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覺,彝語意為“山鷹的壩子”,這是一方傳奇而神秘的土地。“不到昭覺不算到涼山”,此話一點也不為過。曾作為涼山州首府的昭覺,素有“彝族服飾之鄉”、“彝族文化走廊”、“駿馬之鄉”的美譽。地處大涼山腹心地帶,昭覺彝族服飾綜合并且吸收了周邊各縣的精華,古樸、獨特,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彝族傳統風格和特色。
彝族服飾的靈魂
在西昌坐班車即可前往“服飾之鄉”昭覺,一路縣鄉山道,不到兩個小時的車程走得頗為艱難。途經的鄉村,隨處可見村民左手拿著云團似的羊毛,右手搓著輕輕旋轉的紡錘,慢悠悠地捻著毛線。
“加什瓦拉”(彝語)是彝民族族徽的象征。生活在大涼山高寒環境中的彝族人,不斷總結經驗,制作出“白天保暖,夜間被蓋,雨天擋雨,天涼避風”的加什瓦拉。“加什”是一種天然羊毛搟制的披氈,“瓦拉”為巧手婦女用傳統腰機紡織的羊毛織品。雪白的瓦拉、鑲繡紋飾的藍黑色瓦拉、白色做褶雙層加什、黑藍色做褶雙層加什……工藝獨特的羊毛搟氈、紡織技藝,成為彝族人的傳統手工絕技。

車行至昭覺,我們便發現在街道聚集著許多從事“加什”制作的手工業者。幾乎以家庭為單位,丈夫做卷簾子、滾簾子、揉氈、夾板等重活,妻子則鋪簾子、灑水等,有時小孩子也會在旁打下手。加什的制作工序復雜,一件加什成品需經過選羊毛、洗羊毛、彈羊毛、鋪簾子、揉氈、卷簾子、穿衣領、壓褶、晾曬等十幾道工序,前后要歷時20多天。
如果說加什是男性主導完成的話,瓦拉則是在女性的巧手之下織成。昭覺的“瓦拉”工藝是全涼山州最有名的,為此我們特意拜訪當地數一數二的瓦拉制作“名人”沙馬阿西。
一踏入院門,我們就受到了沙馬阿西一家人的熱情歡迎。俗話說“漢人貴在茶,彝人貴在酒”,來彝家做客,免不了要喝杯酒下肚。
阿西嬢嬢(云貴川部分地區用來稱呼年長女性的詞語)今年49歲,在2010年評上了彝族紡織工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她家的院子里有很多紡織工具,我蹲下來一一細瞧。嬢嬢介紹說,紡織瓦拉要用到線團、線架和腰機。一件上好的瓦拉需將質量上乘的羊毛捻制成細密結實的毛線,再將捻好的毛線穿到線架上,這個步驟其實就是打經線,打好經線就將線裝到腰機上。彝族的腰機與海南黎族織錦的腰機相似,由打緯木刀、分經棒(滾筒)、送經棒、卷布軸等組成。一端將經線固定,另一端將織好的織物由木棍卷起,木棍的兩端用繩固定縛于腰部。采用通經斷緯斜紋交織的方法織成一條長形布,將其分成九段,拼接而成瓦拉。
“我從小就跟隨媽媽學習瓦拉手藝,14年前從老家古里鄉搬來縣城后,便以做瓦拉為主業了。”阿西嬢嬢邊說著,手下也不忘做著給女兒阿玲準備的嫁妝。沉甸甸的嫁妝,一針一線盡是對女兒的祝福。
阿西嬢嬢非常尊崇傳統,過去女孩子到了成年之時就要舉行“換裙”儀式。15歲之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的童裙,梳的是獨辮,耳朵掛的是穿耳線。“換裙”后,要穿上中段為黑藍色的三接拖地長裙,原先的獨辮要改梳成雙辮,并要戴上繡花頭帕,掛上耳墜。可是現在許多地方已漸漸丟棄了這個儀式,可在嬢嬢家里,她和兩個女兒都堅持了這一傳統,兩個女兒如今都已大學畢業,兒子也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嬢嬢不僅是位手巧的藝人,更是位懂得教育孩子的慈母。
被問到瓦拉現在是否好賣時,嬢嬢表現得很樂觀,“瓦拉比服裝好賣,因為一年四季、男女老少都需要它。”這些年許多人外出打工便不再做瓦拉,堅持下來的瓦拉藝人就有了更多的機會將生意擴大,“只要手藝好,不愁客源。”

