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乘飛機進出西昌的游客,大凡都對機場廣場中央屹立的那座雕像印象深刻。雕像名為《月亮的女兒》,刻畫的是一只綿羊頭角上頂著一彎新月,一位彝家姑娘優雅地斜倚在彎月上,彈撥著懷中的月琴。
月琴,彝語稱“俄巴約且”,是一種由阮演變而來的樂器,因其形似月,音如琴而得名。說到月琴,自然會提到涼山州的甘洛縣,因為那里是有名的“月琴之鄉”。甘洛位于大涼山北麓,舉世聞名的“南絲綢之路”曾從境內穿過,至今仍保留著諸多遺跡。從西昌到甘洛,既可乘火車也可乘汽車。同行的趙老師在甘洛縣文體局工作了20年,他建議乘汽車,因為沿途風景優美。公路蜿蜒于群山之間,兩邊溝壑縱橫,流水淙淙,古樸而又獨具特色的彝族民居零星般地點綴在車窗外本色天成的旖旎畫卷上,美不勝收。
初聞月琴聲
到達甘洛已是下午3點。汽車駛過尼日河大橋,一座高大雄偉的牌坊大門出現在眼前,上面鐫刻著由著名詩人汪國真書寫的“甘洛”二字,分外顯眼。甘洛縣城依山傍水,大渡河的支流尼日河和甘洛河左右環抱。一條長約5公里的大街從城中穿過,街道上有彝族工藝品店出售月琴。有些店鋪老板為了招徠顧客,坐在店鋪門口彈奏著月琴。那是一種以前從未聽過的琴聲,似珠落玉盤,晶瑩透亮,具有很強的穿透力。
安頓好之后,時間尚早,我們便去拜訪甘洛民間藝術協會副會長吉瑪德胡。還沒走進德胡大叔家的院子,就聽到里面傳出悅耳的歌聲和月琴聲。趙老師略帶神秘地對我說:“你們真幸運,今天要大飽耳福了。”聽到我們的說話聲,德胡大叔走出來熱情相迎。走進客廳,一眼便看到德胡大叔剛剛彈過的那把月琴,之后他也請來當地有名的樂器手和民歌手,好讓我們領略一番甘洛民歌民樂的魅力。德胡大叔指間流淌出來的月琴聲清脆悅耳,節奏鮮明,時如絲絲細雨,時如萬馬奔騰。歌聲、琴聲和諧相融,讓人享受了一場完美的聽覺盛宴。
依格和阿果是一對40多歲的雙胞胎姐妹,出生在一個叫者巴果的寨子里。那里風光秀美,氣候宜人,很多姑娘貌美如花,天生就有一副金嗓子。在過去交通不便時,山谷兩邊的人用歌聲向山另一邊的人傳遞信息。姐妹倆從小在民歌的熏陶下長大,很多曲調早已深刻在腦海里。
姐妹倆的音色雖略有不同,但配合默契,歌聲悠揚宛轉,宛如天籟。妹妹阿果曾代表甘洛在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為中外觀眾獻唱大山里的歌,震驚了現場聽眾。姐姐依格是單身母親,三個孩子在她的精心照顧下都已長大成人,難怪在她的歌聲中總能聽到一絲絲憂傷。
民間音樂的守望者
德胡大叔的祖爺爺是民歌手,他笑稱自己天生就有音樂的基因。他從十七八歲開始學習月琴,曾師從于三位有名的月琴高手:吉之阿布、沙甲拉紅和曲木黑石,吉之阿布和沙甲拉紅擅長兩弦月琴,曲木黑石擅長三弦月琴。
德胡大叔學習月琴時,月琴很珍貴,很難接觸到。剛開始,三位老師都不愿意讓德胡大叔碰自己的月琴。當時,德胡大叔已參加工作有了收入,他經常打酒給三位老師喝,然后趁著他們喝醉后,把玩他們的月琴。遺憾的是,如今這三位月琴高手均已去世。說到這里,德胡大叔的眼里明顯有淚光閃動。
在和我們交談的過程中,德胡大叔一直抱著那把月琴,輕輕用手撫摸著。那是一把四弦月琴,是由一位90多歲的老人手工制作的。德胡大叔以前也手工制作月琴,如今因為精力不夠,好多年都沒有做了。
