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淮陰商校計算機專業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進行初始分析,并對信息化教學設計內涵進行分析。同時,探討關于提高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的四種策略—— 傳統方式與網絡在線聯合方式、自主學習與協作交流結合、定期與多元化培訓以及技術與實踐應用結合,以及其對計算機專業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培養的影響。
關鍵詞:中職 計算機專業教師 信息化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a)-0161-01
自2010年教育部開展全國中等職業學校信息化教學大賽以來,信息化教學越來越受到廣大職業學校教師的關注。
信息化教學主要是指利用現代教育信息資源、技術方法與媒體的學習者和教育者在信息化環境中所進行的雙邊活動。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能力對信息化直接決定了教學能否成功實現。
1 我校計算機專業教師信息化設計能力現狀調查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淮陰商校計算機專業教師為分析對象,采用方法主要是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開展的。淮陰商校計算機教研室目前共有教師17名,男性教師6名,占35.29%,女教師為11名,占教研室教師比例64.71%。年齡階段35歲以上的為1人,30~35歲年齡段為7人,30歲以下的為9人,全部為中青年教師,對信息化工作的開展極為有利。
1.2 信息化能力調查及結果分析
(1)信息化技能調查及分析。
調查顯示,熟練掌握Word和PPT的教師100%,熟練使用Dreamweaver及ASP軟件的占23%,熟練使用視頻編輯軟件45%,熟練使用Flash動畫軟件占10%。從調查情況來看,大多數教師掌握信息化技能手段都處于初級階段,對信息化實現高級手段掌握比例不是太高。
(2)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調查和分析。
據相關調查顯示,因教師平時工作比較繁忙,所以85%的教師上網查資料是為了教學,有35%的教師是利用網絡進行課程學習和輔助教學。從調查結果來看,網絡資源的使用意識較高,對增進信息化教學意識有較強的幫助作用,但是利用網絡學習資源進行教學輔助的利用率不是太高,所以可能會影響信息化手段的更新意識。
(3)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調查及分析。
從目前常使用的信息化手段主要集中在:Word2003、PPT、Flash cs3、Dreamweaver cs4、Access2000及Asp、Photoshop cs3和Premiere pro2.0等軟件。從訪談的結果來看,大部分計算機教師由于教學任務繁重,信息化手段集中使用PPT、Word等軟件,只有部分教師為了參加相關教學比賽,才能使用較復雜的軟件制作,但是從訪談的情況來看,我專業只有3~4名教師能夠使用這些軟件。
(4)信息化教學態度的調查。
現代教師基本上已經掌握了信息化教學的設計流程,而絕大多數的教師也認為,教學應用信息化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出現的困難主要表現為:教學資源設計的困難占45%,過程設計因素占41%,30%為任務設計的困難,環境設計占30%,教學評價占20%;而教師經過自我剖析后認為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效果不顯著的主要原因為:自身搜索能力有限的因素占33.7%,36.1%表現為教學目標不明確,缺乏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于教學能力的因素占20%,認為教學設計不合理的因素占有34.1%。
2 信息化教學設計內涵分析
針對上述出現的問題,首要問題也是當務之急為培養計算機專業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
2.1 界定信息化教學的設計能力
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主要含義為:教學者與學習者對各種信息網絡技術進行合理利用,以對教學程序進行科學的組織,有效實施教學實踐,最終為師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教學與學習的條件,實現課堂教學的全優化和個性心理特征的彰顯。
2.2 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的要求
(1)分析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包括能力目標、情感目標以及知識目標,對這些目標的分析,有利于學生學習主題的確立,同時對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過程等相關的知識內容進行整體描述,學生通過本課可以學到哪些知識與能力、完成了哪些潛在性的或創造性的學習成果。
(2)設計學習環境與資源。
學習環境是為實現某種目標的對學習資源與工具的有機整合,在發生學習活動的同時亦被成為學習情境(learning context),這其中必然包括了人際關系要素。
(3)設計教學活動與學習活動的過程。
建構主義思想認為學習者和環境的互相作用是學習者學習與發展的動力和來源,其認知能力的發展、態度與情感的變化都收到這些作用的影響,這種相互作用從學習者的立場出發就是學習活動。所以,教學色合計的核心設計內容就主要是學習活動的設計,這種學習活動可以是個體,也可為群體協作。
3 中職計算機專業教師信息化設計能力培養策略方案
3.1 傳統方式和網絡在線方式的結合
當前社會高度呈現信息化,所以學習信息資源的獲取渠道也呈現多元化,因此,教師可通過網絡在線的方式同傳統方式進行有機結合,實現知識的獲取、分享教學經驗、教學協作以及研討等。
3.2 自主學習和協作交流的結合
信息化背景下,為適應社會的發展與變化,同時適應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教師更需具備自主的學習意識和能力。而自主學習更是教師成長的關鍵動力與源泉,教師專業的發展始終貫穿著自由選擇、自主控制以及自主學習。
3.3 定期與多元化培訓形式
針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存在的問題,可相應開展如校本培訓、教師研修、院校培訓及短期培訓等多元化的教師培訓,這其中又以院校培訓的優勢較為明顯,其有利于教師集中時間、全心全意的投入知識與技能的系統學習。依據本校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情況,有針對性、靈活性地側重開展教學觀摩、交流、研討及專題培訓等,此外,教師也可不定期地通過研修主動開展信息化教學的研究,增進知識和能力,將其發展成為信息化教學能力個體成長的重要動力與源泉。
3.4 技術知識與實踐應用的結合
信息化社會,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技術知識主要來源于自主學習和培訓等所獲取的離散技術知識,而將這些知識轉化為教學應用能力,則必須重視教學的實踐環節,同時體現在能力培訓的相關項目之中。教師應聯合本身的教學實際,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技術學習,將知識與教學實踐應用進行有效結合,以實現技術和實踐應用的高度銜接,進一步有示范性、實踐性和針對性的進行培訓的強化。
參考文獻
[1]楊翠萍,劉鳴放.大學英語教師的信息化教育技術能力及其培養[J].外語界,2006(4):57-62.
[2]陳文娟.中職學校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與教學設計改革思考[J].職教論壇,2010(1).
[3]鐘志賢,王佑鎂.關于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狀況的調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3(1):65-69.
[4]黃玲芳.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問題探討[J].科教導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