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日本學者山岡拓的觀點在網上引起廣泛熱議,他將當下這代沒有欲望的年輕人定義為“達觀世代”:“夜跑?算了吧,工作已經很累了”、“旅行?算了吧,工作已經很累了”——工作似乎變成了罪魁禍首,生存壓力大,于是“不得不”工作。面對這樣的抱怨,《都市麗人》策劃了本期專題,尋訪了一群把工作做得有滋有味,甚至樂在其中的人。導盲犬訓導師、婚禮背包客、試吃員……這些聽上去有些不現實的工作卻真的有人在做。在相同的生存壓力下,他們的工作不可思議,而他們自己卻并未與我們有什么不同。讀完他們的故事,你會發現,也許你缺少的,只是一點勇氣和一點想象力!
公益組織負責人
法國女孩“授人以焙”
林蘭:Floriane Lemoine是她的本名,沒錯,她是一個道地的法國女孩。而這個法國女孩的視野卻聚焦于中國與可持續發展,她就職于由12個法國人在中國上海創辦的公益組織“海上青焙坊”,為中國的貧困青年提供源自法國的高級培訓,授人以漁,讓受到幫助的人能夠過上獨立且穩定的生活。
法國女孩+法式甜品,這樣的組合不禁帶給人充滿浪漫氣息的幸福感,美好得像生活里的一個夢幻,但就在我們身邊,法國女孩林蘭卻讓這種組合變化成最腳踏實地也最真切的公益力量。
從巴黎政治大學畢業后,作為交換生,林蘭來到中國,先后就讀于人民大學和北京大學,遠道而來的她將研究方向落在了中國與可持續發展上。在多次積極參與非營利組織活動后,她了解到貧困的人們也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而他們需要的是其他人士與組織幫助他們開發自身的潛力。于是她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選擇加入由12個法國在華企業家創辦的公益組織海上青焙坊(Shanghai YoungBakers),這個成立于2008年的公益組織,致力于為來自困難家庭的17到23歲的青少年提供為期一年的免費法式烘焙技術培訓。在培訓期間,學員們不僅要學習傳統西式烘焙課程,還要學習生活技能及英語課程,以便在畢業后可以找到合適的就業機會,從而自力更生。
其實對于選擇這份工作,起初林蘭的家人和朋友并不能理解,“他們說我怎么可能去教別人烘焙呢?因為我會把所有東西都燒煳的!”后來林蘭才讓他們明白,自己并非要成為烘焙老師,而是項目經理。而成為海上青焙坊的項目經理,也意味著林蘭大部分的時間都不可能回到法國,“只有圣誕節和暑假我會回去10天左右”。但將“授人以漁”變成“授人以焙”,這份工作的意義卻讓她甘之如飴,這個法國女孩遠離了High Fashion的時裝周,選擇了騎著自行車穿梭在上海這座陌生的城市里,“薪水嘛,足夠生活,生活之外的都丟進往返法國的機票里去啦!”運作公益組織絕非易事,作為負責人,她必須做出全盤的考量,如何通過義賣、外燴服務等方式獲得資金資助,如何與媒體溝通獲得輿論支持,如何安排學員們的課程、了解他們的內心,甚至如何選擇每一位有資格獲得這份禮物的學員——她甚至還要遠離上海,前往最貧困的地區,去面對面地與申請人交流,以防疏漏能夠改變他們人生的機會。
這樣的工作與生活雖然辛苦,但林蘭卻不斷從工作中獲得意外驚喜。“曾經有一次,我在午餐時間走進學校時,無意中看到一名學生深深地沉浸于《百年孤獨》這本書中,竟忘了吃飯。我深受感動,他初到上海時除了身上穿的衣服之外,其他什么都沒有。就如同大多數孩子一樣,這是他第一次背井離鄉。還有另一個學生,剛開始很害羞,而且跟不上進度,但是她學習非常刻苦,在學期末的考試中成為其所在小組的第一名,現在她甚至都能在英語課上踴躍參與了!”作為項目經理,她竟能歷數每一位學員的情況:“王莉、張政海和肖金金是海上青焙坊的第一屆畢業生,他們畢業后前往享有盛譽的法國奧里亞克烘焙學校深造,回到上海后成為海上青焙坊的老師,他們甚至已經培訓出了另一個培訓師巴桑拉姆。而金會子和張帥正在學習法語課程,如果他們的法語水平足夠好,也有機會去法國深造……”
或許每個人對不可思議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定義,但在林蘭看來,如今她做的工作,就是不可思議的!
