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孫旭東在一個類似地下室的地方開了家書院。書院里每一樣擺設和器具都是自己親手做的,而有人如果要買他做的東西,得他覺得合眼緣才行。到底是一個多么牛氣的木匠?
老樓底下的桃源
某個午后,我到達某棟老舊的寫字樓前,從一樓下到負七樓,終于到達傳說中孫木匠的婺月書院。一路擁擠,到處喧鬧,一到書院,豁然寧靜、開朗。
木柵欄圍著的小院,四周用木花壇種著各種不知名的植物,青磚房,房門右邊掛著幾塊老木拼成的招牌,有力地刻著“婺月書院”四個字。招牌對面是一條鋪了厚棉墊子的長木凳,旁邊靜靜地坐著一條大黑狗。黑狗的窩也是木的,好像這個院子的主人恨不得把所有的東西都做成木頭的。
門當然也是木的,帶兩個大銅環,莊重古樸。我正思慮要不要敲門再進去,聽見旁邊一個房間里傳來鋸子的聲響,循聲走過去,看到的是一個黑黝黝的赤裸上身男人的背影,那人正在專注地鋸著一塊長木頭,旁邊放著一把還沒有成型的椅子。難道他就是傳說中的孫木匠?
又進書院坐了良久,木匠進來了。從身形看,就是那個黝黑背影的主人。他說:“你隨便坐,我涼快一會兒再和你聊天。”

終于,他坐到我對面的布沙發上用彩票紙開始卷煙。 “我有空就會去買張彩票,如果中個二三十萬,就把這個院子買下來;沒中就拿來卷煙,你看,多好,一舉兩得。”
沒有過多的希冀,實實在在地過好每一分鐘,把木匠的生活過到極致,孫木匠這買彩票的態度是他整個生活的寫照。
無用的生命論
孫木匠的院子是朋友出錢租的。“我做了三十年的木匠也沒有掙到一分錢,養不活自己就只能被包養。”孫木匠這樣戲謔地描述自己。
孫木匠的父親是木匠,他笑言自打娘胎里就開始學木工了。他讀書學的是美術設計專業,開放的美學視野讓他把自己的木匠活與父輩的區別開來。“基本上,我腦子里有一個基本構圖就去做,而不管做出來的東西是否有用,我父親他們做東西首先考慮的是有用。”孫木匠這樣說。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孫木匠的活不被人看好。孫木匠指著他左手邊墻壁上裝在木匣子里的電話機說:“怎么會無用?你看那個電話機,如果我不給它做個木匣子裝起來,很多時候它就要掉下來。”是的,那是一個很老的掛式電話機,打電話的人掛電話時如果力道不合適,或者經過身旁的人不小心絆動一下,隨時有可能讓這個老電話摔下來,碎成幾塊。除了給這老電話做了保護匣,他還給電話線也穿上了漂亮的布藝服裝。“大家都喜歡打這個電話,打多了,電話多燙啊,給它做個布衣服,幫它散散熱。”孫木匠講他的電話,像在講一個活生生的生命。

起早貪黑地被“包養”
去年的某一天,孫木匠的朋友來他的工作室看他,被他滿屋子創意的木工活感動,朋友說:“你東西是真正的好東西,我給你開個咖啡屋,你安安靜靜地在里面做木工活就是。”孫木匠當即就答應了朋友的“包養”。
“你別看我是被‘包養’的,我一刻也沒有停止過想把這個院子做好。”孫木匠說。
孫木匠給咖啡屋取了一個與咖啡無關的名字“婺月書院”,他說“婺”是一個充滿夢幻色彩的美女。“有美女,有月光,還有書,多美的一個地方。”他這樣構想院子。
他到處找一些老物件來充實書院。幾百年的老青磚,已消失的歷史人物故居的標牌,已被拆遷的老街道的路牌,被丟棄的老竹椅,已經發黃的老油畫……他說,他們把這些東西丟了,他把它們找來,好給他日懷念這些東西的人留個念想。
他用手藝不停地改造院子。他經常坐在落地窗前的雕花木椅上打量自己的院子,每每總能發現不夠完美的地方。接下來,他會動手改造,給那老甕做成的椅子上鋪一圈軟軟的稻草繩;為稍顯暗淡的角落做一個木燈籠;感覺哪把木椅子與周圍的景致不搭配,干脆重新做一把……為了每天能有足夠的時間給書院做加減法,他從不睡懶覺,每天早晨7點準時起床出現在書院里。
木匠活是他花精力最多的。“你看,這把椅子看起來很簡單吧,我還是花了一周時間做,并且是起早貪黑地做。”他指著新近做的長椅對我說。

他一做木匠活就要入迷,吃飯與否會忘記,太陽暴曬沒感覺。烈日活生生地把他的背曬成了煤炭色,見到他后背的朋友戲稱“白天不懂爺的黑”。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孫木匠坦言,自己總這樣不停折騰,體力上辛苦,內心無比快樂。
早晨,他如果沒有要折騰的活,第一件事就是帶著他的“二兒子”(大兒子是個設計師)大黑狗八旗去江邊慢跑。回來之后,侍弄花草。天氣好,在院子里用早餐,天氣不妙,坐在屋里的青磚老灶前細嚼慢咽。吃著吃著便開始發呆。發呆有果即開始行動,無果即等待夜晚來臨,背上吉他去某酒吧高歌幾曲,賺一點掌聲和免費的酒水。一直玩到心滿意足,回家睡覺。第二天一早,7點準時起。

開始,他獨自沉浸在這隨性的慢生活里,不想去影響別人,直到有一天,有一位女士和丈夫發生糾紛,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來到書院。在這里,那位女士很快被手工制造的現代和復古混搭的調調感染,繼而向木匠討教手藝,而把與丈夫的不快拋到九霄云外。女士的丈夫追到書院,驚喜地發現,原來妻子也喜歡這種有意思的地方,之前他還一直在心里責怪妻子日益粗鄙。從那之后,這對夫妻隔三差五就來書院坐坐,次次來都是情意切切。孫木匠沒有料到,自己的手藝還能幫助治療夫妻關系。
這讓他思考,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把這快樂的方式傳播出去,讓更多人受益。他開始在網絡上轉播自己的書院生活。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慕名來拜訪書院,體驗這里的慢生活。
不過,孫木匠說,無規矩不成方圓,人多起來了還是要立個規矩,于是就有了下面這個《院規》:
1.問路、看書、喝白開水、聽歌、借打火機、暢想、欣賞藝術品、觀雞下蛋、看狗吃飯以上項目算請客;
2.可同師傅(孫木匠)合影,但同性視心情好壞;
3.外國人來了請自帶翻譯,或者自言自語;
4.不講禮數之人、玩牌之人、外星人禁止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