在沙馬阿西嬢嬢的指引下,我們來到昭覺有名的瓦拉市場。所謂的市場,其實就是一個個的攤位,攤主們都在忙碌著,捻線的、拼織布的、做流蘇吊穗的……阿西烏國的攤位位于市場最里端,她從事瓦拉制作買賣幾十年了,可能是見多識廣的緣故,她能言善道,會講川話,與我們交流起來基本沒有問題。
阿西烏國的攤位上瓦拉顏色品種很多,我便向她詢問了不同顏色瓦拉的區別。“黑色(彝語“阿諾”)的是老年人穿的,深藍色(彝語“烏諾”)的一般中年人穿得多,再淺一點的藍(彝語“烏庫”)青年人穿,而羊毛色誰都可以穿,年輕人更喜歡一些。”
經過阿西烏國一番指點,我們了解到市場上瓦拉品種其實分了三個等次。最好的瓦拉約1000元,使用上好的羊毛原料,所織的布面紋理細膩精致。中等瓦拉約700至800元。但平時市場上賣得最好的是價值三四百元的普通瓦拉,紋理較粗糙、顏色暗淡,但因為價格便宜,所以廣受歡迎。
現在有許多彝族人已經不穿傳統衣裝了,但是在T恤的外面總要披上一件加什或是瓦拉,想來是幾千年的習俗已深入到他們的骨髓中,無法舍棄吧。

翩翩荷葉當帽戴
行走昭覺,我們發現許多婦女頭上戴著一頂形似荷葉的帽子,同行的彝族小伙兒鐵哈介紹,這就是彝族特色的荷葉帽。
世代生活在大涼山的彝族人,將“頭”看做是人接受天神庇護的通道,因此誕生了富麗多彩的頭飾文化。彝族男子從小就要在頭頂蓄發,而后向右盤結而成錐髻狀,俗稱“天菩薩”,再以長巾纏繞成“英雄結”。與男子威武陽剛的發飾不同,彝族女子從出生起就與無數的帽飾結緣,這些帽飾盡顯女性的婀娜端莊。孩童時的雞冠帽、“叮叮”帽,出閣前的瓦片帽,成為媽媽后的荷葉帽等。
在昭覺縣畜牧局對面,有座不大的院子,那是制作荷葉帽為生的手藝人吉合爾撲嬢嬢家。
初次見到吉合爾撲嬢嬢,我就被她那雙通亮的大眼睛吸引住了,看得出這是位開朗豪爽的女性。“我12歲就跟著媽媽學習做荷葉帽,到今年正好30年。現在我的女兒也在家跟我一起做,做好的帽子就拿到美姑去賣。”
看到嬢嬢正在制作一頂帽子,心想這一定就是荷葉帽了,但是仔細一看這頂帽子與在市集上看到的有些區別,不禁詢問嬢嬢。“我手上這頂是年輕人戴的帽子!你看到的荷葉邊往下壓的,那是老人家戴的!”說完,嬢嬢爽朗地笑了,“女人年齡越大,荷葉帽的邊沿就會越往下收。”原來彝族人正是利用荷葉帽巧妙描繪出女性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妙齡時自信張揚,中年時溫和端莊,待到年華老去,內心便增添更多平靜祥和。
荷葉帽上有劍形圖案,看似不起眼,卻是點睛之筆。劍形圖案制作是整個帽子中工序最復雜的一環了,需要大概七段布條,一層一層壓疊而成,每一層布條都需經過對折處理,且每層都只能露出極細的部分。一般手藝人會做很多個備用,每次做帽子的時候直接取來。
取一條長2米、寬約半米的長布條對折縫成筒狀,將劍形圖案縫于線跡正中。以中間的針腳為基點,再將這條長方形布條縫成近圓形。縫合后的帽子雛形會放置到一個圓盤形的籃子里進行內部結構整理、打褶。涼山地區喜用硬性塑料剪成帽子的形狀,夾在帽子里輔助打褶。制作好的荷葉帽再加上一些芒狀圖案銀飾,在市場上能賣到200多元。
整個午后,就在吉合爾撲嬢嬢院子里我們觀摩了制作荷葉帽的整個流程。嬢嬢和女兒的手都特別巧,針跡比機縫的還要好,她們的手、眼、心配合得如此和諧,在這一刻看她們做手工與欣賞一件藝術品又有何區別呢?

走訪日記
日期:7月10日來昭覺的第一晚
地點:彝族同伴家中
菜品:一箱箱的啤酒、坨坨肉、苦蕎粑粑、土豆、玉米飯特別體驗:餐桌上學唱“果它擦”民歌
彝族人個個都是喝酒能手,平時迎客大多喝啤酒,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彝族久負盛名的桿桿酒。之所以稱為桿桿,是因為按照傳統的習慣是需要用黃竹制成的細竹竿飲用,這種酒用五種糧食混合制成,顏色曙紅,味道酸酸甜甜,但是后勁很大,歷史上也流傳著“千顆明珠一盞收,英雄到此也低頭。”
除了大口喝酒,彝族人還喜歡大塊吃肉。著名的菜肴坨坨肉就是把切成大塊的豬肉煮熟,然后撒上辣椒、花椒、木江子等,直接用手抓起來吃,足顯游牧民族的豪爽大氣。彝族傳統用餐方式是不用桌子、筷子,而是席地而坐、使用馬勺。主食、菜用盆盛放中間,大家一手握馬勺,一手拿肉,非常隨意。我最愛吃苦蕎粑粑,特別勁道,回味里帶有一點苦澀。苦蕎被譽為“五谷之王”,是大涼山的特產,少有的藥食兩用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