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冬棗果實球形,果形飽滿,果肩平圓,平均單果質量20克左右,色澤光亮赭紅,皮薄肉脆,細嫩多汁,甘甜清香,富含18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有“百果王”、“活維生素丸”之美譽。沾化冬棗成熟期較晚,10月中旬進入脆熟期,并開始采摘。為延長沾化冬棗供貨期,錯開集中上市時間,滿足市場消費需要,通過近幾年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扶持帶動和試驗示范,沾化縣已發展沾化冬棗春暖式大棚近6000畝,實現了春暖式大棚冬棗比露地冬棗提前一個月上市,給農民帶來了較高的經濟效益。沾化冬棗春暖式大棚栽培技術有以下8個方面。
1 產地條件選擇
1.1 氣候條件
花期穩定的高溫晴朗天氣和果實生長期的適宜氣候條件是栽培大棚冬棗豐產豐收的關鍵因素。年平均氣溫應大于12℃,無霜期不少于190天,年日照不少于2690小時。
1.2 土壤條件
冬棗對土壤類型的適應性比較強,pH值5.8~8.5、土壤含鹽量低于0.25%均可正常生長發育;石質砂礫土、沙土、壤土及黏土等均適應冬棗栽植。
1.3 環境質量
土壤環境質量符合GB15618-1995中的二級標準;農田灌溉用水水質符合GB5084的規定;環境空氣質量符合GB3095-1996中二級標準。
1.4 緩沖帶設置
大棚冬棗生產基地應遠離城區、工礦等污染源。周圍應扎制竹籬笆墻,并與周邊耕地相隔(開挖疏浚上口寬12米左右的灌排渠道)。
2 春暖式大棚設計
2.1 材料準備
沾化冬棗春暖式大棚用料及內覆蓋材料主要包括細圓竹、大棚膜、遮陽網、水泥檁條等。以1畝大棚為例,具體用料數量:細圓竹(長4米、直徑2.5厘米)670根,寬8米頂棚膜、寬1米邊膜(長壽無滴膜)共80 千克,尼龍壓膜線10千克,竹扦(長50厘米、粗頭5厘米)500根,塑料繩1千克,8#鐵絲2千克,遮陽網(黑色、遮光率60%)長度120米、寬度9厘米,水泥檁條(8厘米×10厘米)69根以及圓竹、防腐劑等。
2.2 定位放樣
大棚為竹木結構,設計長110米、寬6米、頂高3.2米、邊高2.2米。首先按照南北向放樣;其次確定大棚4個角,使4個角均成直角;然后打下定位樁,在定位樁之間拉好定位線;最后沿定位線將插圓竹的地基鏟平夯實,確保每行拱架在一個水平線。
2.3 搭拱架
按拱桿間距50厘米的規格,將圓竹依次垂直插入土中(圓竹粗頭朝下),然后填土踏實(圓竹插入土中深度一般不少于50厘米,入土部分要涂防腐劑),兩側的竹竿按統一高度標準彎成弧形,用塑料繩順一定方向包扎成拱架。
2.4 插立柱
冬棗大棚多用水泥檁條做立柱。6米寬的春暖式大棚通常設3道立柱,兩邊立柱距棚邊0.8米。先插中央立柱,后插邊柱,每道立柱高度要一致,立柱入土深度50厘米。大柵的兩端,將立柱和拱架固定在一起。進出門應設計在大棚中間,寬度約1米、高度約1.8米。
2.5 連結拉桿
取用作拉桿的圓竹,沿長度方向連結圓竹拱桿,并與立柱牢固結合。同時對稱安裝3~5道縱向拉桿,俯視呈“X”型,以提高大棚牢固性。
2.6 埋地錨
地錨是用來固定緊貼大棚膜壓膜線的。在大棚兩側每兩條拱桿中間,用竹扦埋入地下40厘米并夯實。
2.7 覆膜及留通風口
大棚薄膜用三幅膜,即頂棚膜一幅,邊膜兩幅。覆膜時,應在無風條件下進行,首先上頂棚膜,頂棚膜繃緊后用鐵絲固定在棚頭立柱上;然后裝兩側的邊膜,邊膜用塑料繩固定在拱桿上,并讓頂膜蓋住邊膜,重疊寬度在30厘米左右,形成交換空氣的通風口。
2.8 棚膜壓條
應選用壓膜線,最好不用再生塑料繩,以免再生塑料繩老化失效。棚膜壓條應與大棚兩側的地錨牢牢固定。
3 扣棚時間及棚內溫、濕、風調控
據近幾年的實踐經驗,當日均氣溫在-3~-4℃就可開始扣棚,時間一般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遇雨雪天氣或寒流來時可適當向后推移3~5天。
大棚內溫度控制,應利用遮陽網逐漸升溫的方法,大體分6個階段:覆膜后適應期白天溫度控制在10~15℃,夜間7~8℃,時間維持10天左右;催芽期白天棚內溫度控制在20℃左右,時間20天左右;萌芽以后,白天溫度保持在25℃左右,夜間10℃左右,控制時間20天左右;花蕾期至初花期,白天溫度應升到28℃左右,夜間15℃左右;盛花期白天溫度30℃左右,盡量不超過35℃,夜間18℃左右。
果實發育期保持在25~30℃,以后逐漸揭開大棚膜,使冬棗樹適應外界環境。
大棚栽植冬棗一般在扣棚前,結合施基肥進行1次冬灌,鋤地保墑,覆蓋地膜,可不再灌水。如旱情嚴重需澆水時,應采取隔行灌或滴灌、溝灌、滲灌等方法進行,不宜大水漫灌。
