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對楊帆來說好事連連。“彩尼窯”絞胎紫砂壺亮相網絡,推廣十分成功,得到大批網友的追捧。緊接著,上海田子坊的藝術品售賣店XMJ也投來了橄欖枝,邀他入駐。更令人振奮的是,國內訂單逐漸增多,已到了供不應求的地步。
身邊的朋友都勸楊帆加大產量,但回答卻出乎人們意料——“今年計劃制作絞胎紫砂壺1000把,目前要注重提升紫砂壺的品質,增加產量并不是重點。”作為絞胎紫砂壺品牌創始人,楊帆的回答斬釘截鐵。
堅實的后盾
半圓狀的壺身、球狀的把手,眼前的紫砂壺新奇有趣,充滿設計感。最特別的要屬壺身上那美麗驚艷的不規則花紋,打破了傳統紫砂色澤單一的瓶頸。這件作品《龜壽壺》出自“彩尼窯”,運用了極其復雜的工藝——絞胎。
何為絞胎?就是將幾種顏色的泥料巧妙混合,制成帶有紋飾的泥片,再利用這種泥片制作各種陶瓷制品的工藝。傳統絞胎紋飾由胎內而生,內外通透,表里如一,深受上流社會的喜愛,有君子之瓷的美譽。它的紋飾有著非常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具有手繪無法取代的美感。這門復雜的技藝源于唐興于宋,卻失傳于元。而今,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楊峽經過十幾年的苦心鉆研,成功制出了精美的絞胎瓷。
然而絞胎工藝繁復,是中國陶瓷工藝中最難的一種。因為不同顏色的泥料在燒制過程中收縮率不同,非常容易開裂,所以一個精品絞胎瓷的燒制成功率低于20%,令人咋舌。
“爸,我要將絞胎瓷做成文化品牌,你研究絞胎工藝那么多年,在技術上一定要支持我。”楊峽的兒子楊帆突然冒出了這么一句話,讓當爹的摸不著頭腦——兒子不是在讀經濟學博士嗎?怎么突然想做陶瓷產業了?
其實,楊帆從小就對傳統文化很感興趣,在父親研究絞胎瓷的時候,也跟著了解絞胎瓷的相關工藝與文化。不過當時楊帆崇拜巴菲特,所以大學畢業后他去韓國繼續深造,選擇了經濟學專業。可造化弄人,在學習期間,楊帆常去的場所竟是博物館以及韓國最有名的文化街仁寺洞。這時他才發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竟是傳統工藝和設計。之后,他積極選修各種和設計相關的課程;一到周末,便外出增加見識,去了解更多的手工藝。楊帆最終決定要做一名工藝品設計師。
“不行。”了解了楊帆的想法后,楊峽果斷回絕了兒子,不過接下來的回答卻讓楊帆喜出望外,“絞胎瓷制作成本很高,想讓更多的人喜愛和了解絞胎瓷,必須找到成本相對低廉的替代品,用紫砂做就很合適。”其實父親是怕兒子走彎路,由于紫砂在燒制過程中收縮率僅有10%,成功率會有所提高。只有產量上去了,才能走向規模化。比起幾十萬一件的絞胎瓷,幾千元一件的絞胎紫砂更受人們青睞。
有父親做堅實的后盾,楊帆可謂如虎添翼,剩下的“招兵買馬”、產品設計、售賣渠道等重擔自然落到了他的肩上。
“頭疼”的師傅

2011年,楊帆帶著幾位志同道合的韓國人回了國,直奔宜興租了個工作室,創立了品牌“彩尼窯”。后來楊峽也趕過來,和楊帆一同拜訪了幾位紫砂壺名家,得到支持不說,他們還派出自己最好的徒弟協助楊帆父子研究絞胎紫砂壺。
選料、組合各種泥料、再到拍打成型,前面的工序都十分順利。到了出爐環節,大伙們都屏住呼吸……結果一盆冷水澆到了眾人頭上。“作品很多都是裂的,花紋又亂又模糊。這樣的作品別說賣,送都沒人要。”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楊帆至今還心有余悸。
