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天時地利人和,說的是凡事要面面俱到,條件要足夠,才能獲得預期的成功。一個好的聽音環境,必須具備三個元素:好器材、適宜的聲學設計以及器材正確的位置擺放。
普遍來說,房間的聲源常常經過六個途徑傳到我們的耳中:音箱發出的直達聲;地板的反射聲;天花板的反射聲;音箱后墻的反射聲;側墻的反射聲以及聆聽者背后墻壁的反射聲。改變聲波的任一反射條件,聲音都會隨之發生變化。所以,聽音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重放聲的音質好壞,假使你設備最好,環境不當也難有好效果,只是這點常常被大家忽略。因為常常房間聲學的造價也是不便宜的。房間的聲學特性,很大程度上與室內裝潢及房間布置有關。
一、長方形
理想的聽音房間最好的是長方形,按黃金分割比例,長、寬、高不成整數倍的關系,因為這樣的房間能更好的產生聲音效果,不易出現駐波折疊,從而提高聽感。
二、隔聲與吸音
其次是隔聲,房間內外不致干擾并使聲音擴散。適當的吸聲可免除聲波往復反射激發出某些固有頻率的聲音干擾,造成聲染色。原則上室內聲波的處理擴散應多于吸收,目的是使共振強度降低。但也要注意,不能過度使用吸音材料,過度的吸音會使得房間的混響時間太短,聲音變得干澀不圓潤。重點在于側墻和天花板。在側墻均勻地設置一些吸聲和擴散物,要厚重扎實,例如厚重的羊毛毯就是極好的全頻吸聲物體,薄的地毯、掛簾、壁毯只對中、高頻有吸收作用,過多使用會導致聲音缺乏色彩和明亮度。同時,一些家具(書柜、桌椅、沙發)都是很好的聲音擴散物,能對聲音的傳播起調整作用,調整低頻有很好效果。最理想的方法是在側墻上貼以適當的擴散板,但這種方法費用較昂貴且影響美觀。
為使聲音的擴散度更廣,不致來回往復聚為一起成為有害駐波,就要改變該頻率聲音的行進路線,我們可以請專業設計師商量,但最實際的方法是移動音箱或聆聽位置。架空的木地板對低頻也有吸收作用,當房間較小時,可以防止低頻量感的過度。如果房間聲音的低頻發出轟鳴聲,可在地板的近反射聲的反射點附近,鋪設厚重的羊毛地毯。當聲音刺耳、低頻量感不夠時,就應在兩側墻的近反射聲的反射點設置吸聲物覆蓋處理。如果出現聲音太干,應優先取掉地毯,在房間角落放置玻璃纖維作成的吸聲塊或布坐墊,可作混響時間的最后調整。
三、房間完好封閉性
房間的隔聲還跟房間的封閉性有關。聽音房間的理想隔聲對一般家庭而言其實是很難辦到的,因為門、窗、墻、地板和天花板,任何一個與外面相通的小細處都會將室外的聲音傳進來,并將室內的聲音傳出去,特別是將低頻傳得更遠,而影響到聲音的最佳效果。門窗是隔聲的薄弱環節,良好的隔音可將窗作成雙層,在已有的窗上再加一層,當然這時的窗要有好的密封性,這是花費最少且效果不錯的方法。對于門,可以采取帶空腔的中空雙層門,面板使用膠合板制作,中間鋪敷吸聲棉。如果覺得這樣繁瑣,便要聽從專業影音設計師的見解,從實際環境出發,探究最合適的隔音辦法。其他包括插座,門把手這樣的細微之處,也應盡可能的做處理,讓聲音無法外漏。如果是在客廳,由于通道關系而影響室內聲場的平衡,可在不對稱的墻面與角落加上吸聲材料,盡量讓兩側的反射聲均衡。
接下來,我們說說聽音室器材的位置擺放。
現在聽音室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1.專業聽音室(如視聽室);2.與起居兼用的家庭聽音室;3.以影像為主的AV視聽室。三者的聲道系統不一樣,因而器材擺放上也是各有講究,但三者之間也存在著相通之處。我們最常接觸的莫過于2.0、2.1、4.1、5.1和7.1的多聲道系統(任何x.1音箱中的,1指代的是獨立的超重低音音箱,俗稱低音炮)。
2.0聲道
對于2.0系統來說,有一個
“三角形法”原則。只需將兩只音箱放在聽音者的正前方(兩音箱之間距離為1.5-2m左右),聆聽者處于與兩只音箱組成的三角形頂點。音箱與人耳的角度在45到60度以內。這個角度是有講究的,它很好的把握了聆聽者與音箱的距離,如果音箱離聽者太近,音域定位便不夠精準,且高低音單元存在相位差,聲音便不能同步。如果距離太遠,聲場則會變窄,失去空間感和臨場感。
其次,音箱要與后墻、側墻相隔一定的距離(20-50厘米以上)。因為一般的2.0音箱的倒相孔都是后置的,如果音箱緊靠后墻,倒相孔中的聲波便不能完全放出,聲場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有些音箱更是必須借助墻壁的反射、疊加、混音才會有較好的低音效果。音箱不要離側墻太近,以防側墻體的反射作用改變了聲波的傳播方向與強度而影響音質。再次,音箱與人耳最好處于同一平面,如果音箱高度不夠,我們可以使用音箱支架以獲得好的聆聽效果,得到所謂的“皇帝位”。
“三角形法”又俗稱為半自由近音場聽法。它的好處是可以減少四面墻反射音對音箱直接音的過度干擾,可得到很好的定位感以及寬深的音場,是能夠聽到最多、最直接、最清楚細節的一種擺法。除角度不變外,這個三角形根據房間大小、后級功率不同可大可小,自由調節。
