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乎在所有的期貨市場的交易廳,每天都有數百位場內交易員,不斷高喊著買進或者賣出。以債券期貨市場的交易廳為例,就有500名以上的場內交易員在其中活動,而且個個都是毫無所懼的巨人。交易廳之大,往往在這端發生的事,而那端根本毫無所悉。
在杰克?施瓦格(Jack D?Schwager)的那本著作《金融怪杰》中,有這么一位交易員,他在債券交易廳內進出金額最大,以致他都可以和市場主要的法人機構并列。
他的名字叫湯姆?鮑德溫。
勇于挑戰同時又盡量降低風險
對鮑德溫來說,一筆交易高達2000口的合約(相當于面額達2億美元的公債),根本是司空見慣的事。而他通常在一天之中大約會從事2萬口合約(相當于面額20億美元的公債)的交易。
鮑德溫是在1982年進入場內交易的,在此之前,他絲毫沒有交易的經驗。當時,鮑德溫辭去了一家肉類包裝公司產品部經理的職位,在芝加哥交易所租了一個席位。那時候他只有25000美元的資本,除此之外,他每月還得繳納2000美元的席位租金,以及負擔每個月至少1000美元的生活費。而與此同時,他妻子還懷著孕。
鮑德溫勇于向風險挑戰的個性,是他交易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他一開始踏入這個行業,便有所獲利。他在第一年就成了百萬富翁,從此一帆風順。在施瓦格的眼里,鮑德溫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交易員,而他曾經與鮑德溫的一段訪問,也被施瓦格認為是《金融怪杰》最終編纂完畢的重要內容。
鮑德溫在大學時曾經修過一些有關商品交易的課程。他一直想從事交易,但苦于沒有資本買交易所的席位。到了1982年,當他發現其實可以租席位,于是就開始從事交易這一行。
起初,他靠觀察市場上的每筆交易來學習這一行。“我會整天站在交易廳內觀察市場動態,并發展自己對市場的看法。如果我的看法后來證實是正確的,就算我沒從事交易,也是值得。同時,在交易時,我也可以就眼前的市場行為,根據過去觀察心得,來決定我下一步的動作。”
而市場行為,在他認為既是市場走勢,也是交易員的操作手法——“市場走勢會一再重復,而市場做手也會一再重復相同的動作。”
與一些著名的交易員不同,鮑德溫在從事交易之前,絲毫沒有有關交易的背景與經驗,而純碎是靠他自己每天待在交易廳內的六個小時。“經驗?其實不需要,也不需要任何有關交易方面的訓練。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知道越多,也就無法隨心所欲地進行交易。”而這看似有些執拗的理論正是鮑德溫成功的關鍵。
他每筆交易要求能拿多少,就拿多少。每次買進與賣出也許只相差一點點,甚至只有一檔,不過并不強求。在他看來必須根據市場的情況判斷。如果你手中握有的部位不錯,就應該盡量發揮它的潛力。就較大的部位來說,鮑德溫每筆交易買進賣出之間在四檔之后,便會獲利了結。他堅持盡量把每個部位所持有的時間都控制在最短。——有的時候只有幾秒鐘。這么做的目的只是在于:盡量降低風險。
增加勝機但卻從不患得患失
在從事場內交易5年的人之中,沒有被淘汰出局的大概只有20%,而在他們當中,能夠賺到100萬美元以上的大約只有1%。鮑德溫認為,“這和其他行業一樣。你想會有多少人能當上通用汽車公司的總裁?輸家必然不夠努力。”就像他說的,這1%的場內交易員與其他99%的場內交易員之間的區別主要在于努力與否,也就是毅力是否堅強的問題。另外,在這一行中,必須把對金錢的顧慮拋到腦后,這也就是說,你不能為金錢而交易。
沒有患得患失,是鮑德溫成功的關鍵,這也是他認為自己之所以可以成功的主要條件之一,同時他認為如果想要獲取成功,那需要足夠的用心與毅力,凡是輸家絕對不夠努力。大部分的新進場內交易員總認為,任何一筆交易獲利與虧損的幾率是50對50。他們就不會想到去增加獲勝的幾率。他們不夠專心,不肯注意影響市場動態的各項因素,其實往往很多時候人們一眼就可以認出他們來,他們的面前好似立了一道墻。
