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省溫嶺農村合作銀行始終圍繞業務發展需要,在省聯社的指導和支持下,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強科技信息平臺建設和管理,提升個性化的開發能力,有效地發揮了科技對業務發展的支撐和保障作用,促進了各項業務的快速發展。
一、堅持一個目標,當好業務發展“助推器”。
該行始終堅持以科技支撐業務發展為目標,通過各類系統的成功上線,為業務發展提供科技保障。目前,正在應用的核心系統、Swift系統、外匯系統為國際業務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保障;全轄聯網、通存通兌、實時匯劃等結算功能達到國有商業銀行同等水平;支票影像、電子驗印系統大幅提高了印鑒識別效率和準確性;資金業務管理系統、理財銷售平臺、網上銀行系統、電話支付業務系統、積分系統等適應了多樣化消費需求的金融服務功能;財務管理系統、信貸管理系統、電子檔案系統、身份核查系統、遠程授權系統等有力支撐業務高效運作;OCR系統、反洗錢信息控制報告系統、欺詐偵測系統、計算機輔助審計系統保障了全行各類業務事后監督及后續審計的順利開展;自行開發的薪酬管理系統和各類報表管理系統,為存貸款業務統計、客戶信息分析、各類報表數據加工提供了良好的數據平臺,科技實力明顯提高。
二、夯實兩個基礎,不斷激活科技“內動力”
(一)夯實制度建設基礎。為了加強科技開發和計算機安全管理,做到有章可循。該行先后制定了《計算機軟件開發管理辦法》、《計算機業務系統備份管理辦法》等各類規章制度。在流程銀行建設過程中,將計算機管理等有關制度編制成體系文件,完善了重大操作處理流程,有效地增強了制度的執行力。
(二)奠定隊伍建設基礎。近年來,該行不斷充實科技隊伍力量,引進高素質科技人員,目前,科技人員達11人。該行經常選送員工赴省聯社學習、實踐,定向開發薪酬考核、中間業務、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等項目,提高員工科技專業水平。同時,該行還積極申請派員參加省聯社組織的前置機、網絡知識、數據交換平臺應用培訓及科技公司組織的計算機技術交流會,并自行定期開展技術探討,不斷更新知識,積極培育素質高、業務精、專業化和年輕化的科技人才隊伍。
三、緊抓三個貼近,增強科技信息“創新力”
(一)科技貼近一線,確保業務高效運行。一是提升柜面業務運行安全性。為了保證核心系統安全平穩運行,該行自主開發了監測軟件,定時反映機器設備的運行情況;在中心機房增設了前置機,并在所有的柜面和信貸終端設置雙核心系統登陸地址,當其中一臺前置機出現故障時,柜員可以自主選擇登陸到另外一臺繼續辦理業務,極大地降低了核心系統運行的故障概率。二是新版自助終端緩解柜面壓力。該行在臺州率先開展自助終端新版程序的上線工作,新版自助終端可辦理查詢、轉賬匯款、短信簽約、補登折、卡折修改密碼、賬戶口頭掛失等業務,有效分流客戶,緩解柜面壓力,并解決了老程序易吞卡、易吞折的弊病,并擁有良好的人機對話界面。同時該行還編寫了《新版自助終端程序安裝指南》用于該項業務的推廣。三是率先進行柜面密碼器密鑰灌注。該行通過各種渠道掌握了柜面密碼器密鑰灌注方法,在臺州率先開展此項工作,有效提高柜面交易的安全性,確保客戶密碼傳輸過程的準確性。四是推出營業網點綜合服務平臺。為了提升網點總體功能,強化網點視覺形象建設,該行推出了由總行遠程統一管理和控制的電子門楣顯示屏、營業大廳多媒體信息發布、電子海報機及排隊叫號等系統,涵蓋了宣傳標語、宣傳片播放、辦事流程、利率匯率實時公布、收費標準等實用內容。五是全過程參與網點裝修、搬遷。從圖紙設計,弱電排布、自助設備排布等,到進入現場進行模塊制作、機柜設置、通訊線路檢測,安裝和調試發電機組,開展網點電子設備搬遷和設備調試,確保網點業務順利運行。
(二)科技貼近客戶,提高綜合服務能力。一是完善支付結算自助渠道。目前,該行已開通4個離行式自助銀行、109臺自動柜員機、42臺自助終端、5臺網銀體驗機,擁有了17000戶網銀用戶,并開通了手機銀行。二是市民卡業務順利上線。去年,該行在順利完成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后,經過科技部門、業務部門和市民卡公司的共同努力,集社保、金融、小額支付功能于一身的溫嶺市民卡成功上線,至今己發卡11萬張。三是發行首張新青年聯名卡。在科技部門的支持下,去年,該行成功發行了首張具有溫嶺城市特色的綜合服務性聯名卡一一豐收新青年卡。持卡人除享受豐收借記卡的基本金融功能外,也可在原有新青年卡的眾多加盟商家享受優惠服務,涵蓋了消費打折、商品團購、就業服務、娛樂交友、會員活動等諸多領域。這項新產品成功入選人民銀行臺州市中心支行舉辦的2012年臺州市金融(銀行)技術成果展,是臺州農信系統唯一入選該展覽的項目。
(三)科技貼近管理,提升后臺保障能力。近年來,該行在接收省聯社下發的業務數據的基礎上,著力培育數據分析和處理能力。目前,該行能提供支行(網點)存貸掛鉤率的統計、客戶經理管理、法院數據查詢、月末可疑交易、卡消費中獎信息查詢、網上銀行交易統計等多種數據查詢,為全行各項考核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持。同時,該行自主開發的“信息平臺”在內部網絡運行,功能日趨完善,集文件傳閱、通知通告、操作手冊、實用鏈接、人員核實、內部郵局等多項功能,融實用性、便利性、綜合性于一體,可以被每一位員工瀏覽,是該行內部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此外,該行還開發了辦公自動化系統、大額現金審批系統、基建項目管理平臺等多項內部管理程序,有效地提高了內部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四、加強四個建設,構筑安全風險“防火墻”
(一)加強數據備份系統建設。該系統采用“兩地三中心”新概念,就是在中心機房和災備機房分別設立存儲設備,采用不同的備份技術,對該行的事后監督系統、電子檔案系統、信貸管理系統、客戶經理管理系統、計算機輔助審計系統等數據進行實時備份和定時備份,有效地規避存儲設備的物理故障、人為處理差錯和計算機數據在單一機房環境下的運行風險,極大地提高該行業務運行的安全性,進而保證業務運行的連續性。
(二)加大科技硬件設施投入。近年來,該行不斷加大硬件設施的投入,有力地保障了業務發展的需要。目前,該行中心機房擁有2臺小型機、80臺服務器、1套大容量存儲和10余套交換設備。這些設備,通過多達2500條通訊線路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復雜的整體,為轄內698臺終端151臺自助設備、數十套業務系統的平穩運行提供了堅實的后臺保障。同時,對每一臺設備、每一條線路、每一個接口的排布設置標識,并形成文檔;設置了環境動力監控系統,全天24小時監測溫濕度、電力供應等,確保設備的正常運行。
(三)升級完善災難備份中心。該行于2008底就在大溪支行建立了全省首家災難備份中心。近年來,該行對災害中心進行了多次測試,證明該中心在規避大面積計算機系統運行風險方面是有效的。今年該行將對該中心進行升級改造,使其達到《信息系統災難恢復規范》第3級標準,擁有更快的啟用和接管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