導盲犬訓導師
姜丹:用另一雙眼睛看世界
中國唯一獲得“國際導盲犬聯盟”資格認證的導盲犬訓導師,而目前全球擁有該資格認證的人數不超過700人。曾在澳大利亞Seeing Eye DogsAustralia培訓并考取證書,目前在家鄉大連從事導盲犬訓導師的工作。這是姜丹大學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堅持至今已經成功功訓練幾十只導盲犬。
電影《導盲犬小Q》曾讓無數觀眾感動落淚,可若沒有訓導師,哪有導盲犬呢?這份職業頗有幾分幕后英雄的味道,大連女孩姜丹正是這樣一位“shero”。
2006年,東北財經大學畢業的姜丹曾和許多畢業生一樣,經歷過茫然投簡歷,卻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做什么的時期。有天晚上看到新聞里說大連成立了導盲犬基地,姜丹一看都是她最喜歡的金毛,便隨口跟媽媽說:“這個工作不錯啊,整天跟狗玩。”誰知第二天她就在街上撞見了中央臺到大連拍攝導盲犬的片子,緣分使然,姜丹立刻跑過去要來了聯系方式,隔天就沖到了基地。“一進院子我就看到有訓導員在訓練狗,當時就喜歡上了!但我不是學習相關專業的,而且人家也不缺人,我就說我不要錢,只要讓我跟狗一起就行。于是我就去做志愿者,磨了一個月后才成為導盲犬基地的全職員工!”
可真做了這份工作,姜丹才知道這絕不是“整天跟狗玩”。在導盲犬基地工作期間,她被外國專家選中,前往SeeingEve Dogs Australia這個從屬于國際導盲犬聯盟的機構培訓。在澳大利亞,她每天7點開始工作,喂食、清掃犬舍,9點帶狗訓練,6只狗,每只平均至少1小時,有時還要和盲人一起訓練,每天都到晚上九十點才下班,而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走路,至于磨壞了多少雙運動鞋,姜丹已記不清了。
而導盲犬訓導師的工作看上去有趣,又能參加各種活動,很光鮮的樣子,但姜丹卻告訴我們,想賺錢,別干這個!“我都不太好意思說,從最初試用期每月500的工資,到現在也不過3000左右。我真的是因為喜歡這行才堅持了這么久。”可喜歡這份工作的理由已足夠強大:“我很感謝這份工作和我的狗狗,它們讓我學會了愛、信任、真誠與友善。最初我完全是沖著喜歡狗去做這份工作的,但后來接觸到很多盲人,才知道這個群體是那么需要幫助。聾啞人可以用手語,肢殘人可以用輪椅或義肢,而盲人呢?我希望幫助他們重新找回自己的眼睛。”其中的動人故事更是太多、太多,“一次我去沈陽的一個導盲犬使用者家里,她是開按摩院的,店里其他員工也都是盲人,而且有好幾個還是不敢出門的那種。我用有限的時間教他們定向行走,其中一個不怎么跟其他人交流的盲人聽到我說話嗓子都啞了,竟然單獨出門給我買了水和含片!”正是這份把陽光帶進別人生活里的成就感讓姜丹堅守著自己的這份工作,當她幫助盲人朋友重新尋回雙眼的同時,她也學會了用另一雙眼睛去看世界。
試吃員
Richard:遍嘗美味+交友優勢,誰不心動?
試吃員兼食評人。這個在新西蘭學習酒店管理專業的上海男孩,在專業、愛好與工作之間找到了最佳平衡點。奧克蘭麥當勞、Giapo冰淇淋等當地美食店都會邀請他去試吃,而他本人更是直言,這份工作不但可以免費遍嘗美食,還能有助戀愛交往呢!
