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房交易中個稅按個人所得的20%征收,部分城市上調二套房首付和貸款利率,限購進一步推開……3月1日公布的“國五條”細則“重拳”出擊。搜房網的調查顯示,六成網民認為二手房按利差征稅“殺傷力”最大,近五成網民仍看漲未來房價。
“新國五條”及其細則的及時出臺,釋放了政策將持續從緊的信號,徹底打消了一些地區和開發商等待政策放松的幻想,無疑是值得肯定的。調控“殺手锏”對樓市影響幾何?市場分析者觀點各異。但有一種理性的聲音,需要引起重視:由于購房需求是多樣化的,“一刀切”的政策難免傷及無辜。針對不同人群,不同需求,房價調控需要精細化的差別對待,政策條款必須對剛需、改善性需求和投機炒房作出區分。
憂慮之一,高額個稅將轉嫁給購房者,反而抬高房價?征收20%的個稅,導致售房者報價偏高,剛需轉而集中于新房市場,由于調控只有目標而沒有“限高令”,會否抬高新房價格?憂慮之二,高額個稅將導致二手房房主惜售,轉出售為長期出租,導致租金高漲?雖然理論上由售轉租增加了出租房的供應,租金理應下跌,但國外的實例卻是征收高額資本利得稅導致了租金高漲。憂慮之三,改善性需求往往是先買后售,高額個稅直接讓改善性需求躺著中槍,賣不起,更買不起。
雖然以市場手段從交易環節打擊投機炒房,是樓市調控的正確方向,但是,樓市十年九調,房價屢調屢高,中國“高房價”的根源,不在市場,而在行政,主要是土地財政導致的高昂地價成本,政府保障房、經適房、廉租房、公租房的供應短缺導致的市場單一化,寬松的融資環境導致的開放商坐地抬價,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高房價”問題,在逐漸常態化市場手段的同時,在階段時期內,還需要更嚴厲的行政手段和金融手段,這也是避免新政傷及無辜的要害所在。
樓市調控新政該如何精細化,以避免傷及無辜?首先,在征收高額個稅的同時,應建立跟家庭負擔、跟改善性購房掛鉤的退稅政策,避免傷及貧苦的多套房房主,避免扼殺改善性需求者的生活質量提高。其次,提供足量保障房、經適房的供應以平抑房價,也增加剛需者的選擇余地,避免單一的商品房供給讓剛需者還是買不起房,甚至面對房價繼續上漲之憂。第三,在征收差額20%個稅的同時,對多套房或超過一定人均面積住房加征累進房產稅,逼迫炒房者不得不降價售房。第四,加強廉租房、公租房供應以平抑租金,同時,健全出租房屋所得的監管和稅收政策,避免以租代售影響市場供給,也避免租金高漲。
房屋兼有消費品和投資品的屬性,僅在交易環節做文章,最后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高額個稅極可能還是得由購房人買單,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高房價問題。新的調控政策,應該推出精細化的配套政策,以避免傷及無辜。更有效的措施,還是應該從解決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壓力入手,遏制變相放松調控的沖動,切實執行房價控制目標和問責機制,明確和穩定房價預期,從根本上打破“調控-觀望-升溫-調控”的怪圈,將市場導入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