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喜歡高爾夫,也喜歡網球、游泳、羽毛球等運動,但我不會把運動愛好變成與客戶交往的一種途徑。我從不參加高爾夫商業(yè)活動,雖然我是某銀行的白金客戶,他們一直給我發(fā)出高爾夫活動邀請。對我而言,運動就是運動,工作就是工作。”
海南國際傳媒上海畫中音制作中心執(zhí)行總裁嚴振耀算得上是高爾夫球場上的一名老兵了。他從16歲起就開始練高爾夫,“這歸根到底還是要感謝我在寧波讀初中時的張校長,同時也是我們的班主任。他非常注重學生的體育鍛煉,信奉‘我的學生不一定讀書好,但身體肯定好’的教條,再加上住校的高壓環(huán)境,我的體育鍛煉開始有了質的變化。1000米跑以前需要5分多鐘,后來一放學就去跑8圈,終于跑到3′10″以內。以前身體不太好,父母也不高,我能長到現在1.81米,相信跟運動有關。”
嚴振耀初中時遠赴澳洲近10年,21歲時回國。他15歲時就讀墨爾本的Trinity Grammar School。“這是一所文體并重、培養(yǎng)了許多奧運冠軍的著名學府,也對學生提供高爾夫、網球、羽毛球、橄欖球等各方面的培訓。在那里我開始接受高爾夫正規(guī)訓練。現在想來,自己競爭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的提升與高爾夫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他經常與同學好友一起打高爾夫,一般練習場兩個星期玩一次,每個人45澳元(約290人民幣)一下午,下場打的話兩三個月一次,費用是一下午500澳元(約3200人民幣)一個人,這其中包括20澳元(約130人民幣)一小時的球童費。嚴振耀把高爾夫視為一種愛好而非提升競技狀態(tài)的目標,因此他始終保持輕松的娛樂心態(tài)。恰同學少年,一起燒烤、野營、喝啤酒、打高爾夫,對他們來說是如此愜意而自在。當然沒有嚴格的自律和追求,水平的提升就比較緩慢了,他的發(fā)揮要看狀態(tài),水平不太穩(wěn)定。但他記得有幾個同學打得很好,特別是一位來自泰國的同學,這與他們崇尚運動的家庭背景有關。
“除了高爾夫之外我還喜歡網球、游泳和羽毛球等運動,當時羽毛球比賽拿了一個墨爾本高校聯賽團體第二名。但基本上我不把參與比賽拿名次作為自己的追求,而是希望借此鍛煉身體,并廣交朋友。”
從悉尼大學工程信息管理與商業(yè)管理雙專業(yè)畢業(yè)并在澳洲拿了第一筆風投之后,嚴振耀來到上海,在外灘開了一家網絡公司,邁出人生創(chuàng)業(yè)第一步。“這以后我的高爾夫之旅遍及國內以及一些東南亞國家。比如上海、杭州、成都、云南大理、內蒙古以及泰國等地。上海的球場其實硬件和服務上面都有需要改進的空間,我感覺不如一些中小城市,比如草皮是黃色的。而成都的球場就非常漂亮,設計感很強,草皮也是翠綠的。上海比較領先的是意識方面,比較會包裝宣傳,感覺比較新潮,但相應地費用也比較高昂,他們經常催你辦卡,有點壓迫感。我感覺比較合理的是2000元一次的下場費。”
他印象最好的是泰國芭堤雅的高爾夫球場,環(huán)境非常優(yōu)雅,服務也無可挑剔,性價比很高。
“作為工作繁忙的商業(yè)人士,我不會把高爾夫運動作為生活中的必需品。因為它太花時間,而且高強度,一來一去就是一整天,人挺累的,其實算不上休閑活動。一般我就是抓住旅游、度假或聚會的間隙,順便玩一場。”
相比高爾夫,嚴振耀網球打得更頻繁一些,一般一個月3~4次,大多在晚上10點工作結束后。“與高爾夫一樣,網球運動跟我的商業(yè)活動也完全不搭邊。”
雖然沒有刻意去訓練技戰(zhàn)術水平,但多年的高爾夫打下來,嚴振耀還是有不少個人體悟,“主要就是要認真,高爾夫不是說打得遠就行了,而是要在動作的每一個細節(jié)中嚴格要求自己,保持協調性。這是有一套科學的機理的,必須有專業(yè)的動作手法,否則容易扭腰或發(fā)生其他意外狀況。總之,打高爾夫絕不能隨心所欲,而是要按照規(guī)定動作要領來。此外就是熟能生巧,玩到一定程度,手拎一下球桿,都能判斷出有沒有制作上的問題。”
嚴振耀告訴《投資者報》,他把運動和工作分得很清楚,公司的企業(yè)文化就是誠意待人,最終還是要靠拿得出手的服務來使客戶滿意,“因此我們公司的員工沒有商業(yè)應酬,我們希望客戶以合理的價格獲得優(yōu)秀的產品和服務。比如一家知名企業(yè)全國招標拍攝微電影,最后選擇了我們,整個過程沒有與客戶吃過一餐飯。關鍵就是我們滿足了他們的需求,站在他們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做好雙方的溝通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