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踐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環節,有效開展實踐教學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與基本途徑。本文認為意欲突破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有余,實踐不足”的僵局,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切實達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就必須加強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構建和相應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視。
關鍵詞:高職院校 思政課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a)-0115-01
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對大學生系統進行思想與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是保證將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德才兼備型人才的重要課程。而實踐教學則是其重要環節,實踐教學的成敗直接關系到思政課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開展好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就顯得極為重要。筆者認為有效開展實踐教學總是繞不開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 構建有效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構建完整的、系統的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是實踐教學有效開展的重要保證。筆者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進行構建。
1.1 設立“兩結合”的實踐教學宗旨
一方面,實現實踐教學與理論課相結合,避免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被動情況,遵循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辯證統一的原則;避免理論與實踐兩張皮,更要避免為了實踐而實踐的怪胎出現。實踐要以理論為導向,實踐的目的是加深理論的領悟,讓理論回歸生活,真正達到知行合一和學以致用的目的。實踐教學內容與方式的制定必須結合理論課程的相關章節,而不應脫離教材,致使實踐教學喪失理論依據而成為臆想的活動。
另一方面,實現實踐教學與學生職業化發展方向相結合。現在的高職院校多是以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而思政課主要是在大一學年開設,這個階段的大學生心智發展正處在特殊時期。因此,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必須充分尊重大學生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認真研究大學生的專業特點,找準其專業與實踐的最佳契合點,使得大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既能發揮專業特長,又能使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得到提升,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完美結合。
1.2 創新實施多邊實踐教學模式
雖然當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已經實現了多樣化與多層次化,但實踐教學的實際實施狀況還是差強人意。因此,我們還應廣泛地探索多邊實踐的教學模式,使實踐教學形式真正起到為實踐教學內容服務的作用。
在總結相關經驗的基礎上,結合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行之有效的具體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課內實踐教學模式:主要包括原著閱讀、課堂沙龍、即興演講、辯論賽、情景劇表演、視頻觀摩等。
(2)課外實踐教學模式:可分為校內實踐教學和校外實踐教學兩種。校內實踐教學主要指校園文化活動,如聽專題報告、開展主題班會、歌詠比賽等。
校外實踐教學主要指社會實踐活動,包括校外參觀(例如參觀革命勝地、歷史文化遺址和旅游景點等)、校外實訓(到工廠、社區或農村進行志愿服務、調查研究或建立實訓基地等)等。
(3)模擬教學:有些教學實踐是不能長期實施或者不便長期實施的,筆者認為可以對之采用模擬的形式進行。比如模擬法庭、模擬招聘等。
為了更廣泛地吸引學生的興趣,筆者認為還可以創新實施以下多邊實踐教學模式:
(1)虛擬實踐教學模式:教師利用學生對網絡的興趣,以網絡為媒介和交流平臺來開展網絡虛擬教學。通過QQ、博客、微博、校園網等進行相關教學活動。
(2)學科間交叉式實踐教學模式:單一學科的長期實踐教學往往會流于內容上的單一與老套、形式上的僵化與死板,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感覺審美疲勞,沒有耳目一新之感,進而消極對待。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應該吸取這方面的經驗教訓:可以嘗試采取學科間交叉的模式進行:如將實踐教學與學生所學專業或心理學等人文學科結起來進行。這樣既創新了思政的實踐教學形式,又能從多維度、多層次對學生進行教育。
2 建設有效的條件保障體系
2.1 建設一支精良的教師隊伍
教師是思政實踐課的實施關鍵。實踐課能否開展,開展的質量、效果與教師的態度、能力息息相關。因此,在實踐教學中建設一支精良的教師隊伍顯得尤為重要。
一支新型的精良的師資隊伍除了需要有正確的信仰、優良的道德素質、過硬的理論與知識修養等一般教師應具備的素養外,還需要提高認識,改變教育觀念與教學方式教學不是靜態的知識傳授過程而是以學生為核心的價值觀建構過程,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缺乏“教”與“學”之間的雙邊互動,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調查顯示,“大學生中愿意認真聽政治課的僅占19.4%,90%的學生認為現行政治課教材可讀性不強,偏重說教,不愿意讀;而高校思想政治課青年教師中,83.9%的教師覺得被學生輕視,89.2%的教師認為被社會輕視,近四成的人無法坦然承認自己的職業”。[1]因此,教師要提高認識,端正態度,加深對思政課尤其是實踐教學的多方面理解;改變有悖于學生健康發展的教育觀念與教學模式,創新教育觀念與教學方式。
2.2 落實思政實踐課的經費,提供資金保障
在思政實踐教學中有很多基本的必要經費開支,而實際上用于實踐教學的經費往往不足:“據調查,當前一些本專科院校對政治理論課在實踐環節上物力和財力的投入都十分有限,與專業教學存在明顯差別。對于地處經濟發達地區的一些高校而言,也存在此類問題。在問及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每年的專項經費及保障問題時,有54.2%的學校實踐教學經費為零,8.3%的學校在1萬元以下,12.5%的學校在1萬至5萬元,8.3%的在5萬至8萬元,8.3%的學校需要臨時申請,有8.3%的學校生均20元(高職院校學生每人15元)一年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項經費得到了落實。”[2]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經費不到位,實踐教學是很難取得預期效果的。對此,學校必須在學期之初設立專項定額資金,專款專用,為思政實踐課的順利開展提供資金上的保障。
總之,思政實踐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筆者認為只有加強對思政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構建和保障體系的建設,思政課實踐教學才會達到一個新層次、新境界。
參考文獻
[1]郝駒.今天大學生需要怎樣的思政課[N].工人日報,2007-04-26.
[2]劉強,鄒菊茹.完善保障條件探索適合模式—— 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N].中國教育報,200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