前期通風以頂部通風為主,以免影響邊行溫度,致使棗樹開花結果物候期不同步。當外界氣溫上升到5℃左右時可通邊風。通風應隨時注意外界氣溫的變化,在天氣晴好的條件下,要提早通風,先通小風,逐漸拉大通風口。春季如遇低溫時,對葉面噴施愛增美,增強樹體的抗逆性能。
4 土肥水管理
(1)土壤備耕。在棗樹行間,選用大豆、苜蓿等豆科作物間作套種,以提高土壤肥力。
(2)覆草。在夏初氣溫升高時覆草(苜蓿)20~25厘米,上面壓土,每年加添,覆草以半腐爛為好,其主要目的:一是可防止高溫,利于保墑;二是有助于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3)清耕深翻。土壤深翻主要是松動土壤,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加深活土層,引導根系向縱橫發展。深翻在施基肥時同時進行,深度在50~60厘米,進行全園深翻。此外,在雜草萌芽后,麥收前,雨季和結籽前進行中耕除草,深度為5~10厘米,一年3~4次,也可進行多次人工劃鋤。
(4)施肥。土壤施肥應采土取樣,根據園地肥力實行配方施肥。一般在冬棗栽植時施基肥1次,以后每年進行1次追肥。
按規劃點挖穴施基肥,穴深60厘米,穴徑80厘米,挖穴時表土和心土分開堆放。穴底施基肥改土,畝施優質有機肥5立方米,其上鋪墊5厘米表土后即可栽樹。
追肥在3月上旬進行,每畝每次追施有機肥100千克,土壤追肥,可采用放射狀溝施、穴施、撒施或3種方法逐年交替使用,施肥后應及時灌水。
(5)灌溉水和排水。①灌溉水主要抓好萌芽水、促花水及封凍水。另外,根據天氣情況可增加或減少澆水次數,只要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70%,就能滿足冬棗樹的正常需水量。②排水設施配套完善,建有排水溝,遇多雨年份,確保排水暢通。
5 整形修剪
(1)整形原則。遵照控制株產、穩定畝產的原則,應輕剪、適當多保留輔養枝,使其擁有盡可能多的枝葉進行光合作用,促進樹體生長發育。
(2)整形方式。常規密度采用主干疏層形成開心形,密植園采用柱形、小冠疏層形、低矮單軸形等,成形后樹體2~3米,冠徑2.5~3.5米。
(3)修剪時間:幼樹以夏剪(生長期修剪)為主,冬剪(休眠期)為輔,冬夏結合。培育骨干枝:調節自然萌生枝,夏摘心,冬疏二次枝,刻芽、重截等。
(4)配置結果枝組。棗樹的發育枝有自然轉成結果樹組的能力。與主側枝的培養同時進行,用摘心、壓平枝角等方法,控制長勢,使其轉化成結果枝組。
6 花期管理
(1)抑制過旺的營養生長,促進坐果。工作措施包括摘心、冬剪發育枝頂芽,環狀剝皮等。
(2)花期噴水,提高空氣濕度,空氣相對濕度80%時,花粉發芽率最高。
7 病蟲害防治
(1)防治原則。從冬棗—病蟲害整個生態系統出發,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措施,創造不利于病蟲草害發生和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多樣化,減少各類病蟲害所造成的損失。
(2)蟲害防治。①棗尺蠼防治:可采用物理方法及人工捕殺方法,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或清晨人工捕殺成蟲。成蟲羽化前結合翻樹盤,在距樹干周圍1米范圍內挖蛹,還可以振落捕殺樹上幼蟲。②綠盲蝽象防治:冬棗樹發芽前,應刮除老翹皮,徹底清除園內雜草、爛棗及枯枝落葉,并剪除有卵殘樁帶出棗園外集中深埋或燒毀。再噴施3~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一遍,可有效降低蟲卵基數和蟲卵的孵化率。
(3)病害防治:主要防治棗銹病。①以預防為主,在田間農事作業時,注意減少機械損傷,及時防治蟲害,減少蟲傷,減少病菌侵染機會。②壓低菌源。棗樹越冬休眠期間,徹底掃除病落葉,集中深埋或燒毀,消滅菌源。合理修剪,疏除過密枝條,改善樹冠內的通風透光條件。藥劑防治:在7月上中旬臨近發病前開始噴藥,間隔20天左右,連噴2次200倍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
8 采收及貯藏保鮮
(1)采收期:采收過早或過晚都會影響果實品質。果實的脆熟期(果實呈點紅至半紅狀,大棚冬棗在9月中下旬)為最佳采收期。
(2)實行無傷采收,嚴禁用桿擊落。在采摘時注意保護果實完好,帶有果柄, 防止人為機械傷。
(3)采摘后應及時進行簡單的包裝或放置在陰涼處并蓋苫,防止果實水分散失,減少果實傷殘。
(4)挑果時要輕拿輕放,并按級別分別存放箱中,做好標記。箱中裝量要適度,做到既裝滿又不致因過量造成擠壓。
(5)鮮棗裝箱后,用專用運輸車運到保鮮庫進行預冷、貯藏保鮮。
(作者聯系電話:1356159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