德胡大叔說,手工制作月琴一般有做模塊、打磨、拼粘、上漆和定音品上弦5個步驟,其中挑選木料是關鍵,決定著月琴的音色品質。要制作品質上乘的月琴,所用木料的樹齡至少要15年以上,要求紋理細膩、無腐蝕和無蟲蛀,最好是選用樹皮和樹芯中間的部分。看到我們迷惑不解的表情,德胡大叔解釋說,因為樹皮部位清脆度不高,樹芯部位花紋不規則,都會導致傳音不流暢。由于手工制作月琴十分考究,所以很難做出一把好月琴,通常做四五十把才有一把音色非常出色的,制作月琴的人都把它當寶貝,不愿售賣。如今縣城店鋪里出售的月琴都是機器生產的,音色遠遠比不上手工制作的月琴。
月琴老人的絕唱
整個涼山州的月琴基本都是從甘洛買的,但目前在甘洛會手工制作月琴的人越來越少。德胡大叔說,據他了解,目前在甘洛會手工制作月琴的只有兩人,并且都是高齡老人。一位老人90多歲,曾給德胡大叔做了一把月琴,如今他已經不做了,也沒有收徒弟。德胡大叔曾登門請教制琴技藝,但被他拒絕。另一位老人80多歲,名叫瓦爾王加,現在還在制作。
在德胡大叔的帶領下,我們前去拜訪瓦爾王加老人。他家位于甘洛縣老縣委大院里,清幽而寧靜。走進老人的家,碰巧他正在制作月琴。老人見我們到來,并沒有完全放下手中的活,而是一邊招呼我們一邊接著做。“這是西南民族大學慶祝火把節用的,一共訂了24把,時間比較緊,我得趕一趕。”在老人家里的成品柜上,陳放著制作好的月琴,有八角形音箱、短頸、四弦等各種樣式,造型古樸、外觀典雅。德胡大叔隨手拿起其中一把試音,手指輕撥,音質純凈,音色清潤,怪不得瓦爾王加老人的手工月琴聲名遠播。手工制作的月琴比機器加工的輕,同時底板是八角形,更適用于表演。
瓦爾王加老人說,他學習制作月琴純屬無心插柳,到70歲才開始學。當時,他退休在家閑得無聊,便開始學習制作月琴,還向德胡大叔學習過。現在,甘洛每個村子都有他制作的月琴,西昌來訂貨的人也很多,有一把月琴還被賣到臺灣。瓦爾王加老人制作的月琴從不在底板上刷漆,他說這是因為油漆會影響聲音傳達,導致琴聲不夠清脆和自然。當我們問他這些月琴的價格時,老人說:“沒有談價格,給多少是多少,我也不圖賺錢。”彝族有很多傳統的節日,如彝族年、火把節等,每當節日到來之前,老人都會陸續接到很多訂單,忙碌很長一段時間。當問他是否想過找人接班時,他停下了手中的活計,微微嘆了口氣說:“曾有一個人來跟我學做月琴,但是只來學了一天,第二天就沒來了,他說學起來麻煩。”
意外的民樂盛宴
時間:7月30號下午
地點:德胡大叔家
表演人:曲木瓦扎
表演樂器:豎笛、口弦和馬布
當我們準備離開德胡大叔家時,有一位中年人手里拿著樂器走了進來。德胡大叔介紹說,他是甘洛的“全能型民樂人”曲木瓦扎,他不僅月琴彈得好,還擅長吹豎笛、口弦和馬布,并為我們進行了現場吹奏表演。
豎笛,彝語又叫“克西舉爾”,吹奏時把笛口的一端卡在門牙間。曲木大哥為我們現場吹奏的第一曲是放羊時候的山歌,第二曲是耕牛犁地時的勞動歌。做豎笛用的竹子十分講究,必須是在高山上日照充足的地方生長了七八年的竹子。一般做20~30支笛子才能做出一支優質的。
口弦一般在傍晚勞作后休息時,思念親朋好友和聚會時吹奏。它小巧玲瓏,攜帶方便,吹奏時把它置于唇齒之間,利用“呼”與“吸”通過的緩緩氣流,并伴隨口腔的變化發聲,音色清脆悅耳,音域寬廣。雖然曲木大哥會吹口弦,但他不會制作口弦,據說甘洛普昌鎮有人會制作竹口弦。德胡大叔說,甘洛還有會制作口弦的人,但會吹竹口弦的恐怕后繼無人了。
馬布也是彝族的一種民間樂器。它分為三部分:布惹、布莫和勒呵,總長30厘米左右。馬布的聲音尖銳且嘹亮,吹奏時用鼻子吸氣用嘴吹氣,要一口氣吹完整首曲子。通常在山間或老人去世場合吹奏,平時不吹,因為彝族人忌諱在家里唱彝族民歌和奏民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