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抽空回了趟外婆家。外公外婆都已邁入耄耋之年,然而看起來很是精神矍鑠,令人寬慰。吃罷晚飯,外公坐在大門口邊的小木凳上“吧嗒吧嗒”地抽著土煙。滿足地瞇著眼睛,絮絮叨叨地跟我說著話。無意間,我眼角的余光落到房檐下立著的舊風車上。外公也順眼看過去,大聲笑著對我說:“過去沒有條件才用這東西?,F(xiàn)在生活好了,都改用電動軋米機了。那個啊,得淘汰咯?!?/p>
風車,有的地方也管這個叫風柜。它是木制品,曾是農(nóng)村中常見的一種生活農(nóng)具,也是所有農(nóng)具中制作最精致也最復(fù)雜的一種。它由進料漏斗、風葉片、搖手、風室、分料室、排渣口等部件組成。雖名為“風車”,實則卻沒半個輪子。車身底下只有四個腳架固定住,由于是靠手搖動風葉片來扇出谷子和糠皮,所以叫風車。
風車篩谷看似簡單,實則大有門道。
每逢農(nóng)忙時節(jié),一家老少都得出力。青壯年把剛收上來的稻谷倒在車斗里,老人就緊著搖動風車扇去秕谷和草屑雜物。那時候,還是小孩子的我對搖風車特別感興趣,也學著大人搖上一搖。但是因為掌握不了控制手柄的秘密,結(jié)果漏斗里的谷子一下子又全給漏在地上。
風車篩選谷物,技巧一定要熟練。如果擱條的上下檔擱置不恰當或搖手搖動的速度不均勻都不合適。速度太快,風力過猛,容易把稻谷連著雜物一起扇出去,造成浪費。如果速度太慢,風力太弱,那么雜物和稻谷就清不干凈。
那時候,家里也沒有軋米的機器。每次缺糧了,外公就會從倉里裝一袋干凈的谷子,然后放進背簍里。我也背一個稍微小點的背簍,簍里放著一個麻布口袋,跟在外公身后不緊不慢地向著生產(chǎn)隊的米房走去。
米房很狹小,只放著一臺打米機和風車。機器“嗡嗡”一陣響著,空空的籮筐逐漸被飽滿、盈白的米粒填滿。等到米粒打好,外公就用風車將谷殼子扇出去。我就用麻布口袋將機器打出來的糠裝好,背回去給家禽做飼料用。
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眨眼一晃,我也已近而立之年。每日在陌生的城市里窮奔不休,我?guī)缀踉贈]見過那樣古拙的風車。有時給學生上課,說起風車,談及鄉(xiāng)村生活,看著那一張張迷茫不知的臉,心中無不傷感和遺憾。他們的世界正在被一種更高速更經(jīng)濟的刀鋒所切割。曾經(jīng)人們賴以生存和寄托精神的那片土壤正逐漸流失,這怎能不令人擔憂和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