很多人都覺得試吃員這個職業只是傳說,但Richard的出現卻表明,有吃貨的地方,就有試吃員。小時候因為媽媽工作應酬比較多,常常帶著他,對大人的工作不感興趣的Richard就將注意力集中在了美食上。來到新西蘭留學后,他偶然參加了麥當勞的試吃活動,當試吃員的想法就此萌發。
當然,試吃員也不是想當就能當的,Richard告訴我們,介于沒有專門的機構會雇傭試吃員,所以抱此想法的食客們必須主動出擊。他的做法就是和餐廳老板們攀談,和廚師們閑聊,漸漸地聊出了點名堂,奧克蘭這座城市并不大,圈子很小,不久后他便收到了不少邀請。就像演員得有演員的自我修養一樣,試吃員也不是吃過就算。“這份工作帶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兩三口就下肚的東西也有那么多的學問。當試吃員除了要有不錯的味覺以外,還要有一定的學習能力,此外就是要積極參與社交,對各大美食活動得有靈敏的嗅覺。”如今的Richard就像是一本奧克蘭餐廳指南,一有新的餐廳開業,他便會收到通知,帶上吃貨團隊去吃。然后回家泡杯茶,上博客、微博談感受。
不過盡管試吃員吃飯不愁,一天好幾頓“工作餐”,可是獲得酬勞的機會卻不多,因此這只是Richard的副業。但幸運的他卻將主業與副業完美結合,目前在Skycity集團旗下酒吧工作的他笑言“吃”與“喝”關系很大,兩者中學到的知識可以相互補充、促進。此外,最讓人羨慕的是Richard的親身經歷顯示出試吃員在交友方面的巨大優勢,“常能帶女友免費吃到好吃的,而吃得多了,我自己也會做一些,也許她就是拜倒在我的美食下吧!”
青年導演
初中畢業、高中沒有念完的他就回到村里寫小說,現在不僅玩起了攝影,還拍起了電影。他的文字作品見于《今天》《花城》《天南》《短篇小說》(臺灣)《字花》(香港)等文學期刊,導演作品《故鄉三部曲》更被譽為國內“詩電影”先導之作。現居唐山的他,在那座小城市里,依然能將這份聽上去既高端又遙遠的工作做得風生水起——那么你呢?還在抱怨、害怕什么呢?
其實現在不少年輕人對文學、電影甚至藝術都有那么點兒想法,但真要以此為生又不免畏難,總覺得那是普通人耗不起的。可唐棣就是一個普通人,高中沒有念完的他就回到河北唐山的村里寫作,后來覺得要寫出好的作品,難免要從偏僻的角度去考慮事情,他不想這樣,“電影和文學就像兄弟,于是我告別弟弟,和哥哥處一處,我就是這么干上導演的。”
正如大家所料,這事兒真沒那么好干。在很長時間內他被身邊人誤解為瘋子,“母親目不識丁,自然有些不理解。她只知道我之前整天困在家里,有七八年,現在則整天往外跑,她覺得我肯定是憋的,現在總比憋著好,那就干吧。其實也是一種理解吧,出于愛的理解。”而他的作品的確也不曾考慮廣大受眾的感受,“我通過影像與一個作家的某句話交流。一點都不深奧,就是把文學與電影這兄弟倆叫到一塊,有時他們能辨識對方,有時他們彼此陌生。其實就是按自己的方式做電影而已。現在國內電影娛樂化日益成熟,是好事,但我希望做小眾片,喚起思考,大家老不思考,上帝就哭了。”
這么“任性”,能活嗎?面對生存危機,唐棣有自己的解決之道。他有時會拍攝商業廣告或是做文學策劃,此外他和幾個愛電影的朋友成立了湖畔電影工作室,交流有意思的事情,有些藝術館還會提供經費請他拍攝影片,而能夠得到這種難得的機會在他看來正是因為自己“不會顧太多”。這些獲得已足夠支持他拍攝了,“我不迷戀設備,拿起手機也能拍啊。”
不過歸根到底,生存危機取決于你到底需要如何生存。“我在小城市,沒有太多欲求,關心的雖然比糧食和蔬菜多一點,但絕不會涉及奢侈消費。我就是一個農民,拍電影就像農民種地,攝影機、鏡頭取景,熟悉這些就像熟悉土壤、水分一樣。”至于票房這樣的現實問題,他揶揄道:“不必擔心票房的只有少數大片吧?這么看來,和我一樣的導演還不少。”
婚禮背包客
伊凡曉雯:哪里有婚禮,哪里就有他們
他們是婚禮策劃師,但與其他wedding planner有所不同的是,他們不拘泥于自己所在的城市,而更愿意跑遍全國去為各地新人策劃獨一無二的婚禮。這對戀人稱自己為“婚禮背包客”,甚至還想著,要把屬于自己的那場婚禮辦到非洲去!
