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宜早,期限宜長
日本的食品包裝上,通常會印上“賞味期限”,后面跟某年某月某日。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它提示的是最佳品嘗時間,比起“保質期”這樣刻板直白的字眼,它實在是更容易帶來幸福感。
雖然衛生專家澄清過,食品過了賞味期限未必變質,在短時間內仍然是可以食用的,但在日本的便利店中,當食品超過賞味期限的2/3時,就會被下架或打折出售,這是一條不成文的規定。
為什么會如此?道理很簡單。要在最恰當的時間做最享受的事情。品嘗美食如是,人生各類事務,概莫能外。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趕在購物中心關門半小時前沖進去,該買什么都不會耽擱,但現實是,幾乎所有的女性都會選擇給自己留下充裕的時間,慢慢逛,什么都不買依然覺得很滿足,很快樂。
把逛街換成談戀愛、結婚、生子、旅游、充電……邏輯也同樣成立,“趁早”的概念與這個時代越來越合拍。 好萊塢例來把青春片和愛情片分在兩個不同的門類,大概想傳達的感覺就是“年輕人的戀愛不作數”,而現在,從《暮光之城》到《饑餓游戲》都證明戀愛趁早沒錯兒。這期的封面人物之一文章,他主演的最近熱播的《小爸爸》,其實也有這個元素,還在悠哉享受單身生活的80后,忽然天上掉下個6歲的兒子……我們還是不要劇透,回到現實中。電影、電視都不能當實際參考,要論實用,還是來看看我們這期的特別策劃《結婚要趁早?》,別人挑花了眼,他們早早入洞房,小日子過得怎么樣?早婚和單身、晚婚比起來,究竟能多產生百分之幾的幸福?
特別要說明的是,這個“早”是相對的概念,遲好過永不。比起等到機會流失殆盡才后悔,什么時候開始都可以算早。《帶父母去遠游!》說得就是這個道理,趁著父母身體康健的時候,陪他們周游世界,早一天,多一些快樂。
當然,早不是目標,早只是一種方式、手段。趁早開始的積極意義在于,早開始的那個,人生中擁有更長幸福時段的幾率明顯會高。幸福宜早,期限宜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