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手工:顧會長,您好!福建工藝美術行業門類眾多、自然資源豐富、文化歷史悠久,請您談談其產業現狀和特點。
顧正:福建是中國工藝美術重點產區,其產業發展的特點是:歷史悠久,門類眾多,技藝精湛,生產規模大。福建位于我國東南沿海巍峨的武夷山脈,使之與外部隔斷,成為偏安一隅,自春秋戰國以來,中原戰亂頻繁,許多達官貴人、文人雅士、能工巧匠遷徙于此,所以文化、藝術、手工藝在這優良環境中傳承延續,沒有斷絕,故稱“海濱鄒魯”。福建的手工藝門類較多,有13大類,120多個品種,一些品種,諸如脫胎漆器、壽山石雕、青石雕、軟木畫、龍眼木雕、漆線雕、瓷塑等,有的甚至是獨一無二的,這些工藝品美輪美奐,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中華手工:據了解,2012年福建工藝美術全行業總產值800多億元人民幣,產值和出口額均位居全國同業第四位。福建的木雕、玉雕和古典工藝家具的產值、產量及出口額,均占中國同業首位。福建工藝美術行業取得如此成就,有哪些經驗可以和大家分享?
顧正:福建省2012年工藝美術行業總產值800多億元,這個數字是不準確的,因為主要是統計了規模以上的企業和各地行業管理部門報的數字。大量民間藝人的生產銷售情況根本無法統計(沒有工商登記),產值和出口額排在全國第三或第四也是不準確的,因為統計范圍和口徑都不完全一致,因此這些數據只能作為參考。但福建石雕、木雕、漆藝等品種的產量在全國可以排在前幾位。福州壽山石雕和漆藝,莆田石雕、惠安石雕、德化陶瓷、泉州民間工藝、泉州樹脂工藝品、仙游紅木家具、廈門漆線雕等,都已成為“地方名片”。
福建工藝美術之所以能健康發展,與有一支實力雄厚的人才隊伍是密切相關的。這支隊伍里有30多位的國家級大師,省工藝美術大師和高級工藝美術師近千人,名藝人和能工巧匠則數以萬計。我們打造人才隊伍是靠兩條腿走路,一是鼓勵師徒傳承,各地名師帶徒都有一定的獎勵政策;二是靠專業院校來培養,省內有十余個大專院校專門或設專業培養高層次工藝美術設計人才。
中華手工:今年8月,福建泉州從西安、杭州等10個入圍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東亞文化之都”中國唯一當選城市。您覺得從工藝美術的角度來看,泉州成為“東亞文化之都”的底氣何在?
顧正:泉州是中國文化歷史名城,早在宋代,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點,其傳統文化傳承得非常好,諸如“南音”、“提線木偶”和一些民間手工藝,至今仍薪火相傳,還有一些古建筑,如開元寺、清真寺、洛陽橋等保護得很好,所以被評上“東亞文化之都”也是不足為奇的。
中華手工:福建省地方政府有沒有一些特別的舉措來促進工藝美術行業發展?
顧正:福建工藝美術行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省市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省政府專門成立了“推動工藝美術行業發展領導小組”,出臺了傳統工藝美術產業保護辦法。福州、莆田、泉州等市都制定了一些扶持工藝美術行業的優惠政策,打造十幾個規模龐大的市場,如莆田工藝美術城、仙游寶泉工藝美術產業園、武夷根雕城等。設立大師帶徒津貼,大師工作室給予補助,企業外出參展也給予補助,福州市還對國大師給予享受二級醫療保健待遇,這在全國是沒有的。
中華手工:福建工藝美術是海峽兩岸文虎交往的重要媒介,在各省份中第一個在臺灣舉辦博覽會。這些年來,福建省如何拓展與臺灣工藝美術的交流?
顧正:臺灣工藝美術與大陸是一脈相承的,與臺灣一水之隔的福建,的確是第一個在臺灣舉辦博覽會的省份,那是2005年首屆兩岸(福建)優良家庭用品禮品博覽會,被臺灣各界譽為“破冰之展”。
我們也充分發揮血緣、文緣、商緣優勢,拓展兩岸交流,搭建起一個兩岸工藝美術產業合作平臺——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為海峽兩岸的工藝品生產企業和全國全球工藝品買家搭建起交易、展示、發布和收集信息的平臺。
海峽工藝品博覽會自2006年以來,已成功舉辦了七屆,是目前大陸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以海峽兩岸為重心的工藝品專業展會。由兩岸工藝美術行業共同合作的《海峽工藝美術》雜志也在2011年創刊發行。雜志宗旨是“以工藝美術為橋,讓兩岸都得益”,為了方便交流,也在臺灣設立辦事處,現在由我擔任《海峽工藝美術》的總編。
中華手工:顧會長,您是工藝美術行業的老人,您是以什么樣的心態來堅守呢?還有一個有趣的事情,只有福建工美協會全稱是工藝美術玩具行業協會,多了一個玩具,為什么呢?
顧正:我擔任福建工藝美術玩具行業協會會長已經十余年,我熱愛工藝美術。不過現在我已改任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會長,學會主要任務是開展學術理論研究和學術交流、培養人才、推動創新創意等,也組織一些會展活動和人才評價活動,比如今年我們開展評選“福建漆藝大師”活動。至于“福建省工藝美術玩具行業協會”的名稱問題,有一個歷史原因:過去福建省的工藝美術協會和玩具協會各自是獨立的。后來政府部門整頓協會,將兩個協會合并了,因此有了這個全國獨一無二的名稱。對此,兩個行業的人都表示不滿,所以三年前協會換屆時,已經將名稱變更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協會”,而玩具協會不復存在了,很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