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大多數中國人和我一樣,對意大利的了解還是很模糊的,對這個國家的了解還僅僅局限于意大利的包包、鞋子、家具,燦爛的文藝復興藝術,以及足球賽中常出現的藍色球衣。有一句英文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從中你可以隱約體會到在遙遠的過去這片土地的分量。
哥特式時尚——米蘭
米蘭是意大利最大的工業城市和經濟中心、同紐約和巴黎一起被當成世界時裝領域的參照點。它在我的心中以及我對它的了解,它總是和世界流行潮流的先鋒聯系到一起,所以米蘭在我的印象中它是時尚的代言。
米蘭位于北部倫巴第平原西北部的阿爾卑斯山南麓,座落在境內最大河流波河支流奧隆那河畔,街道寬闊,樹木蔥郁,車水馬龍,現代化建筑同古老的城堡、小巷融合并存,相互映襯,顯得寧靜整潔,雍容典雅。
米蘭大教堂(Churchof Duomo),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又稱“杜莫主教堂”,位于意大利米蘭市,規模居世界第二。它于公元1386年開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中央塔上的鍍金圣母瑪麗亞雕像就位。1897年最后完工,歷時五個世紀。不僅是米蘭的象征,也是米蘭的中心。拿破侖曾于1805年在米蘭大教堂舉行加冕儀式。
歷史開始的地方——羅馬
古競技場、萬神殿、許愿泉、圣彼得大教堂,羅馬是一座歷盡滄桑的古城,一座巨大的博物館,時時顛覆著我們對歷史與現實的種種認知。
威尼斯廣場(Piazza Venezia)位于羅馬市中心,是羅馬最大的廣場。它呈長方形,威尼斯廣場長130米,寬75米,是五條大街的匯合點。廣場中央原先是公共汽車、出租車和觀光馬車等的聚集地,全市的交通中樞地帶。從1980年下半年起,羅馬市政府對它進行了整頓,使之更加美麗壯觀。
維托里安諾統一紀念堂:這座高大的大理石建筑的地位多少有點類似于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也是整個羅馬市的中心。紀念堂落成于1911年,是為紀念意大利的統一以及促成其統一的埃曼努埃爾二世而建的。紀念堂正面是16根圓柱形成的弧形立面。紀念堂上有兩座巨大的青銅雕像,右邊的代表“思想”,左邊則意味著“行動”。通往紀念臺的第二段臺階上有米開朗基羅創作的飛獅雕像。臺階下方的兩組噴泉——右邊的象征第勒尼安海,左邊的象征亞得里亞海。臺階中央騎馬的人物塑像就是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
徜徉水之都——威尼斯
記得小學講義里有一篇《水城威尼斯》的課文,從那時起我就一直對世外桃源般的水上都市心存向往。這次,終于有機會一覽水城勝景,心情不言而喻。
威尼斯是意大利東北部城市,為亞得里亞海威尼斯灣西北岸的重要港口。威尼斯由118個小島組成,并以177條水道、401座橋梁連成一體,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百島城”、“橋城”之稱。
這里藍天的嫵媚無法用語言來描繪。泛舟河上,四周一片蔚藍、寧靜,使人仿佛進入綺麗的夢境一般。
威尼斯水城的小巷,在威尼斯交通工具就是船,各種各樣的船。
小巷雖然破損的很厲害,但是不減威尼斯的風情,所有的維修必須由政府來做,以保持威尼斯的原貌。
威尼斯圣馬可大廣場,也是議會的所在地。
馬可·波羅故居Marco Polo’s former residence是一棟三層小樓。在故居中能感受到偉大的旅行家當年生活的環境。還可以看到描繪馬可·波羅當年出海遠行的路線圖和油畫。從他的故居遠眺窗外,湛藍的亞得里亞海水,長年清澈見底。
又文藝又市井——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這個訴說著文藝復興時期光輝的“花之都”,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但丁,這些耳熟能詳的大師們在這個“花之都”留下了那輝煌時代光芒的建筑與繪畫,并成為了藝術史上的傳奇。如果說佛羅倫薩是托斯卡納一顆耀眼的明珠,那圣母百花大教堂就是這座輝煌城市的象征。
圣母百花大教堂是歐洲的第四大教堂,由建筑師阿諾爾福一迪坎比奧(Arnolfo di Cambio)于1296年開始,共用了175年時間才建造完成。它的大穹隆頂是自古以來最大的圓屋頂,教堂的外表用紅綠白三色的大理石貼面而成,氣派華麗,大教堂精致的外觀是仿哥特式的建筑風格,與其樸實無華的內部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所大教堂是文藝復興的第一個標志性建筑,標志著文藝復興的開端,也是文藝復興的標志,其圓頂是世界第一大圓頂,米開朗基羅曾經在設計圣彼得大教堂圓頂時說過“我可以建一個更大的圓頂,但遠遠及不上她的美”。
但丁故居:意大利詩人但?。?265—1321年),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恩倍斯稱他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圣的喜劇》。但丁原來只給作品取名為《喜劇》,后人為了表示對它的崇敬而加上“神圣”一詞。起名《喜劇》是因為作品從悲哀的地獄開始,到光明的天堂結束,帶有喜劇的因素。
科西摩一世公爵,1537至1574年擔任佛羅倫薩公爵,是意大利美第其家族的主要代表。也是文藝復興的重要推動人。
大衛雕塑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創作于公元1501—1504年,現收藏于佛羅倫薩美術學院,這尊雕像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
偶遇城中之城——梵蒂岡
梵蒂岡城國(Stato della Cittadel Vaticano)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權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國家。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四面都與意大利接壤,是一個“國中國”。領土包括圣彼得廣場、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宮和梵蒂岡博物館等。國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東南的圣彼得廣場外,國界以梵蒂岡古城墻為標志。梵蒂岡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梵蒂岡城本身就是一件偉大的文化瑰寶,擁有許多世上重要的作品。雖然梵蒂岡在地理上是一個小國,但因天主教在全球龐大的信仰人口,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有著世界性的影響力。
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教堂(Basit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又譯為梵蒂岡圣伯鐸大殿,是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歐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與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正前的露天廣場就是聞名世界的圣彼得廣場,建于1667年,他的手筆賦予了廣場上排成四行的284根托斯卡拉式柱子永恒的生命,柱子上方那美妙絕倫的圣者塑像四百年來一直訴說著當年這個才華橫溢的建筑天才的名字:貝爾尼尼——巴洛克藝術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