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就業難問題的解決,需要以社會就業需求為導向,不斷調整教學模式,加強就業指導,貫徹實施“導師責任制”,將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相銜接,全面培養、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就業率以及就業質量。
關鍵詞:就業 藝術設計 教學實踐 改革思考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a)-0052-01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推進以及全民教育的普及,各大高校不斷擴充招生計劃,大學生畢業后就業難已經成為了困擾社會發現的重要課題之一。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因自身課程的特殊性,受社會、學校、家庭等多重因素影響,就業形勢更顯嚴峻。如何在當前就業背景下加強藝術設計實踐教學改革,是提升學生畢業后就業率與就業質量的重要課題,需要我們加強研究,以期改善學生就業難現狀。
1 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就業難成因
1.1 學生方面
藝術設計與其他專業不同,受專業本身藝術性影響,學生本身在價值觀、理念等方面就稍有些與眾不同,比如“桀驁不馴、特立獨行、孤芳自賞”等個性在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身上比比皆是,他們對于自身的評價,對于就業的期許等方面都與眾不同。這些客觀存在的差異往往會導致他們在就業時出現眾多問題,比如與用人單位協調度低,人際溝通交往能力有待提升等,出現職業認識及規劃上的問題。藝術設計作為一門高投入專業,在日后就業方面如何獲得高回報吧也是學生們所關心的,但是當前許多學生就業薪酬與心理薪酬落差太大,也會導致他們就業興趣缺失,進而影響其積極性。
1.2 專業方面
藝術設計是一門對實踐性與創新性要求較高的專業,同時在課程設置上方面還要做到與時俱進,把握潮流,但是當前血多高校在專業設置方面存在體系過舊問題,教學內容上與現今流行趨勢也存在脫節現象,學生在學校內所學的專業知識以及實踐方面都不甚理想,這也造成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不強,創新意識低下,設計理念落后,眼界狹窄等問題。面對一項需要創新性、創造性、發散思維的設計工作,當前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發展水平確實有待提高,這也需要學校方面加強研究改革,不管切合社會實際需求,培養高端型人才,解決就業難以及綜合人才缺失等問題。
1.3 社會需求
作為一個快速發展,不斷崛起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經濟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但是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顯然還與當前需求局面有所差距,以2012年的統計數據為例,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入學新生為40萬,四年后,高校內大約有100萬左右的在學人數,如此龐大的就業隊伍全部進入社會市場,不可避免的會造成就業擁擠。同時,由于專業教育模式化,學生在綜合素質發展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社會發展所需求的人才缺口也無法順利堵上,可以說,社會發展所造就的人才需求與培養方面的差距也是造成就業難的關鍵原因之一。
2 藝術設計實踐教學改革探究
在就業難背景下加強藝術設計實踐教學改革是解決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就業的關鍵途徑之一,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更好的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重要措施。教學改革應主要從兩方面做起。
2.1 從學生入手,開展改革
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各有特點,想要做好教學實踐改革,關鍵之處就在于從學生入手,把握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結合當前就業需求,開展有效的就業指導,并且強化“導師責任制”。藝術設計專業要求學生具有創新性、實踐性等方面綜合發展,為更好的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加強師生之間的聯系,通過“導師責任制”加強教學對于學生的“導學”,在課堂中針對學生不同身心特點,個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讓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和引領貫穿其生活、學習、實踐等各個過程,加強互相之間的良性溝通與交流,加強教學研究,積累經驗,實時總結,做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完美配合。
在實施“導師責任制”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學習進度、認知程度做到有針對性的分層次、分重點指導,全面提升其就業競爭力。比如在一年級時期引導學生全面認識藝術設計專業特性,引導其適當了解就業形勢,并且結合自身理解作出較為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在學習與時間上加強針對性;二年級與三年級時期是加強理論與實踐雙方面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做加強創新思維與發散思維的培養,增強動手能力;四年級主要是結合自身所學,調整就業規劃、就業心態,培養、鍛煉就業技巧。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導師作用,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所需求的全面發展人才。
2.2 學校、社會加強聯合,產學結合
加強教學實踐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培養綜合能力全面發展的人才,讓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競爭,實現個人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所以在培養方案設計上,要充分結合市場需求與藝術設計發展潮流,調整教學方案,將社會與學校雙重優勢相結合,做到藝術與技術雙方面共同發展,提升學生的市場意識,更加有針對性的做好自身職業人生的規劃,變從前的被動為主動,在未來就業時更好的適應社會競爭。產學結合可以說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模式,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鍛煉自身能力,同時能緊跟市場發展需求,在教學改革與學生發展方面加強有效探究,不斷總結成功經驗進行完善,讓學生在順利完成學習的同時,在過程中也更好的實現了與社會發展潮流的貼合,在未來進入社會發展時能夠有的放矢,在實際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現在許多高校中還廣泛開展“工作室制”,這也被證明為是一種行為有效的產學結合方式。這不僅能夠有效利用教學成果,合理應用教學資源,學生也能夠將社會實踐與設計能力相結合,得到更好的鍛煉與發展,可以說是未來藝術設計專業發展的必然方向,也是行之有效的發展途徑。
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就業難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從教學方面加強革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還要做好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銜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其創新性,實現就業率以及就業質量的提升,為社會提供更多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上海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2006年上海高校學生職業發展及就業工作調查報告[R].
[2]郝奇.新形勢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2):59-60.
[3]尹發躍,秦發蘭,許麗瓊,等.基于就業視角—— 中外研究生教育取向探究[J].教學研究,2009(1):33-36.
[4]夏燕靖.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不合理課程結構的成因探討與分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7(3):110-115.
[5]趙玉潔.當前就業形勢下對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 加強藝術設計實踐教學的環節和途徑[J].品牌,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