接受采訪的時候,伊凡和曉雯正在山西大同為一對新人布置婚禮,忙到凌晨3點,他們才剛剛收工。伊凡在電話里小聲跟我聊著,“曉雯已經睡死了,實在不忍心叫。”——真辛苦啊,這對北京青年憑借天馬行空的創意和分毫不差的執行力分明可以在北京深深扎根,但他們倆誰都不愿意老實待在原地。
曉雯曾是一個園藝師,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參與了朋友婚禮場景設計的討論,發現這不僅是一件幸福感滿溢的工作,而且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實現自己的空間設計理念。幸運的是,這個姑娘得到了男友伊凡的全力支持,他們創立了自己的婚禮設計公司,曉雯可以盡情地想象,而伊凡則會一次次突破極限讓那個想象落地。
跳脫出人生條條框框的曉雯仍不滿足,她又向伊凡提出了“婚禮背包客”的概念,簡而言之就是把旅行的愛好與設計婚禮的職業捆綁在一起,手牽手闖天涯,把高薪的職位、穩定的工作、舒適的環境通通拋到腦后。而每一次case的選擇都會影響到下一段旅行,所以他們也會婉轉地請那些走進店里就說“給我來個最貴的婚禮”的客人移步別家。江蘇沭陽、山東煙臺、河南鄭州、海南三亞……沒去過的地方,他們都有興趣,如今越來越多的地方承載了他們的回憶。負責執行的伊凡可是深有感觸:“在沭陽做《朵拉與貓的冥想世界》的那場婚禮期間,我們在那座小城市駐扎了一個月,印象最深的就是當地的廢品收購站,因為各種材料買不到,除了依靠淘寶之外,就靠我去翻遍所有的廢品收購站‘淘寶’啦;還有在煙臺,為了實現新人揚帆遠行的夢想,我們在場地內搭建了一個2.5立方米的船頭……”
“只有瘋子才會試圖去捕繪世界上不存在的東西”——伊凡對建筑大師安東尼奧,高迪的這句話念念不忘。做一對如冒險家一般的婚禮背包客,正是讓未知的體驗去不斷激發對“不存在之物”的想象力,再沒有什么職業比這更能體現“人生如旅程”的觀念了吧。而這對戀人也將會迎來自己的人生大事,雖然尚未有具體的策劃,但素來喜歡動物、擁抱自然的曉雯又開始天馬行空了:“在非洲很好啊,醒來身邊都是各種動物,圍繞著我……”聽上去不可思議?可他們就是專做不可思議的事情的人啊!
大堡礁看護人
本·紹索爾:如何找到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34歲那年,他成為全球最令人羨慕的男人,這個英國小伙從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獲得了“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大堡礁的看護人。在夢幻般的豪華海景房住上半個月,便能獲得高達15萬澳元的薪酬,竟有這樣的好事!