2.1聲道
2.1相比于2.0,多了一個低音炮。音箱的擺放跟2.0大同小異。超重低音喇叭效果入耳聽到是有限的,反而是人的其它感官會感受到。超重低音只是在特定的節目源存在并需要還原。比如,在電影院或現實中,我們能夠感受到飛機起飛時那種力量與能量的震撼,但是如果我們的家庭影院沒有配置超重低音喇叭音箱或者配置不合理,就無法感受到這種震撼。擺放低音炮,注意到以下幾點就好。
通常把超低音音箱放在前方墻角附近,最好離墻角1m以上;避免擺放在和墻壁等距離的地方,例如,房間寬為4米,則不要擺放在離兩邊墻為2米的地方;其三,與墻壁之間應為不等距關系,不要把音箱擺放在靠近墻角處及側墻和后墻等距離的地方(如離側墻或后墻距離分別為1/3、1/5的距離)。這是因為這樣的擺法能增強低頻的交錯疊織,低音更渾厚圓潤。
4.1聲道
4.1跟2.1比較,是在原基礎上增加了兩個后置環繞音箱,用來強化聲音的定位和環繞效果。兩個前置音箱和低音炮的位置擺放就無需再多說了,遵循著“三角形”法則,形成等腰或等邊三角形。而對于這兩個新增的環繞音箱,我們一般將其擺放在“皇帝位”的左右兩側,音箱面對面的架設,直接面對聽音區域。環繞音響位置太前,我們無法獲得足夠的向后效果,位置太后,包圍感和環繞感就會減弱。就高度來說,大約比聆聽者的坐姿高70-90厘米左右。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參照杜比實驗室規定的擺放法,將后置環繞懸掛于后墻之上,距離聽音者1.5米為宜。安裝時,兩個環繞要以聽音者為中軸線對稱。倘若房間設計不允許,你也可以把它們吊掛在后方墻上。
5.1聲道
5.1聲道在4.1的基礎上多了一個中置的衛星箱,也就是我們所稱的中央聲道。它的主要作用是用來播放電影中的人聲和對白。也就是說5.1聲道由前置的左、中、右三個音箱和兩個環繞以及低音炮組成。
前置左右音箱和低音炮與前面講的相同,兩個前置放在屏幕左右兩側,與用戶形成45到60度的夾角。如果在小房間使用大、中型屏幕,則左右音箱可緊靠在屏幕兩側。如果屏幕較小,可使它們距離屏幕稍遠以獲得較寬闊的立體聲場。中置音箱,正對用戶,距離用戶2-4m。左、中、右三個聲道的輻射角度朝向用戶,以此減少來自天花板、墻壁和屋頂的反射,保證聲像定位的清晰度。
目前來說,環繞音箱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普通的單極型小音箱,它們通常被放在音箱架上或高掛于墻上。另一種環繞音箱則是偶極型音箱,每只音箱內均有兩只背靠背安裝的揚聲器,均接成反相方式。偶極型音箱只能對前后方發出高頻聲音而無法發出低頻聲音(即使給它輸入低頻信號也因抵消而發不出低音)。它只同時向前和向后發聲而不會向聆聽者的側面發聲,并且使聲音到達聆聽者前先充滿聽音室。
擺放時,左環繞與右環繞這兩聲道的音箱,其聲音的擴散性應重于方向性,這樣有利營造濃郁的環繞氣氛。偶極型音箱擺放時,要著重考慮兩個因素:諧振(強迫振蕩頻率非常接近自由振蕩頻率系統中出現的振蕩現象)和自我衰削。抗諧振的最佳位是離頂棚(或地面)20%的室內空間高度處(如室內高度為2.5m,則最佳位置為上、下50cm處)。通常,家庭使用偶極型音箱的是絕少數。
直接輻射式環繞音箱,則跟前面提到的相差無異。布置方案很多,例如:固定在兩側墻壁上;或固定在后方墻壁上,使它們向外和向上張開呈倒八字形并朝向邊墻與天花板結合處。與用戶成100到120度的夾角,后置環繞應盡量與前置音箱保持在一個平面上。這點要值得注意,環繞箱太高會感覺人聲從空中傳來,而太低對白又會被矮化。總之,要聽起來聲音從前方出來,聽來順耳自然。
尋找低音炮的最佳位置,我們可以接好它的喇叭線并反復播放一段具有強低音效果的音樂,再繞房間四周仔細去聽。聽時,要將耳朵貼于地面,大致處于超低音音箱高度的位置。然后,找出低音最平穩、最深沉、最清晰的點,即為超低音音箱的最佳擺放位置。
7.1聲道
7.1系統則是增加了兩個側環繞,主要負責側面聲音的回放。而原本的后置環繞則可以更專注于后方聲音的回放,環繞效果進一步增強。7.1與5.1的擺法基本相同,只是更加注重于四個環繞音箱。通常我們將其懸掛于用戶的左前、左后、右前、右后的兩側位置(如正后方沒有墻,兩個后環繞也可放于音箱支架上),左右側環繞音箱和“皇帝位”呈90°-110°的夾角,高度一般約高出用戶坐姿高度的60-80厘米,左邊兩個音響和右邊兩個音響分別處于一條直線上,四個環繞應處于同一平面層。7.1相比于5.1,更為注重環繞聲和整個聲場的效果表達。
總而言之,房間聲學設計和器材擺放都不是件簡單的事,好聲音是需要多面協調的。但如果你學會了,自然會樂此不疲并舒心暢快,因為好聲音是無止境的追求。以上總結,亦希望燒友們給予建議與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