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哈,這一招對小朋友真的很有用呢!昨天晚餐,我就用這個辦法讓克拉心甘情愿地吃了一大盤蔬菜沙拉!我昨天是打算用低熱量的番茄莎莎醬拌各種生菜葉和白灼蝦,配全麥面包作為晚餐。而我知道,這種健康、清淡的蔬菜沙拉是最不受小朋友歡迎的。因此,我得想辦法讓小朋友自愿地接受這樣一盤連很多大人也要努力“完成”的沙拉。
克拉放學回家的路上,我就先和他商量:“我們晚上吃沙拉菜和面包,你是喜歡媽媽把沙拉菜夾在面包里做成三明治呢,還是喜歡沙拉菜和面包分開吃?我會給你拌一個有蝦的沙拉,面包片給你烤脆了吃。”克拉想想說:“我要吃烤面包片配沙拉!”我于是點頭說“好”,但對他強調說,他必須要先吃蔬菜沙拉,然后才會給他烤面包。克拉點頭同意。
做晚餐時,我再次和他確認了他的選擇,克拉依然說要烤面包片配沙拉。于是,我先做了沙拉給他。克拉很信守承諾地吃了一大盤蔬菜沙拉,然后才問我要烤面包片。當我把烤好的面包片遞給他的時候,他突然笑容燦爛地說:“媽媽,我可以吃面包抹果醬嗎?”“嗯?”我故意做猶豫狀,然后才說,“那好吧,你今天吃蔬菜很棒,信守承諾,那媽媽就給你抹一點點果醬作為鼓勵吧。”我也真的只給他抹了一點點果醬—一片烤面包上才抹了小半勺果醬,但是涂抹得很均勻。克拉非常開心,我也有點小得意,能不露聲色地管教小朋友真是皆大歡喜。
當然,每次給他出選擇題時也要變換些不同的花樣,今天讓他選擇蔬菜是做三明治還是做沙拉,明天就要讓他選是拌黃瓜還是拌菠菜,而再一天就可以讓他選我們是該把西藍花放進咖喱鍋里,還是放胡蘿卜和西葫蘆。總之,是讓小朋友覺得他做的事情是自己決定的,這樣他做起來也就自然而然,沒有被迫的壓力。
其實,不僅僅在飲食方面,在很多生活習慣的培養上,都可以用這種讓孩子有限選擇的辦法作引導,使他心甘情愿地做個“聽話”的好孩子。試試吧,在該睡覺的時候和他商量:“你是現在自己上床睡覺,還是讓媽媽陪你入睡,或者讓爸爸哄一會兒呢?”或者問他:“你是再玩5分鐘睡,還是先睡覺,把這5分鐘放到明天再玩呢?”這樣的說法,我想一定比和他說“把玩具放下,現在該上床睡覺了”更有效果,而且自己也覺得心平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