澳大利亞昆士蘭旅游局曾發起“世界上最好的工作”的招聘活動,這份“島嶼看護員”的工作內容聽聽就讓人流口水:喂魚(當然不用全喂)、保持水池干凈(水池有自己的自動過濾器)、收發信,此外就是開啟探索之旅,包括體驗新式奢華水、療、潛水以及叢林徒步旅行等——天天盡興玩也就罷了,還能住在有私享泳池、日光浴室的無敵海景房,甚至還可以偕伴侶一同走馬上任。
這份工作有多誘人,競爭就有多激烈!每個受訪者必須拍攝一段1分鐘的視頻來介紹自己,當紹索爾進入最后一輪面試后,還要接受浮潛、撰寫網絡日記等各項考試,最終幸運女神降臨在了這個英國小伙頭上。或許你覺得這個天方夜譚般的故事毫無參考意義,可當你了解紹索爾后就會明白,他的確生動演繹了“如何找到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本,紹索爾在英國時是慈善機構的籌款人,他能夠向大堡礁的考官們充分展示自己對這片島嶼的熱愛,而他本人更是一個冒險家,他稱自己為“瘋狂的英國人”,蹦極、參加馬拉松、徒步穿越非洲、騎鴕鳥、親吻長頸鹿……在紹索爾為申請這份工作而拍攝的1分鐘視頻中就可以看出他對冒險運動的熱愛。這樣的他,完全符合昆士蘭旅游局心中的“島嶼看護員”形象,充滿好奇、熱愛冒險、播撒熱情。
聽完這個不可思議的故事,或許你在羨慕的同時也會對錯失良機懊喪不已,別泄氣,“世界上最好的工作”絕對會一撥又一撥地來襲,就像今年年初澳大利亞旅游局再次啟動“世界上最好的工作”的全球招聘活動,這一次他們面向全球的年輕人推出了6個分布在澳大利亞不同地區的不同職位,而英國某公司也在為蘇格蘭一座無人小島招募高薪管理員——看,機會總是有的,只是,你準備好了嗎?
工作,超越你的想象力!
拋物線專家
拋物線專家訓練人們如何在失重的環境下工作。雖然不用進入太空,但他們的工作卻是最接近航天員的。他們每天要協助并訓練處于微重力環境飛行器內的飛行員們——可以說他們實際上是教人們怎么飛的飛行助理。
美食造景師
讓人垂涎三尺的餐廳廣告,美味絕倫的雜志美食圖片,它們都不是憑空而來的:這都是美食造景師們的成果。既要懂得美食,又要懂得美景,美食造景師的工作可一點都不簡單,但工作的過程著實是種享受。
占卜師
不管你信與不信,占卜師這個職業已然存在并日益成熟,甚至還有專門的學校培訓有關課程。在美國,每10分鐘收費高達5美元的占卜師可是大有人在,很多人將他們視同為另一種心理咨詢師。
精靈語語言學家
詩史巨作《魔戒》作者英國作家約翰·羅納德·魯埃爾·托爾金本身就是一位語言學家,他為自己筆下的中土世界創造出了一套龐大復雜且體系完整的語言。事實上,有一批語言學家承襲了這種語言,試想一下,當這幫人聚到一起,用精靈語聊天的情形吧!
南極電工
你從來沒想到過,南極也需要電工吧?但事實上這還是個挺搶手的工作,當英國南極科考站發出招聘啟事后,23000英鎊的年薪和免費的食宿待遇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報名者。不過,真想問問在零下50攝氏度工作的他們:你們掙那么多的錢,可是,都上哪兒花呢?
結語:始終記得王爾德的話,“我能拒絕一切,除了欲望本身。”也始終覺得這句巧思有種面對生活的霸氣在其中。唯有坦言自己對生活、對世界的欲望,才不會以沒有欲望、沒有興趣為借口,偷懶而膽怯地度過一生。而每天至少8小時的工作,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若能對工作滿懷欲望與激情,那豈不是已經成功了—大半?在完成一系列的采訪后,不得不承認,有時我們對工作實在是缺了點想象力與勇氣,但好在有這些人,有這些故事,在認真而踏實地告訴我們,不可思議的工作并非充滿偶然、機遇或是從天而降,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去爭取,也都值得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