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曾是多少女孩一生中最美麗的情結。鎖在閨房的青春,那些無處述說的心思,全在針尖下綻放。古老刺繡帶著千年的厚重,一邊繡著喜慶吉祥,一邊繡著深閨幽傷,頤養著女子的輕靈秀美,詮釋著女子的聰明善良,凝聚著女子的感情乃至生命……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刺繡開始走上兩種極端,一種掛在墻上,成為遠遠欣賞的藝術品,一種被踩在腳下,成為鄉土的代名詞。這兩種際遇,一個太過精致,高不可攀;一個太過隨意,土里土氣。它們的共同點是,都與現代社會脫節,要么掛在博物館,要么壓在箱子底。在國人眼中,刺繡儼然成為“老古董”,其工藝價值始終徘徊在低層次,被認為沒有什么值得研究和發掘的,就連刺繡從業者都沒有信心,不能正視、發掘刺繡藝術的價值。
其實,翻開中國刺繡史,是一個日用品的發展史,從墓葬發掘到歷史遺產習俗,再到官府服飾繡制,無一不反映出日用刺繡是主流。
要保護一項技藝,最簡單的莫過于讓它成為日用生活的一部分。讓古老的刺繡藝術回歸到日用品的本源上,出現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這樣才能讓沉寂的刺繡流動起來,重新裝點、美化我們的生活。
然而,最大的難題在于:如何讓一項傳統技藝廣泛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中國民間繡品主要有服飾繡品、日用繡品、喜慶節令用品三大類,服飾繡品有虎頭帽、童帽、摸額、頭帕、暖耳、云肩、霞披、繡衣、繡裙、腰帶、圍腰、圍裙、肚兜、繡鞋、鞋墊等;日用繡品有荷包、扇套、眼鏡袋、香囊、針孔、幔帳、門簾、桌圍、被面、枕頂、背扇、鏡簾、壺套、粉撲等;喜慶節令用品有喜帳、蓋頭、嫁衣、戲曲的行頭等。然而,細看傳統的服飾和日用繡品,如今還在廣泛使用的不到一成。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今天,傳統技藝越來越受現代人關注!刺繡,這一代表中國民族風格的傳統技藝,也被有識之士關注、了解,繼而參與其中,他們努力發掘刺繡在更多日常生活用品上的可能性——比如,繡在華服上,為奢華添一抹厚重;繡在圍巾上,為溫暖添幾分色彩;繡在鞋面上,讓秀美在腳下綻放;繡在包包上,讓精致滲透時光;繡在抱枕上,讓舒適多一點浪漫;繡在桌旗上,讓“繡”色可餐……
他們中間,有個人、有企業,也有公益機構,為做好一雙繡花鞋,羅捷到蘇州鎮湖尋找到他要的優雅;為展示古老馬尾繡的美麗,韋祥龍幾次三番走訪馬尾繡之鄉;“晟世錦繡”邀請國際設計師將苗繡和施華洛世奇仿水晶結合,用苗繡經典圖紋蝴蝶夢媽媽設計折疊家具;“揚臻珠繡”將成千上萬顆色彩繽紛的珠子串到一起,融入現代、時尚元素,織出最洋派的珠繡;“一針一線”把羌繡的羊角花繡得靈動婉約……
不同的繡種,同樣的努力,都是為了把刺繡融入到最平常的生活中,讓它回歸生活的本源,讓它在生活中延續、傳承,讓刺繡的美綻放,讓全世界看到最美的中國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