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英國“威根和萊”學院為例,探討了中英兩國高等職業教育面向非英語母語學生的二語課堂教學方法的差異,并為我國高職院校二語課堂教學改革提出了思路。
關鍵詞:中國 英國 高等職業教育 二語課堂教學 差異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a)-0023-02
20世紀70年代以來,二語習得的研究重點開始從教師教學向學生學習的角度轉變,與此同時,以教師為中心的二語課堂模式也逐步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模式轉變。目前中國高職院校的學生二語學習的環境主要來自于課堂教學,所以二語課堂教學的實施途徑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目前,國際上比較提倡的二語課堂教學方法主要有交際教學法、任務教學法、交互式教學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法等。20世紀60年代,英國掀起了語言教學革命,從而產生了被目前很多學者視為目前二語教學方法中最有效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交際教學法”。
筆者于2008年8月、2009年8月至11月期間兩次赴英國威根和萊學院(Wigan Leigh College)訪學并在其ESOL教研室跟班學習,認真觀摩了該院二語課堂教學的實施情況,并且面向英國威根和萊學院ESOL教研室的17名教師,E1、E2、E3、L1、L2五個層次的來自于西歐、東歐、中東、南亞、東亞等17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44名ESOL班級的學生進行了有關英國二語課堂教學情況的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對于英國高職院校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課堂教學特點有了較深的了解;同時,在研究英國ESOL課程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語言學、二語習得與教學法理論,在“學生來源與年齡、班級規模、課堂的組織、課程設計及講授、課程評價、教師的角色”等方面,對中英兩國高職英語(第二語言)在課堂教學上表現出的差異進行比較。
1 我國高職二語課堂教學模式與“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交際教學”模式的差異
英國二語課堂“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交際教學”模式是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它以能力為基礎,以學習者的學習成功并能達到一定的二語職業綜合能力為出發點的教學體系。是近年來國際上相當流行的一種二語課堂教學模式。下表為我國高職院校二語課堂教學傳統模式與其的主要差異。(如表1)
通過上表的比較,我們至少可以發現傳統模式存在如下不足:
(1)以能力為主線不夠突出。
(2)教學方法不夠靈活。
(3)目標、標準不夠明確。
(4)考核評定不夠先進。
2 中英高職院校二語課堂教學模式差異分析
2.1 學生二語基礎
中國學生一般為經過高考踏進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年齡多在18~22歲之間。這部分同學經過小學高年級、初中及高中多年的語言學習,已打下了一定的二語語言基礎,加之因為年輕,記憶力強,有利于外語學習。但高職大學生高考入學成績不高,基礎相對薄弱,普遍缺少自學能力和學習方法,學習往往處于被動狀態。另外,多年來我國二語課堂多采用傳統的語法/翻譯教學方法,使得很多學生學得是啞巴英語,分高能低,語言交際能力較弱,缺乏明確的學習動機。在英國學習英語的學生來源很多:包括外國公費或自費留學生,當地的外國新移民,甚至還包括在英國政治避難的來自不同國家的難民。學生的年齡從十幾歲到幾十歲的年長者都有。這些人有明確的學習動機、較強的學習動力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學習積極主動,不甘落后。其中大多數人在到英國學習前就已具備一定的二語應用能力基礎,通過了英聯邦國家的通用語言考試并取得了規定的成績。
2.2 班級規模
英國二語課堂教學班的人數一般在十五人左右。英國威根和萊學院根據學生的入學二語測試水平,將學生分成E1、E2、E3、L1、L2五個等級進行教學,相當于我們國內的初、中、高級班。因為學生的二語水平大多比較接近,所以初級班和高級班有時甚至只有1~2人,但學校仍為這1~2名學生單獨開班。小班化教學便于教師進行課堂指導,每個學生也有較多的練習機會,也有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在中國,近年來由于大學擴招,學生人數激增,二語又是公共基礎課,在師資及教學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致使我國的二語課堂教學班規模較大,不利于外語課堂教學及管理,影響教學質量。
2.3 教師的角色
在中國“尊師重教”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師是教學的絕對中心,負責課堂講授、答題、改作業、試卷等整個教學過程的控制,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學習缺乏積極性。外籍教師普遍反映中國學生上課不愛提問題,課堂氣氛沉悶,可能也與此有關。在英國的二語課堂上老師是學習管理者、示范者、指導者、考核者,學習者才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英國威根和萊學院ESOL教研室的教師手冊上明確規定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二語教學要避免說教Didactic teach ing、死記硬背Rote learning、不客觀的評價Contrived assessment;老師要做到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得到發展和應用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knoweldge and skills;必須現實可靠的情境中評價學生Assessment through relevant and realistic situations.
