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文獻名邦”的古州平定地處太行山西麓,是山西的東大門,有著獨特的北疆風貌和山清水秀的南國景致,層疊蜿蜒的太行山脈孕育了這塊土地獨特的人文氣質。
在去往平定刻花瓷原產地冠莊村的路上,不時看見一座座廢棄土陶窯、馬蹄窯、倒焰窯、梭式窯,敞著的窯口像是在訴說著歲月的更迭;四處散落的陶瓷殘片——白陶、灰陶、印紋陶,白釉、黑釉、青黃釉印證著平定陶瓷昔日的輝煌。
一到村口,身材敦實、滿臉笑意的平定刻花瓷傳承人張文亮就向我擺手,我跟隨他來到“平定文亮刻花瓷研究所”,讓我吃驚的是,和一般研究所、生產基地的現代氣派不同,這是一處古老破舊的院落,沒有先進的設備,沒有敞亮的廠房,院子正中央是一處青石壘就的古樸老窯,四周幾間平房是作坊,非常原生態,讓人感覺像是穿越回了古代。

一件刻花瓷的誕生
在這個簡樸的手工作坊里,幾十個工人正在專心地制作瓷器,有的在揉泥、有的在拉坯、有的在上釉、有的在刻花……張文亮說:“一件瓷器從取土到出窯,要經過50多道工序。”
看刻花瓷瓶坯的成型過程,是一種享受。一團黑油油的泥堆放在破舊的木板操作臺上,張文亮像揉面團一樣將泥揉捏細膩均勻,揉好后,再將泥放在拉坯機上,張文亮將手放在旋轉的泥土上,泥土在他手中慢慢變成一個身姿婀娜的瓷坯,不斷調整弧線、圈線、圈足,一點點變得優美起來,張文亮的手如有魔力一般。
瓶子雛形已現,對于如何成為精美的刻花瓷我更加期待,張文亮的三弟張偉亮負責澆釉,只見他一手提壺、一手轉坯,將黑釉澆在瓷坯上,快薄慢厚,得心應手。釉稍干后,文亮的妻子和幾名女工,捧起上好釉的瓶子,坐在燈下,開始畫花。首先用鉛筆在瓶體上勾出圖案的輪廓,不用樣稿,圖案早已爛熟于心,幾筆勾勒,就見朵朵牡丹綻放瓶上,拿出自制的竹刀進行刻劃,下刀果斷精準,線條流暢,讓人嘆為觀止。
“平定刻花瓷不同于其他陶瓷工藝,采用的是濕作法,即在坯體未干之前施釉,釉的濃度一般在1.8左右,當坯體達到七八成干再進行刻花裝飾。”張文亮介紹,刻花瓷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即刻坯、刻化妝土和刻釉,每一類的制作技法各不相同。比如,刻坯是在已成型的坯體上進行裝飾,裝飾技法最為豐富,可加可減,浮雕、堆雕、鏤雕、陰刻、陽刻等技法都可使用,待裝飾完成后,表面施釉焙燒而成。刻化妝土是基于坯體和釉面之間的中間層進行裝飾,基本只有兩種方法,即刻花留地和刻地留花,呈現出清新淡雅的藝術效果。
而黑釉刻花瓷工藝采用的則是刻釉的技法,在上了釉的坯體上進行刻花。“刻釉的裝飾手法和刻化妝土一樣,也是刻花留地和刻地留花兩種,但難度要高一些,因為前兩項在高溫燒成時不會流動,而刻釉工藝在高溫燒成時釉要融化并且發生變化,這就增加了工藝上的操作難度。
所以,平定刻花瓷的刻釉裝飾,釉料講究“施釉肥厚、釉如堆脂”,圖案講究“肥花大葉、布局勻稱、見空說話、計白當黑”,紋飾講究簡潔概括、冗繁留精而不做作,通過點、線、面的對比來體現單純而豐富的單色藝術。

平定刻花瓷之家
忙活了一上午,我跟隨張文亮來到他的新院子,這是一個收拾得干凈整潔的四合小院,屋子里,滿壁的刻花瓷工藝品光彩奪目。想想剛才在小作坊看到的黑油油的泥巴、灰頭土臉的坯子,經過制作者的巧手,轉瞬就變成了美輪美奐的工藝品,真是讓人嘆服。
《千秋富貴天球瓶》長頸、大肚,器型莊重,線條流暢、黑白相映的刻花圖案,樸實典雅;《纏枝牡丹紋梅瓶》通體釉面黑亮光潔,器型頸短肩豐,體態修長,如彬彬君子傲然挺拔……我仔細端詳有著極強浮雕效果的刻花瓷器,感受著自然的黑白關系中流動著的優美韻律。
晌午坐在院壩里,一邊品嘗美味佳肴,一邊傾聽張文亮講訴平定刻花瓷的歷史。“1977年,平定柏井窯出土了一批古瓷片,經過專家鑒定,初步判斷平定窯始于唐,經五代,興于宋而終于金。”