一般交易員也許不能賺進百萬美元,但是只要他能夠堅持5年,離百萬美元的目標也不會相去太遠。這就和任何工作一樣,人們剛接受一份工作,總需要一段時間來熟悉。而過多的交易員,他們交易的次數太頻繁,他們不會慎選適當的交易時機。當他們看到市場行情波動時,就想進場交易,這無異是強迫自己從事交易,而不是居于主動地位耐心等待交易良機。耐心是交易員獲致成功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
“我敢打賭,大部分的人在其頭五筆交易中,都可能會獲利。他們因此會認為‘交易實在太簡單,等于是只賺不賠。’可是他們忘了,他們的交易之所以能夠獲利,是因為他們在進場之前,已經耐心地做了許多準備工作。一旦獲利之后,他們就會對交易掉以輕心,而且交易次數也變得頻繁起來。接下來,他們會有幾筆交易遭逢虧損,可是由于沒有應付虧損的經驗,于是他們變得比較猶豫,‘我是否該出場?’然而在他猶豫的時候,市場行情仍在繼續波動。他們于是開始擔心遭逢虧損的資金。他們會說:‘假如我現在賣出,就會虧損1000美元。’到這時候,他們一心所想的就只剩下虧損多少的問題了。”
面對虧損,鮑德溫更多選擇的是出場觀望。他總是在等待最適當的出場時機。這是他交易風格的主要特色之一。“不要輕言放棄任何一筆交易。有許多交易員在遭逢虧損時,會急著出場,因為他們當初接受的訓練,就是要盡快停損。然而他們多忍耐一下,甚至只要幾分鐘,也許原本只能在7美元賣出的部位,可以賣到10美元。”
如果人們愿意多忍受一下虧損所帶來的痛苦,其結果反而可能會變得更好,但是有些人總是放棄得太快。在某些交易上,如果能堅持久一點,虧損的規模會因此而減少。
這便是鮑德溫提出的一個觀點,表面看有違傳統。他指出:交易虧損時,別急于出場,耐心一點,多等待一會,選擇最有利的出場時機。
鮑德溫的這個觀點與一般的交易原則不大相同。大多數交易員都認為在遇到虧損時,應該盡快停止虧損。我不認為鮑德溫的觀點與該項原則有沖突。他想強調的是,在市場行情震蕩最劇烈的時候,并不適合出場,只要你能多堅持一會,你也許可以找到一個最佳的出場時機。當然,這項原則應該只適用于能夠堅決執行風險控制策略的交易員。
每一次交易都必須保持清醒
目前的交易規模已經比當初鮑德溫進入這個行業時擴大了太多,這便需要交易員更加強調自我調整,必須跟隨市場的變化來調整買進與賣出的方式。否則,不適應變化的交易員最終的結果便是被淘汰。
1987年10月,美國刮起股市風暴,債券市場行情跌到76點時,鮑德溫在做多,而且他是從81點的時候就選擇了做多,他回憶到:“當天行情跌破77點,而我手中卻有數千口多頭合約。其實當時還有許多交易員都持有大筆多頭部位。當時商業銀行不斷在放空。”
鮑德溫當時可沒有想過股市還會不會跌到70點,他只是根據自己的判斷認為76點已經是谷底了——他沒有使用任何交易系統來從事交易,僅僅是依靠自己的技術分析與經驗而得到的結論。如果說有些運氣,那么鮑德溫是在用自己的努力與專心創造自己的運氣——當初第一年100口合約的交易成功的運氣就來源于他每天在交易廳內觀察市場的6小時。
的確有些場內交易員并不怎么高明,可是由于正巧碰上了幾筆相當不錯的交易而有所獲利,一瞬間成為“高手”,不過這樣的人的運氣不會維持長久。根據場內交易員適者生存的法則,只要你能夠堅持一年就會獲利,可是要堅持一年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有些交易員之所以無法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們的自尊心過強,不愿意采納別人的看法。而鮑德溫之所以能夠成功,則是因為他并沒有過于自我,或者說是自以為是。他一直覺得假如你因為交易獲利而自以為永遠不會遭逢虧損,或者假如你忘記自己交易獲利是因為參考了各項指標的話,那你就完蛋了。對于一個合格的交易員來說,制訂交易決策是出自于自己的看法還是別人的意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這項決策是否能獲利。
“其實,高明的交易員應該沒有自我。要做一個成功的交易員,應該把自我縮小到只對自己的交易能力具有信心的范圍之內。當交易遭逢虧損時,你不能讓自我與自尊心蒙蔽理智,你應該把自尊心放在一邊,放棄該筆交易。”對鮑德溫來說,無論一個交易員成功與否,在處理每一次的交易時,保持清醒的頭腦才算做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