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彝族自治州居住有近兩百萬彝族,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重要支系。
滔滔不絕的金沙江水,滋潤了西南高地這片神奇而馥郁的土地,世代生活于橫斷山脈腹地的大涼山彝族在這山高水深、江河縱橫的天然環境中,劃山而居、順水而治,割據的狀態以及閉塞的交通,使涼山彝族長期處于較為封閉的社會中。也因此,這里至今依然保留著古老的民俗風情,也孕育了漆器、銀器、紡織、搟氈、刺繡、彩繪等絢麗多姿的彝族民間傳統工藝。
古文化孕育下的技藝
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因素,彝族先民信鬼尚巫之氣濃厚,也使得涼山彝族的民間工藝蘊含著當地獨特的文化記憶和特殊的宗教情感,這就源于彝族根深蒂固的核心文化——畢摩文化。
畢摩文化指代“以經書和儀式為載體,以神鬼信仰與巫術祭儀為核心,同時涉及包容了彝族的哲學思想、社會歷史、教育倫理、天文歷法、文學藝術、風俗禮制、醫藥衛生等豐富內容?!薄爱吥Α本褪菍iT替人禮贊、祈禱、祭祀的人,也稱祭司。彝族民眾從古至今都認為畢摩是“智者”,他們識古彝文,通過念誦經文等形式和神鬼溝通,通過象征性極強的祭祀、巫術等行為處理人與鬼怪神靈的關系,以求人丁安康、五谷豐登。在大涼山美姑縣,關于彝族畢摩的作畢儀式及其神話傳說,仍在民間廣為流傳。
在這種古老獨特的文化影響下,彝族對天體、大地、動植物有著崇拜心理,出現了對日月、山川、大地、草木進行符號化地描繪,繼而又產生出各種圖騰崇拜的符號與圖案,也廣泛出現在彝族酒器、漆器等器身紋樣中。例如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的彝族漆器技藝,其器身紋飾在彝族文化寶庫中具有很高的藝術地位。以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家禽野獸和生活用具為依托,用模擬、簡練、抽象的手法逐漸形成了規律而藝術化的紋樣,形成了涼山彝族一整套漆器圖語。紋飾制作的方法有彩繪、雕刻、鑲嵌和堆漆四種,其中彩繪的運用最多也最廣。但無論哪種方法,漆器紋樣都是絢麗多姿,鮮艷奪目。
在各式樣的線條、圖案里,總會使用到紅、黃、黑三種顏色,精細、協調、柔和地進行組合。這三種色彩也是涼山彝族人最鐘愛的色彩。彝族崇尚火,在彝人眼中,紅色象征太陽、火;而黃色則預示富有、豐足;黑色則代表莊嚴、權力。這三種象征色彩也廣泛地使用在彝族的服飾、民居和建筑裝飾等其他彩繪上,形成了彝族獨具特色的“三色文化”。
彝族傳統紡織刺繡藝術,就與其古老的祭祀與圖騰崇拜有著密切關系,但是它又是線與色的藝術,可淡雅相間,亦可紛華綺麗。比如女子所穿色彩對比強烈的百褶裙,裙長及地,用五彩布鑲接而成,裙擺飄逸四撒,色彩晃動,如踏云裳,極富韻味。彝族服飾因性別、年齡有盛裝、常裝之分,還有婚服、喪服、祭司服、戰服等各種專用服飾,從服飾中也可以看出比較嚴格的等級制度。涼山彝族社會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沖破奴隸制藩籬,持續許久的觀念甚深,自然環境復雜,又因涼山自古以來還是一個多民族地區,藏、漢、回、僳僳、傣、蒙古等民族在內共同發展,在與其他民族之間相互影響中,其服飾在材質、款式、飾品、圖案紋樣方面均形成了明顯的地域特征, 并構成了涼山彝族獨立完整的服飾文化體系。
文化資源的轉換
千百年來涼山誕生了許多的“彝族之最”,世界最大的彝族百褶裙、最重的銀首飾、最大的擦爾瓦、羽毛最多的畢摩羽衣、最大的煙斗……這些散落在大山深處的彝族民間傳統手工藝,展示涼山彝族豐富燦爛的獨特民族文化。但是同很多民間手工藝一樣,這些傳統技藝不同程度上面臨著傳承的危機。手藝如果沒有傳承人就會面臨技藝的消亡,而最難的就是做到活態保護與傳承?,F今,漆器世家吉伍家族摒棄藝不外傳的傳統思想,大量收徒,這對于當地漆器長足發展無疑做出很大貢獻。
目前涼山彝族毛紡織技術、搟織技術、漆器髹飾技藝等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把非遺文化資源轉化為當地民眾的實際利益,就成為下一步需要考慮的方向。例如從傳統的手工作坊到具有相當規模的工藝廠,從最原始、簡單的制造方式到現代技術融入……既要為傳統手工藝找到現實的出路,又要防止現代文明對原生態文化的侵害,面對種種矛盾,民族手工藝的發展前行尤需愛護和珍視,更需要切實可行的保護和發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