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畫可以謀生,畫畫也可以養生
有了墨汁為什么還要磨墨?父親的回答有些讓人啼笑皆非:“都三合一咖啡了,為什么還磨豆煮咖啡?磨墨的過程是在構思,也在調息,讓氣息變得勻、細、深、長,讓整個人平靜下來,緩沖焦躁的情緒?!?/p>
崔爸爸是個心思細密的人,硯池里也能找到方寸的歡娛。比如說,崔爸爸非常注重家居的擺放,尤其畫室和書房。僅一張畫桌來說,筆掛、筆架、筆舔,硯臺、硯屏、墨床,筆洗、水盂、水丞,都指出了擺放的章法。女兒崔文僮說,小時候父親硯池里的墨都是由她來磨。也恰恰是在每次研墨的時光里,家庭氛圍極為濃郁。父親很會巧說話:“小孩研墨,用力適中,有利于硯臺與墨之間的軟硬相觸,大人研磨就太用力了,墨色就無光澤了?!甭犉饋眍H有道理,其實是崔爸爸希望畫畫的時候吸引孩子在身邊接受熏陶。又豈止是研墨,裁紙、整理畫案、清潔筆洗等都是小孩子來做,父親說:“畫畫的修養,并不是能畫上一紙的好畫或寫上一手的好字,好畫與好字的功夫都在其身外?!?/p>
女兒崔文僮還提及一件事:拿研墨來說,父親畫了一輩子的畫,一直堅持研墨。一次我好奇地問:都有墨汁了,為什么還要磨墨?父親的回答有些讓人啼笑皆非:“都三合一咖啡了,為什么還磨豆煮咖啡?磨墨的過程是在構思,也在調息,讓氣息變得勻、細、深、長,讓整個人平靜下來,緩沖焦躁的情緒?!备赣H是在以墨“潤筆”呢!堅持傳統,依然手寫信,而且是用毛筆寫。這讓我從小對書法有個良好的審美,也對書法充滿了熱情。對新舊事物都抱有熱情絕對是一種遺傳,無論是對藝術生活還是世俗生活,都充滿著激情,因為藝術無止境,盡在生活中。所以,每次給父親研墨或收拾畫案的時候,也是和父親聊天最多的時候,甚至家長里短也都浸在這些筆情墨趣中了。畫里畫外,談話的內容“翰墨淋漓” ,也算是美好的親子時光吧。
制作美食如取樣繡花,養了顏面又養了性子
崔媽媽也“創作”,累了的時候喜歡刺繡,“花樣子”都是父親畫的,但為了全家人的美食,她會及時停下手里的繡花針。崔媽媽說,繡花和做飯一樣,都是一種藝術。想弄得漂亮,就要用心琢磨,別怕費事;既磨煉了性子,又滋養了容顏。
崔爸爸做事優雅從容,崔媽媽干活則是雷厲風行。在孩子的眼里,父親做事總是磨磨蹭蹭,而對母親的評價卻是利落干脆。母親一輩子都在伺候一家人的吃喝,看到父親和孩子們在畫畫和學習都不會打擾,家務事全都包攬在自己身上。因為崔爸爸見多識廣,講究美食,對吃的要求特別多:既美味又好看,還要健康。而崔媽媽恰好和父親在這一點上分外和諧:崔媽媽動手能力很強,而且特別愛吃,從食材到廚藝,總是勇攀高峰,樂此不疲,絕對是“大廚”的級別。
女兒文僮說,這次媽媽沒能參加拍攝,就是因為廚藝高超,給剛生完孩子的親戚做飯去了。一家人最大的歡樂,就是喜歡品鑒美食。最近因為外甥女曦曦來家里做客,熱愛美食的遺傳因子又在下一輩身上大放異彩。文僮通過和這位外甥女的交流,最近迷上了“翻糖蛋糕”。畢竟小孩子的味蕾更敏感,哪家的“翻糖蛋糕”口味地道,曦曦更加清楚!她們告訴了崔媽媽這種迷戀,崔媽媽正琢磨著,自己是否也能照葫蘆畫瓢,做出專業級的超新鮮“翻糖蛋糕”。對于愛好寫美食文章的女兒崔文僮來說,還要常常向媽媽請教呢,媽媽是時尚美食的達人哦!有一次她非常激動地推薦給全家一款美味:臺灣的黑糖梅棒棒糖,非常助消化的,由于當時在大陸吃不上這口兒,全家人計劃一同飛去臺灣品嘗,一大家子歡樂得不成。所以,崔氏一家人毫不掩飾地說:我們的生活很稚趣,一家人算是情趣相投。
TIPS
崔氏養生:邊吃邊玩
Q: 一家人最愛吃的菜和食物?
