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花開在時光深處
拾花而行
我們在云朵之上相遇
打開一針一線的網店,一個小人扛著一朵巨大而燦爛的羊角花緩緩前行,配著“拾花而行”文字,顯得從容安靜。滑下鼠標,一件件產品映入眼簾,有包包、抱枕、桌旗、收納盒……產品豐富,刺繡花樣依然是最常見的圖案,最多的便是羊角花,可這些羊角花,已不再土氣,而是充滿靈氣,輕柔婉約,一朵朵,悄悄綻放在心田,讓你無法移開視線。

塵埃中開出的羊角花
2008年5月,一場撼天震地的災難,把汶川推到世界面前。震后修復迫在眉睫,授人以魚莫若授人以漁,2008年7月24日,李連杰壹基金、成都高屯子文化機構聯合發起“阿壩州婦女羌繡就業幫扶計劃”,啟動“羌繡幫扶”,讓災區的女人拿起她們擅長的針,自我拯救。作為幫扶計劃的運營組織,阿壩州婦女羌繡就業幫扶中心應運而生。2010年,為了實現幫扶中心的可持續發展,“一針一線”品牌誕生。同年,一針一線網店創建,第一家實體店落戶成都寬窄巷子。
如今,一針一線開發出10個系列100多件商品,實體店鋪也從寬窄巷子一路開到錦里、九寨溝、都江堰、北京、蘇州甚至臺灣,產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展出,并遠銷國外。

讀懂羌繡的美
戴著一副眼鏡的王小蓉模樣斯文,汶川大地震使她一家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好在會一點織繡,她加入了一針一線的培訓班。通過學習針法技巧、色彩搭配和構圖設計,她已成為中級繡娘,目前正在高級培訓班學習。“以前就覺得跟著老花樣繡點東西就好了,從來也沒想過要改變它。現在才發現,羌繡原來可以這么洋氣。”
“以前繡一雙鞋墊要幾天,賣10多元,現在高級班學員每月有1200元政府補貼,加上按件計價,現在一個月可以掙將近3000元。”王小蓉很開心,“技藝更嫻熟的姐妹,一個月能掙三四千元。”
在羌繡幫扶計劃的推動下,目前已在阿壩州建立羌繡基地1個,羌繡就業幫扶站3個,培訓出一萬多名繡娘,幫助12000多名婦女居家就業。隨著繡娘隊伍的壯大,幫扶中心制定了一套三級管理模式:公司生產部→繡花站→繡花點。由公司生產部管理繡花站,再由繡花站管理以村、社區為基礎的繡花點。目前已有36個繡花站,一個繡花站管理10多個繡花點,每個繡花點最少由50個繡娘組成。
有了這個“大靠山”,一針一線不再愁繡娘。“其實培訓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打開繡娘們的視野,讓她們更能理解設計師的用心,讀懂羌繡的美,繡出的作品更具靈性。”羌繡計劃發起人顏俊輝笑道。
傳統繡品的未來
“很難想象哪個機構會買一萬雙繡花鞋去送客戶,這種沒有實用性的傳統產品沒有打入市場的可能。”顏俊輝一直在思考如何打開羌族繡品銷路。
為此,一針一線主動聯合中央美院、現代傳播集團和國內外設計公司等結成設計聯盟,開發設計帶有羌繡傳統圖案的錢包、手袋等實用產品,并培養自己的設計團隊,也根據市場需求,將產品類型延伸辦公類、家居類、服飾類,做到將傳統手工技藝產業化。一把普通的木結構布藝椅子,繡上一支荷花便得寧靜,繡兩只金魚便得活躍,繡一對鴛鴦便得溫情;一個普通的收納盒子,繡上小鳥立得靈動,繡一叢山花立得燦爛……
“其實最開始我們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很多人跟我們說,刺繡產品只有老外會喜歡,國內恐怕市場會很窄。”經過幾年的市場探索,從目前7家店的經營情況看,80%的市場還是在國內。“國人不買刺繡的看法,一定程度上反映文化不夠自信。”顏俊輝說,“只要把產品做好了,市場并不缺乏,國人也會對中國文化產品重拾信心。我特別想提醒想從事非遺生產性保護的企業,傳承固然重要,但一定要重視與時代結合。”
不過,問題也是存在的。隨著一針一線的名氣越來越響,訂單也越來越多,但是各地繡娘在農忙時節,紛紛放下繡活去種田,因此繡品訂單交貨時間很難控制,好幾次買家急于要貨,等不及時,多次建議采用機繡趕活兒。顏俊輝堅決地拒絕:“羌繡的精髓就在它的手工,我們寧可不做這單生意了,也不用機繡,堅守傳統與質量是‘一針一線’品牌的命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