問題到底出在了哪?經過冥思苦想,楊帆揣測不同泥料間的搭配可能有問題。于是他買來幾十種紫砂泥料,反復搭配調試。經過半年時間,終于摸索出泥料搭配的秘訣,成功地將絞胎紫砂壺的燒制率提升到80%。楊帆松了口氣,“接下來該對產品進行設計了。”
將壺鈕設計成“白鷺回首”的形象,代表著回首過去和思念故鄉;把壺身拉長,讓其變得抽象……手里拿著圖紙,楊帆十足地過了把設計癮。沒想到請來的師傅們卻叫苦不迭,大喊“頭疼”。原來,宜興制壺工藝都是沿用傳統工藝,在制作傳統壺型時,師傅們游刃有余,但經過設計的紫砂壺變化很大,再加上絞胎工藝,可謂難上加難。眼看設計都定稿了,壺做了一個月都出不來,讓人心急如焚。
無奈之下,楊帆只有走遍宜興,繼續尋找救星。“我來試試吧。”一位50歲出頭的沈師傅出現了。功夫不負有心人,沈師傅將楊帆設計的作品原封不動地制作了出來,給其他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雖然沈師傅也是做傳統紫砂壺的,但他善于動腦,同時也能接受新事物。”對沈師傅,楊帆評價頗高。
終于,第一批經過設計的絞胎紫砂壺出爐了,大家興奮不已。從楊峽十幾年如一日的辛苦研究,到兒子楊帆的苦心經營,“彩尼窯”迎來了嶄新的天地。可過了幾個月,一直到2012年8月份,銷售始終沒什么起色。楊帆這才恍然大悟,因為太注重產品的開發,忽視了宣傳渠道,雖然各種營銷方式都做了嘗試,但發聲太小,沒引起人們的注意。
耗費時間,也花費了資金,韓國的合伙人也很沮喪,“一起投入的精力和資金不會都打水漂了吧。”面對同伴的質疑,楊帆并沒有打退堂鼓,而是繼續線上線下推廣自己的產品,他堅信曙光早晚會到來。
絞胎的春天
過了一個月,楊帆的韓國導師突然聯系到他,希望能拿幾個絞胎紫砂壺做禮品送人,楊帆覺得這是個契機,于是發了幾個親手設計的壺過去。沒想到一位韓國人見到壺后,得知是失傳已久的絞胎工藝,當即就訂了200個。第一個訂單到手了!楊帆整晚都興奮不已,沉浸在喜悅之中。
“我們當時連宣傳冊都沒有,除了壺能做出來,其他的任何相關手續都沒有。”楊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隨后的一個月,他忙著注冊公司、設計印刷宣傳冊、設計包裝盒……一切就這么有條不紊地完成了。
到了2013年年初,楊帆的事業終于開花結果,各種訂單紛紛而至。早期,在制出第一批產品的時候,楊帆采取了“體驗營銷”的方式,給自己認識的企業家、投資商都送了一個精美的絞胎紫砂壺。他們試用后,都覺得壺不錯,而且工藝又十分獨特,于是就向楊帆下單。

一路跌跌撞撞,楊帆走到今日,實屬不易。他給自己定下了3個戰略目標:第一個是個人壽禮市場,“彩尼窯”可以提供個性化刻字等服務,來增加用戶的粘性。第二個是企業公務禮品市場。第三個是個人收藏市場。“在和客人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有很多喜歡喝茶的人愛收藏紫砂壺。”像這種收藏,高端定制再適合不過了。
由于紫砂壺走勢良好,楊帆又將自己的產業拓展到上海,一來上海人喜歡品茶,二來可以加強對外出口。“有人說我們的作品是小眾市場,我不這么認為。因為中國的人口基數大,即使小眾,也相當于歐洲小國的人口。”楊帆并不在意。
“彩尼窯”有一個百壺計劃,就是制作100款絞胎紫砂壺。其中60款繼承傳統經典,40款為原創設計。“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近60款的開發。”楊帆的眼中充滿了信心,“彩尼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百壺計劃完成了,才是他們真正揚帆起航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