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茶結緣,與壺相知
不承想,8年前的一次閩西之旅,使我與茶結緣。當時我和先生在福建培田住了三天,每天看當地人喝茶聊天,仿佛千百年的光景都是這么過著,連放學回家的孩童口渴時,也是一口茶湯下去,分外爽氣。又過了兩三年,在江蘇宜興的丁蜀鎮偶遇后來成為我們師傅的民間藝人秦疆先生,才算真正開始懂得體會這壺中的深淺。每一次的遇上與離開,雖懵然不自知,但我確信,或早或晚我是要愛上茶與壺的,不過早點兒愛上,這輩子的念想便長些。
心有喜憂茶有濃淡
每天早起灑掃庭除以后,最舒心的就是能喝一盞茶。一天里,我大約要喝兩三種茶,與家人一道喝,自己獨飲,看心情吧,心有喜憂,茶有濃淡,一如水墨五色。滇西之行后,鐵觀音的沉香、溫厚一直是我的心頭好,但滇紅同樣也是我和家人經常一起分享的,它給人一種不過分不夸飾的愉悅,就像聽過許多樂章后,最愛的還是巴赫,總是不知不覺讓人沉浸其中。
靜者心多妙
人們為什么愛紫砂壺?細細想來,首先自是愛它與茶的相宜心性。透氣保溫,蘊養色味,不漏水,不燙手,不奪茶香,冷熱不炸,而當茶油浸壺,壺體越發瑩潤光亮。再者,既叫紫砂,砂料當然是重點。宜興紫砂泥料,主要有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皆是山水靈秀的饋贈。紫砂器除由三種基泥單獨制造外,或以不同成分配比,不同溫度氣氛燒成,紫而不姹,紅而不嫣,黑而不墨,如鐵如石,胡金胡玉。其后,挑一把壺,又講究工藝、造型與做工,里面當然大有乾坤,但歸結終是在你。在某個時間你與器物相遇,而后漫長時間的相處里,留下痕跡與記憶,渾然不覺是誰見證了誰的經過。
因為了解,愈加喜歡
基本上我每天都會來店里。沒客人時,自品自樂,捧一卷書,最是浮生清閑。有人說,只要還有一本書在,夢想就不會枯竭。然后新客老友路過時,喜歡閑聊幾句,既然不求以這家店富貴,便只愿生活在其中,往來是友,是緣。大家也總有問不盡的問題,而我于紫砂壺亦是說不清,道不盡。器物之于人的愉悅,大抵就在這似有與全無之間。我若拿紙寫下幾行字給你,讓你按方去尋,估計只落得兩下傷心,明明風雅之事,怎變得如此無趣。總歸是要多花些時間與心力的。就像你認識一個人一樣,因為越了解而越喜歡,然后到你以為很了解他時,他忽而讓你豁然看見別樣的風華,會讓你愿意傾一輩子的時間去更加懂得。
喝茶如同一種儀式將心帶出繁亂
我雖是更傾向隨性甚至是任意的生活狀態,但說起茶卻是個例外。至少茶具不可粗陋,幾把紫砂壺、兩只青瓷小杯、一把玉竹茶荷,是飲茶,是品茗,是把玩,亦是生長在心中的喜愛滿溢而淺露。
提梁石瓢
降坡泥全手工東石款
清代著名篆刻家、畫家和紫砂壺設計家陳曼生所創曼生十八式之一,也是曼生十八式中唯一有所重復的造型。
石瓢
青灰泥全手工秦疆款
紫砂壺里的傳統經典造型,最早稱為“石銚”,其身梯形,底置三足,其蓋橋鈕。
思亭
紫泥全手工秦疆款
初為清初陶人陸思亭所制。壺身如葫瓢,彎嘴,圈把,圓球形鈕,圓包底。
德鐘
朱泥全手工老仿孟臣款
惠孟臣,清代壺藝名家。有諸多仿品,無一確為其真品存世。
仿鼓
紫泥全手工秦疆款
紫砂壺常見經典壺型,亦稱仿古。身筒呈鼓形,多收平底,提鈕和蓋之間略有頸隙,提鈕為等比例縮小的壺身形狀。
掇球
老料紫泥全手工秦疆款
紫砂壺常見經典壺型,清代制壺名手邵大亨首創。以大、中、小三個球體重疊而成,壺身為大球,壺蓋為中球,壺鈕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稱掇球壺。
TIPS
家里要有幾把壺?
