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局面更為復雜,投資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不和諧的社會空氣為投資安全投下的陰影。我相信,留在場內的投資者還要繼續忍受煎熬
在上周率先公布的上海市的“國資改革20條”中,你看到紅利了嗎?你看到“釋放”的舉動了嗎?相反,在這20條中,引人注目之處還是“管”字的濫用。
又近年底,每到這時,投資者都會回顧一下全年大盤指數的軌跡。很不幸,今年我們仍將錄得一個下跌的年景。
按說股市應該更好一些的。在宏觀經濟指標中,GDP仍然保持了超出年初制定的增長率目標這一慣例;通貨膨脹也未見惡化;中央財政依然大幅超收;樓市依然火熱;更重要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后,在社會經歷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沖撞后,領導層信誓旦旦地向國人表達了堅定改革的決心和釋放紅利的愿望。
只是投資者、不論場內還是場外的均沒有投出他們足夠支持的票數,以致資本市場仍然處于低迷的、松懈的狀態。上一周,一家媒體關注到了近期有連續多家上市公司的“大非”(即實際控制人)在他們的限售股到期后,公告了賣出這些股票的信息。顯然這不能算作影響全局的新聞,但在我看來,這些“大非”令人鄙夷的行動恰好反映出當前資本市場正在發生的故事——套現、不停地套現,而不是投資。
公平地說,投資者信心不足還不至于源于幾個“大非”的套現,我甚至猜想“大非”套現又何嘗不是對市場前景缺乏信心的體現。誰不知道釋放紅利有多難,誰不知道既得利益勢力有多么強大。
在上周率先公布的上海市的“國資改革20條”中,你看到紅利了嗎?你看到“釋放”的舉動了嗎?相反,在這20條中,引人注目之處還是“管”字的濫用。從管理企業經營到管理資本運營(保值增值),從“管人”到“只管三個人”(董事長、總經理和黨委書記)。當看到“將國資委系統80%以上的國資集中在‘戰略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與民生保障等關鍵領域和優勢產業’”這樣的表述后,我幾乎已經想絕望地告訴大家,改革已經失去了它自己。
一個明顯的觀點就是,如果政府仍然握有實際控制權,只是把部分股權賣給市場,這又與過去十年國有股上市圈錢何異,與“大非們”瘋狂套現何異?
類似的失望還有。據媒體報道,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把明年的國家財政赤字進一步提升到1.3萬億元,至當年GDP的2.3%,占當年全部國家財政收入的10%左右。我相信這又與人們理解中的改革產生了巨大差距——原以為,政府準備減少它的花銷轉而讓民間、企業多獲得一些經濟份額,從而真正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現在,這一數字反而以更過分的方式(赤字)變得更大了。
也許有人會批評我把造成經濟困難的責任推給政府,在他們看來,政府正在想盡辦法讓經濟重新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但我相信更多的市場人士已經看到政府做了太多調控,這些調控非但沒有“更好地發揮作用”,反而因為它們占用了大量資源,讓國人失去了作為的空間。這很容易讓人想到計劃經濟時期的人民公社,那時每一個公社社員只是聽從公社的安排做事,少做事、不做事成了每個社員最理性的選擇,那么公社食堂餓死人也就不是不可能了。
追究困難的原因是必要的,但其實并不一定是必須的,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對原因的爭議甚至可以容忍。因為人們理解,作為某些當權者難于接受的事情正是對責任的追究,特別是當他們只是那些原因、責任的繼承者時。當年鄧小平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他采用的不爭論戰略并不是有意回避矛盾,他只是讓當權者在人民的容忍中改正錯誤并重新得到承認。因此,他一方面強調不爭論,同時他強烈地要求他的同事們不要耽誤時間和機會,盡快地把經濟搞上去。
當前的局面更為復雜,投資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不和諧的社會空氣為投資安全投下的陰影。一番歡欣鼓舞之后,這一陰影不但未能有所消散,相反,一段時間蔓延整個中國東部地區的污染霧霾更加令改革的前景不明。如果增長只能帶來越來越高的肺病率,這種增長注定會引發更加嚴重的不滿。一年前,人們還在擔心均貧富的呼聲引發動蕩,現在這種動蕩已經更加深刻了。只是,人們仍然沒有把解決之道與新的改革聯系起來。
我相信,留在場內的投資者還要繼續忍受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