A:我們全家都愛吃棗莊辣子雞,人人會做,做得最好的首推我媽,其次是我姐。
Q:一家人舉杯言歡常常做的游戲?
A:我們最喜歡的娛樂是過年包餃子,比賽誰一個搟面杖下能一次搟多個餃子皮。我妹妹最厲害,右手一搟面杖,左手能同時抓4個餃子皮。
Q:每個人的藝術養生之道?
A:父親以畫養生,母親以食養生,準女婿以雅玩養生,女兒以堅守下午茶時間為養生。就是因為有這樣的節奏,女兒崔文僮出版了散文繪畫集《心歡喜靈快樂》和美食散文集《我不是吃貨》。
Q:什么是健康而快樂的人生?
崔爸爸:有酒有肉有藝術,神仙生活。
崔媽媽:視美食如藝術,服務全家人。
女兒文僮:將庸碌的日子變為新鮮的日子。
準女婿:以雅玩為樂,擁情趣人生。
外甥女曦曦:把喜歡吃的食物都畫下來。
把玩生活中的藝術,讓我慢慢變得安靜
一個女人沒有智慧,就像秋風中吹起的落葉,她的人生又怎么能把持方向?智慧的第一步就是:安靜和柔軟的心。你需要將自己的心靜下來,靜下來……你才有可能看到生活中的美好。
崔文僮說,從記事起就看父親畫畫,她是在畫案上爬大的,有時候還會把腳丫伸到畫紙上?,F在她的外甥女曦曦也是,習慣坐在畫案前默默地看她畫畫,大概是因為畫案是文僮常年玩耍的地方,所以現在的她一直很迷戀文房,并且研究文房很多年。古人用的款式,時代不需要了,她也要想辦法找人把它做出來,她覺得:這是讓她最有感覺的一件事兒,仿佛提著古舊畫筆才能更盡興地潑墨于畫案。文僮還提到,父親和她都癡迷文房的收藏。比如父親用一套老瓷器的文房,我則用一套玉器文房,而我的外甥女曦曦則用粉色瓷器文房。每套都精致典雅,筆未書,人先醉。搜集文房和學習鑒賞也是崔氏一家人最大的生活樂趣,近日深圳博物館有個“得大自在——乾隆時代的皇家風采”文房展,這是一家人很期待的展覽。因為喜歡老的東西,晚輩自然也受熏陶,博物館是最能培養審美的地方。
文僮認為,養生應該動靜適宜。應該從年少時就培養自己一定的愛好,這種愛好宜動宜靜,它可以讓你擁有更寬闊的心胸。比起工作時的必須性和嚴謹性,愛好讓你肆意地放飛心靈。比如舞蹈是我所有愛好里排在第一位的,讓我充滿激情,也是為之憧憬最多的。只要看到寬敞的舞蹈教室里的把桿,聽到音樂灌注在心靈中,我就會感到整個身心都沉浸其中,因為舞蹈的美總是觸碰到我的心靈,讓我有種像小鳥飛翔一樣的自在。我把寫作排在第二位,因為寫作時能夠讓我深入思考,所以我也很喜歡讀書。依著我的建議:所有的女人,我們的小主婦們,都應該讀讀書。女人最好多在書籍中靜養,即使不善言談的“書女”,其眼神也能透出淑女范兒。因為你和書籍是一種交流的狀態,讓你釋懷很多東西,更讓你學習很多東西。
TIPS
女人樂活一輩子!
