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順著木槽涌出,沖刷著轉輪上的葉片,帶動石碾徐徐轉動,發出“咯咯”的聲響,想必木箱內的花生已被磨碎,化為香美的食用油……涂祖奕的作品《四輪碾》,在古代是專門用來碾花生用的。他憑著這件作品在“全國休閑農業創意精品大賽全國總決賽”中,一舉奪得產品創意金獎。
“一是我制作的農具都是人們不常見的,很稀有;二是它們都是‘活’的,不僅僅是裝飾品,通了水流后還可以使用。”涂祖奕倒也不拘束,笑呵呵地直接說出了自家作品的優點。他出身于木匠家庭,從小就對木藝有著濃厚的興趣。在結緣農具創作后,便一發不可收拾,完全沉迷其中。
好強的老木匠
在韶關,60多歲的涂祖奕有個響亮的外號——“木癡”。他仿制和創作了微型水碓、水磨、輪碾、水鋸等5個系列,將瀕臨滅絕的40多種舊時農業生產器械重新復原,作品個個精巧絕倫,還能正常運轉。
要說為何沉迷于模具制作,是因為一檔電視節目。有一次,涂祖奕在家看電視——有個旅游景點擺設了幾件農村生產生活用具,不少游客以其為背景爭相照相留念。“這些不能車水的水車、不能轉動的水磨,居然也有人稀罕,那我制作些‘活’物來,豈不是更惹人喜愛。”于是,有著深厚木工功底的涂祖奕開始選料、鋸木,一切有條不紊開展起來。
雖然一天到晚“叮咚叮咚”敲個不停,但事情的進展并沒有涂祖奕想的那么順利。他要做的是微型農具;其次還要求做出的農具在通了水之后能動,可以使用。木工活倒沒什么,就是農具的構造拿捏不準。不過這倒難不住涂祖奕,他翻書查資料,尋遍鄉間收集別人不要的老舊農具,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成功地研制出第一件微型農具。
可好強的涂祖奕并不滿意,他覺得創作更有難度的作品才具有挑戰性。每天干完活后,便一個人沉浸在研發農具的快樂時光中。有時做得興起,還不吃飯不睡覺,十足的“農具”狂人。
涂祖奕的露天木工坊內整齊地擺放著各種微型農具。“城市里長大的孩子看了后很驚訝,他們都沒見過。而在農村里長大的看到后,會勾起了他們童年的回憶。”的確,涂祖奕制作的農具,能喚起人們心中最珍貴的回憶。
玩出商機
“我做的都是地道的南方農具,離不開水。”拿碾子舉例,在北方基本是用毛驢來拉,而在南方則是靠水力推動。
除了制作微型農具,涂祖奕還制作1:1大小的農具。“這個叫龍骨水車,以前遇到旱情時全靠它給田地澆水。我是按1:1大小制作的。”涂祖奕指著長約4米的龍骨水車,它的外形看起來就像龍骨一般,踩動端頭的腳踏板,就能把水源從低處引上來。磨米粉、磨豆腐的水磨,專門用于榨油的四輪碾,鋸木頭用的水力平鋸,這些不常見的農具都被他復原制作出來。
起初,涂祖奕做農具是為了做著玩,自娛自樂,沒想到后來卻玩出了商機。一天,一位客人特地找到涂祖奕,請他幫忙做了一套農具,作為禮品送給海外的朋友。當海外朋友收到農具禮品后,一個勁兒地感謝和夸獎,說這份禮物很特別,自己特滿意。
在與他人交往中,涂祖奕漸漸認識到自己作品的商業價值。因此他不斷擴大生產,一系列傳統生產農具和生活用具相繼誕生,上門訂貨的顧客也越來越多,對產品的需求也從袖珍模型擴充到龐然大物。
2010年初,中國水利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網上看中了涂祖奕的6件作品,特派專人主動聯系他。如今,這6件作品已被中國水利博物館收藏。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中國傳統農業水利機械已經很少見到甚至消失了,制作的技藝也一天天失傳,我覺得太可惜了。我的愿望就是把作坊做大,把技藝傳給后人,讓它發揚光大。”看著身邊給自己當助手的兒子、兒媳和小孫女,涂祖奕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