飲茶怕串味兒,一般建議將不發酵的碧螺春、龍井、毛尖等,半發酵的鐵觀音、大紅袍、凍頂烏龍等,以及全發酵的各種紅茶、普洱等按大類別區分。真要一茶一壺,倒說不上矯情,只是除非實驗室,很難有人品出個中細微差別。再有一人獨品(<200ml)、兩人共飲(400ml)、三人以上論道等不同情境,壺的大小也都很有講究。這只是從實用上說,若從喜好上來看,全然在己。
半手工壺與全手工壺的講究
半手工壺,就是壺身、壺蓋、壺鈕、壺把、壺嘴中有部分借助模具成型。制作精良、砂料純正者,特別是名家款識的,有一定收藏價值。但這類物件量大貨雜,寧收一精,不入十俗。全手工壺,沒有模具,只憑藝人的心靈手巧與經年積累,隨人因時,千變萬化。無論名家與否,都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經濟價值。全手工壺的壺身內壁多有打身筒時留下的接縫一道,兩側有印章款識,撫之圓潤并隨壺型自然變化。作偽者常以泥條貼于壺身內壁并加蓋印章于身筒兩側,撫之生硬干澀且缺少自然變化。
新壺與老壺到家后的打理
無論使用還是把玩,干凈養眼是基礎。一般新壺在販售過程中會在無數人手里傳來遞去,久之會形成一層油污膜。所謂“開壺”就是將壺身表面的污物去除,以及將砂料內部的雜質析出,開通氣孔。比較常見的做法是將紫砂壺用清水、茶水或豆腐煮之,自然冷卻后取出洗凈。老壺到家后,先將浮塵用毛刷或茶巾擦凈。再來查看壺內壁有無茶垢,如有,應用竹質器具清理,并用開水燙洗數遍,直至無異味。所謂包漿,絕非材料表面附著的污物,而是沁入材料內部以及材料本身經氧化、風化后產生的瑩潤質感。
如何選一把好壺?
這著實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不如暫不論好壞,先講對錯。新手玩壺我以為應先看材料。中式文玩很講究材質,無論貴賤皆不可摻假,紫砂亦是如此。鑒別的方法大多是無法言傳的個人經驗,但一“砂”字其實已道破天機,再細的砂料也是區別于黏土或泥巴的質感與光澤的。好的泥料十天半月便能看出效果,而低檔的化工泥壺,無論怎么養都沒多大變化,茶水吃不進,把玩時留下的油脂也滲不進去。另外,先不要著急認名家的,更多的是看工藝。可以半手工壺和全手工壺各先買一把(模具壺、灌漿壺就算了,不然茶缸亦能喝茶,不必有壺),自己細細把玩,日久天長也就眼力不俗了。如果希望于此道有所精進,那么從玩便宜壺到貴價壺的時間最好短些,不值得在尋常物件上投入太多精力,當然,如果只是作為實用器具或自娛自樂,就無須管這許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經驗來自手和眼,不靠耳朵。在我看來最好少看書,少上網,多逛博物館和茶城,多把玩與揣摩。
養壺的魅力
說起養壺,茶巾擦、壺筆刷、茶水澆、汗手搓、拋光棉蹭,各有絕招。但我認為,以上做法中以“汗手搓”和“拋光棉蹭”最為不可取。飲茶實為從容、清雅之舉,與汗水相離甚遠。拋光棉是部分商家用于快速給壺上光的,與長期使用把玩后產生的自然包漿效果相去甚遠,且效果不可逆。其實,養壺原則只有一個:在保持紫砂壺內外潔凈的前提下,讓茶油、茶香自然地慢慢浸潤,使紫砂的性能、質感、造型充分顯露出來。經常使用,慢慢欣賞,養壺亦養心。
汝窯、粉彩、青花各式茶杯
我不大用成套的茶杯,每人一個專用杯子,幾個不同的杯子錯落成趣,便于記識,也是情致。
廣州蘇廣偉銅壺
2009年,西關打銅工藝被列入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天程銅藝”的打銅老人蘇廣偉是該項目的傳承人。其實很多老茶館依舊保留了用銅壺煮水泡茶的習俗。
紫砂茶葉罐
有很好的透氣性,既能保持茶葉的新鮮,也可將茶葉中的異雜味消解揮發。
熏爐
日暖人困的天氣里,樹一架小屏風,點一盞熏爐,為喝茶,更為心的閑適與況味。
各式茶器
左起:茶夾(夾住杯具以燙洗或將茶渣自茶壺中夾出),茶則(把茶從茶罐取出置于茶壺),茶針(疏通壺嘴),茶刀(分離茶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