2.4 教學方法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交際教學法是一種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體系,它以能力作為語言教學的基礎,按語言能力分析表所列的專項能力制定教學計劃。其先進的理念體現在能力本位,學生中心、以人為本,與其它教育銜接、課程綜合性上。
我國高職院校的二語課堂教學主要是圍繞課程大綱,以教科書為主要教學內容。教師以講解課文和單詞和語法的解釋為主,學生的訓練為輔來組織課堂教學。在威根和萊學院的ESOL教研室明確要求以學生為中心開展二語課堂教學活動(Student-Centred Activities)。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交際教學法主要涵蓋以下活動:課業、角色扮演、模仿、案例分析、研究性學習、兩人小組活動、多人小組活動、口頭陳述、討論和支持下的自學等,讓學生在課堂上交際的過程中學習二語,對于提高學生第二語言的運用和交際能力很有必要,這也是交際教學法的核心。
2.5 授課重點
威根和萊學院的ESOL教研室的老師十分注重學生交際能力、想象能力及獨立工作能力的培養,以及獲取這些能力的技能技巧。英國老師在課堂上不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大量時間用于和老師討論、向老師提問,課外作業也是以搜索有關資料和閱讀老師課前要求的書目等為主,以便準備下一節課的討論和發言,所以學生的課堂表現十分的積極主動。中國的英語老師著重學生理解單詞和語法以及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采用的是傳統的語法/翻譯教學方法,這不但忽視了交際表達能力,也很難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
2.6 課堂教學實施
在英國的二語課堂上,學生的人均練習量很大,通過兩人、小組或是大組的討論、表演等各項活動,創造情境,講練結合,以練為主,使得每位同學都有很多練習的機會,還經常在小組里與其他同學互為補充,既分工又合作,使得語言得到了充分的訓練與提高。中國的老師以串講課文為主,句型練習和課堂討論為輔,學生的人均練習量較少,全班統一的活動多,所有的同學大部分時間幾乎都是以同樣的方式和速度來學習,不利于語言能力的提高。
2.7 教學效果評估
對于每節課教學效果的檢查,英國的老師通常在每節課的下課前登記完當堂練習(口頭或筆頭)的結果,中國老師多數安排課后復習,并且是在下次的課上檢查(口頭或筆頭的小測驗)。英國二語課堂教學目標十分清晰,任務非常明確,教與學也是有的放矢,教學成果每節課都能看到。
英國的二語課堂教學評估十分普遍,一般每學期一次,由任課教師自己進行。中國二語教學評估不是所有的學校都有,一般每學年一次,由相關院系或教務部門進行。
2.8 教學使用的語言
威根和萊學院的ESOL教研室的老師授課時都是使用英語(target language),極少用母語。中國的二語老師通常使用英語(target language)+母語(因課程而異)來進行教學。
3 如何進一步優化中國高職院校二語課堂教學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筆者希望通過介紹英國高職院校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課堂教學特點,特別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交際教學法”,分析比較中英兩國高職二語課堂教學上的差異,從而為中國高職院校二語教學改革提出借鑒的思路。
3.1 細化分班,大力提倡實施分層次教學
分層次目標教學的實質,是對學生所學知識與學生個體分層次達到目標,實現學生學習的個體化和教師指導的層次化。教學內容的梯度性、教學對象的全面性、教學程度的針對性、教學效果的同步性是分層次教學的四個顯著特點。我們可以仿照英國高職院校的做法,根據學生水平來實施英語分級分層教學,使得優秀的學生更加拔尖,而基礎薄弱的同學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能有效地指導學生自學,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效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
3.2 教與學互動環節多,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要想取得好的學習效果,首先要有學習的熱情。英國的二語課堂因為教師教學手段多樣,教學內容豐富多彩而使得學習者對于語言學習特別感興趣,更別說感到壓力了,學習成為了一件寓教于樂的事情。因此,我們中國教師在講授課本知識的同時,可以適當地講授一些相關的、有趣的課外知識。此外,多給學生播放一些英文經典影片,準備一些英文原版的報刊、雜志或書籍,以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3.3 優化語言環境,提高二語交流能力
在倫敦學習英語肯定比在北京學得快而好,這是毋庸置疑的。英國二語課堂的學生是非常幸運的,因為他們身在英語母語國家,這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就是擁有了最好的語言環境。我國高職院校可以根據二語教學的需要,建立語言培訓中心、情景模擬教室等,幫助學生進入語言學習狀態。此外,在學校我們要努力把教室、宿舍、食堂和社團活動中心都發展成為英語角;把班會、平常日常的班級活動都組織成一堂生動的二語課。通過舉辦中外青少年聯歡晚會,邀請來學校游學的外籍學生和教師參加學校的迎新聯歡、元旦春節文藝演出、校慶慶祝活動、運動會等,學生和老師自發組織的英語角、英語研學社、雅思訓練營等社團組織也會給語言學習者以很好的語言交際環境。在這樣的“全二語環境”中,不但業余生活得到了豐富,應用二語的時間和機會也是大大的增加,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們的二語應用能力。
3.4 融入多國文化,學生感受不同的文化碰撞
文化是特色的更高形式,體現在具體的活動之中。語言的學習和文化的通曉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通過舉辦國際會議,讓優秀的二語學習者給外賓作翻譯、參與接待服務、導游等活動,特別拔尖的學生參與中外合作項目洽談和合作備忘錄或協議的草擬工作,不定期舉辦各國風情文化節活動,如英語演講比賽、西餐美食節、歐洲經典雞尾酒調制評酒會、圣誕晚會等,為學生們接觸二語文化提供了好機會,激發了學生學習二語的積極性,擴展了學生的視野。
參考文獻
[1]張海寧.“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英國高職院校二語課堂教學模式略議[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54-56.
[2]甄玉.從英國外語課堂看英語教學、測評大趨勢:交際和應用[J].廣西大學學報,2006(S1):8-9.
[3]Hedge,T.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