人才是這個小村子最美的元素。
清晨是感受壩美靜謐田園生活的好時光,河水流淌著,壩子四周空寂無人,草木、莊稼掛著露珠,云霧在小道深處的山間隙中若隱若現,讓我們有種置身于充滿著水氣和綠意的仙界之感。不經意間一回頭,哇!云霧中的壩美村炊煙伴著霧氣冉冉升起,另有一番清幽秀美。與村莊遙遙相對的一片山坡有一片果樹林,香蕉、李子、杏子、蘋果、桃子都有,其中桃樹最多,若是春天的話,田園畫卷中又將有多了幾抹暖色。壩美保持著傳統的農耕生活,牛是很重要的生產工具,家家都有牛。夜晚的壩美也別有一番滋味:一片漆黑中月光傾瀉下來,河邊的空地上竟似鋪著雪,瑩白的泛著光。月色里輕聲的聊著見聞,風吹在身上并不覺著涼,蟋蟀的聲音時有時無,隱隱聽到河水嘩嘩流淌。
如果你雨天進入壩美,就會發現群山圍繞著的壩子充盈著水氣,稻田正在吐芽,樹木枝繁葉茂,山巒起伏蒼翠,一派綠意盎然。面對如此養眼的景色,所有的車馬勞頓消失殆盡。在壩子最寬處的河道上有一座風雨橋。這座橋方便了村民過河放牧和耕種,也為壩子增添了一抹亮色。壩子中間坐落著一座小島,名叫“桃花島”,是壩美村村民的活動中心,現在被建成了花園。這百十戶人家的壯族村莊,在群山環抱之中,一條河流流經壩美壩子,它從湯那洞流入,桃源洞流出,是壩美壩子的母親河,流到壩美壩子后被小島分成了兩條支流,約百米后才再度合流。當地人將這兩條支流將其分為“男人河”和“女人河”,村里男人到“男人河”洗澡,女人到“女人河”洗澡,小島是天然屏障。在過去的時光中,勞作一天的男女們,分別在河水中洗去疲乏?,F今村民的家中已經有了洗澡設備,在河里洗澡已不多見。壩子里的土地肥沃,村民們自給自足,過著封閉且平靜的男耕女織的生活。有人說一千多年前,他們的祖輩躲避戰亂逃到這里,從此便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過著隱居的田園生活。一條曲彎的籬笆小道引著我們走到村落,它散布在壩美壩子西南面的山坡上。一株株巨大的榕樹下是村民們的房子,不少人家都開了客棧。

沿著小路一直走到一個小廣場,便是村寨的中心了,參天的一顆千年古榕樹站在廣場一角,幾乎已成了壩美的標志。樹干需要四五人才能合抱,裸露的樹根盤曲,枝節交錯。很多婦女、老人坐在樹根上閑聊、做活計,榕樹下的悠閑很是讓人心向往之。緊挨著榕樹便是“古榕客?!?,客棧的主人是個80后,聽當地人說壩美只出了一個大學生,一個中專生,這個客棧的主人就是那個中專生。在昆明讀書,然后工作了幾年,見識過外面世界的喧囂后帶著愛的人重新回到村里。沿著客棧前的小路行不多遠就是碼頭,這一段的行船主要是觀賞河兩岸的風光。河邊遍植水柳,不若垂柳枝的柔軟飄逸,水柳的枝葉昂揚向上生長著,樹干形態各異,宛然天然形成的根雕。河水呈現出一片翡翠綠的顏色,并不清澈見底,卻又晶瑩剔透。十幾分鐘的船程后轉乘馬車去往下一個碼頭。兩個碼頭間的距離并不算遠,馬車一路奔跑著過去,沿途不做停留,有時間了悠閑的走過去,邊走邊拍也會是不錯的是溶洞觀賞的景點,也是壩美村的出口。溶洞里人為的燈光紅紅綠綠,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感受,反倒是村莊入口處的桃源洞漆黑一片更讓人遐想。
在壩美放下世俗的紛擾牽絆,尋找內心的寧靜,在田野間漫步閑逛。河邊洗衣的老婦,河里一絲不掛嬉戲的孩童,河邊撒網捕魚的壯家漢子,大榕樹下閑談的婦女,隨地放養的土雞,門前慵懶打盹的黑狗,墻垣上曬太陽的花貓,小路上搖著方步的老牛,這一切只需靜靜感受,不要打擾這屬于桃花源的律動。放慢腳步感嘆自己不是歸人,只是過客。這一個遠離現代文明遺世獨立的世界,汽車、電話、甚至電燈都隔絕在古老村寨之外。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是文明世界的生活理想,是壩美人的現實生活。沒有與市場經濟的大潮相碰撞,壩美人雖清貧卻也悠閑安樂,我企盼著壩美人能一直這樣無爭與寧靜,堅守住這片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