女人20歲以前一定要養成閱讀的習慣,那是樂活的基礎,不要讓大腦空空如也。
女人30歲以后要計劃每年旅行一次,哪怕去鄰近的城市,因為風景總在不遠處。
女人40歲可以計劃著參加個社團,比如讀書會,建立一個志趣相投的朋友圈子。
女人50歲要回歸自己崇尚的文化,穩定處世的方式,因為她已看清人生的方向。
藝術才情可“浪”,培養感情需“慢”
找到與你情趣相投的那個人,愛情才會預警;
關注與你情趣相投的那個人,愛情就會到來;
包容與你情趣相投的那個人,愛情終結碩果。
崔文僮的伴侶黃海是位藝術愛好者,兩個人是在畫展上認識的,黃海算是美女畫家崔文僮的粉絲吧!戀愛之初,黃海知道文僮非常喜歡香道,于是發揮了自己喜歡古體詩的愛好,為愛人頻頻獻詩:“蘭苑一夢一千秋 / 熏風萬里任遨游 / 沉香寸寸皆風骨 / 神思縹緲入畫軸?!眱蓚€人一個愛畫畫,一個愛寫詩。現在兩個人有了矛盾的時候,一個回去涂鴉畫畫,一個回去寫宣泄詩。如此排遣的辦法,也是疏解兩個人對立關系的方式,這樣處理兩性關系不知道算不算一種養生之道?
黃海說,文僮和他算是棋逢對手,平日里一唱一和。長期以來都是我養啥她畫啥,她想畫啥我就給她養啥:蟈蟈、蝸牛、烏龜、麻雀……我們每天還遛一只名叫臭臭的小狗。大凡平常的日子,兩個小情侶都崇尚舉案齊眉的生活模式,不愛吵鬧,喜歡文斗——高興事,發愁事,都喜歡以喝茶的方式商量著來:早餐茶、下午茶、英式茶、功夫茶,一天里據說無茶不歡!倆人閑來無事,還雅致一番,如關于香道的書,會買很多版本,倆人一起研究。再比如都喜歡董橋的文字,下午茶讀董橋的時候,各抱一本。所謂如詩如畫的藝術生活,就是最大可能地做共同喜歡的事情,然后聊聊天也有說辭。
現在我們連晚年生活都想好了。年紀大了就減少一部分交往,更加關注所玩的事物,比如他可以更好地去寫詩,我用更多時間去畫畫,我們有更多時間去看大自然,去把玩藝術。
這里向所有情侶告知一個談戀愛的小竅門:到博物館去談,那里門票不貴,人煙稀少。我倆每周末都是在博物館和美術館度過的,尤其對文玩的愛好,你一言我一語的,我想:僅這一項活動夠我倆一輩子琢磨的了!
過特別有意思的藝術生活!
學習藝術的孩子帶來的不僅僅是聰明的頭腦,更多的是良好的性格。因為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像成人一樣充滿了艱難險阻,有著諸多愉快與不愉快,想要釋放不良情緒,藝術給了他們忘我的天空、愉悅的體驗。
藝術細胞會不會遺傳?這是必然的!因為飲食都會遺傳,更何況日常作息。你總帶著孩子去看戲,他就有可能以這種方式放松。藝術形式的起源并不是為了表演,而僅僅是為了情緒的宣泄,讓人們感到心靈的舒適。
在文僮的家里,外甥女曦曦是文僮的跟屁蟲。她和小姨一同去旅行,一同逛博物館,一同品下午茶,一同摘草莓,同看一本書,同看一場電影,交同一類朋友……文僮說:“平日里我會在孩子面前刻意營造養生的日子。比如讓孩子學習香道,因為整個家庭都在‘迷香’,孩子也就稍稍懂了一些香料。其實薰香這件舊的事物若習以為常,也并非多么高雅之事。關鍵是薰香這件事女孩子都喜歡,而我用的很多天然香料的確對健康也有好處,一邊是玩,一邊也有實用價值?!?/p>
有一次文僮看到曦曦寫的作文:“黃昏后的陽臺,我們對月焚香,這是一個安詳的夜晚。因為有香的夜晚,時間都是芬芳的!”可以感覺到這孩子敏銳的感受力、恬淡的心情。
養生的方式有很多種,學會如何吃、如何穿、如何鍛煉、如何看病……但是當一個人心結打不開的時候,藥物和食物往往不能切中要害。文化和藝術也許可以給我們些許機會,讓你釋放緊張的心靈,尋找快樂的道理,這同樣是一劑良方。試著將藝術融入我們點點滴滴的生活中,你會發現一個讓心胸更寬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