張文亮介紹,20世紀60年代,山西省陶瓷研究所古陶瓷研究專家水既生教授,根據出土的標本,主持恢復了這一失傳千年的傳統工藝,稱其為“仿宋刻花瓷”。水教授培養了卜同舉、王更正以及張文亮的父親張聰等一批制瓷能手,他們共同研制的棕釉印花龍紋杯、碟等產品,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曾風靡國內,享譽海外。1986年,張聰、王寶玲設計制作的黑釉刻花纏枝牡丹梅瓶榮獲了國家輕工部百花獎一等獎,自此,“刻花梅瓶”成了平定陶瓷的代名詞。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于市場和企業改制等原因,不少陶瓷企業相繼停產,大企業轉為小作坊,不再生產仿宋刻花瓷,大批的工人各奔東西。1995年,退休在家的張聰為使平定刻花瓷這一民間瑰寶得以傳承,帶著三個兒子文亮、宏亮、偉亮在冠莊村自家老院的一畝三分地里,創辦了“張氏陶藝坊”。
經過一家子的堅守與努力,“平定刻花瓷制作工藝”于2006年被列入了首批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我和父親還被評為了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我們家被評為了‘平定刻花瓷之家’,父親的‘剔花黑釉甁’被國家博物館永久珍藏了。”說起這些榮譽,張文亮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平定砂器古窯新韻
吃過午飯,張文亮領我到二弟張宏亮的手工坊參觀平定另外一絕——平定砂器。一路上,張文亮對弟弟贊不絕口:“宏亮這人腦子很靈活,他將刻花瓷的工藝用到了平定砂器上,創新了這門古老的工藝,讓砂器從民用砂鍋步入了工藝品的領域。”
走到村的另一頭,遠遠就看見一棟與眾不同的房子。房子的外墻上有很多砂器碎片,房子的門頭上點綴著各式各樣的砂器,高大的煙囪上面書寫著“千年古窯開新韻”六個大字,四周鑲嵌著用砂器制作的十二生肖。不用問就知道,這就是張家老二的砂器坊了。
張宏亮的院子比大哥的院子大一些,各式各樣的砂器占滿了院子的各個角落。除了有煲湯、熬藥、煮粥的各式家用砂鍋,還有造型典雅的砂鼎,極富藝術美感的砂器酒具、茶具等令人耳目一新的產品。
平定的砂鍋久負盛名,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夸土產》就夸到了“平定的砂鍋亮晶晶”。張宏亮說:“平定的砂器得到過康熙皇帝的御筆,曾經盛極一時,與渾源砂器、宜興紫砂陶齊名,史稱‘三鼎甲’。如今,常家溝村、小西莊村一帶也都還有不少作坊在做平定砂鍋,但把砂器做成工藝品的就只有我一家。”
來到車間,幾個工人正在出窯一批砂壺。與刻花瓷肥厚的釉色不同的是,砂壺呈現出清新的黃土本色,有著和紫砂一樣的質感。張宏亮遞給我一只砂壺,盈盈一握,質量很輕。他見我一臉驚訝,頓時生出幾分得意來。原來,這是他最新試制的一款薄胎砂壺。這款砂壺不僅可以放在炭火上使用,還可以用于電磁爐、煤氣爐等現代灶具。“在手疑無物,定睛似有神”,我拿著這把小小的壺,真有點愛不釋手。
“一坩二壓三篩土,四踩五捏六入爐,七煽八杈九熏烤,十分質量十分苦”,這首七言絕句總結了平定砂器的制作精髓,也道出了手工制作砂器的辛苦。然而,雖然如今陶瓷砂器的制作流程和工具已日趨機械化,但張氏兄弟卻始終堅持著原生態、手工的生產方式,傳承著千年古窯的古樸韻味。
回程路上,路過中國刻花瓷文化園,與其他產業園并無二致,花園式的廠房、現代化的設備、流水化的生產,然而,在大批量的規模生產中,手工藝品那份獨有的鄉土味道和樸拙韻致已無從尋覓,我的眼前浮現出的是張文亮沾滿黑泥的手和在泥坯上舞動的蘭花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