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大學除了具有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等傳統功能之外,還具有文化傳承的功能。校園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大學是其重要載體。本文通過對大學校園文化功能的論述,旨在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大學校園 文化 功能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a)-0125-01
和諧校園構建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和諧校園建設離不開校園文化的支撐。校園文化是指在學校創建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體現學校特色的,師生一致認同的思維方式、道德規范、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的總和。校園文化是校園現象和精神的物質依托。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啟示和感染。校園文化作為一個亞文化系統,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等基本形態。
1 校園精神文化具有良好的教育導向功能
校園精神文化作為一種高層次的校園文化,是經過高校的長期發展形成的高校思維方式、道德規范、價值體系、思想觀念等內在精神的綜合體。良好的校園精神文化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習慣。
校園精神文化的教育導向功能可以將全體師生的美好愿望和成就動機轉化為較為具體的目標、追求和行為規范,以此形成強大的精神動力。這種教育導向功能可以引領大學生積極主動的接受主流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并朝著社會預期和學校確定的教育目標方向發展。
教育導向功能通常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首先就學校而言,對學校整體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起導向作用;其次就學校成員(包括教師和學生)而言,對個體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起導向作用。
高校校園精神文化的形成必然伴隨著價值體系和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等的建立,這種價值體系和規范無形之中規范和約束著學校成員的價值和行為取向,引導著學校成員不要與校園精神文化的標準產生背離。當然,這種導向往往通過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來塑造和引導學校成員的行為心理。良好的校園精神文化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明確學習目的,并積極為之努力奮斗。當然這種教育導向功能需要通過各種具體的精神文化要素實現的。如教師的精神風貌、學校的學術氛圍、學風、校風等等都會給學生一個具體的參考指標,同時也在傳遞一定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使大學生積極接受學校倡導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
2 校園精神文化具有凝聚人心與文化認同功能
校園精神文化的凝聚人心功能是指通過具體的文化要素進一步鞏固老成員和不斷團結、積極轉化新成員的功能。大學精神是校園精神文化的核心和靈魂,當大學精神成為一種主流價值觀并為學校大部分成員認同后,就會成為一種粘合劑,把全體師生的思想和行為凝聚在一起,并形成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巨大合力,產生無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這種凝聚力主要通過知識體系、價值觀念、思想信仰和行為規范,通過意識滲透,感染和影響著全體師生,從而形成統一意志。
3 校園精神文化具有娛樂功能
作為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娛樂不僅能夠陶冶師生的情操,活躍教師和學生的生活,而且還可以調節緊張、單調的工作節奏,為學生的大學生活增添情趣。寓教于樂是校園精神文化教育導向功能的延伸,娛樂的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娛樂也有助于調節人們的精神狀態,避免學習和工作過度疲勞,提高工作效率,保證身心健康。
4 校園制度文化具有行為規范和軟約束功能
校園制度文化主要是指根據政府教育部門要求和學校自身發展需要長期以來形成的全體師生的行為準則、道德規范和群體意識及其由此產生的文化氛圍。校園制度文化充分反映了學校的管理張力和調控能力,是約束和規范、引導與保護全體師生行為和利益,維持學校正常工作秩序的根本保障。
這種行為規范和軟約束功能主要通過學校各種規章制度對學生日常行為等的約束和規范,憑借文化因素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把學生的各種行為表現有效引導和規范到學校和社會制定的預期教育目標上來,主要通過創造精神氣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圍,形成行之有效的軟約束,消除學生心理和情緒上的障礙,減少由此產生的內耗,協調師生或生生之間的人際關系,使學生的潛能得到進一步的發揮。因此,只有將制度文化建設放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的位置,才能將制度這種外在約束逐漸轉化為大學生的內在文化自覺,從而真正發揮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
5 校園行為文化具有社會輻射功能
校園行為文化一方面直接體現了校園文化;另一方面也為校園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載體。當前,隨著校園行為文化呈現出的多層次、多渠道和全方位等特點,其對于培養學生的健康情感、增強學生的審美修養、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等都具有積極意義。學校作為社會組織中的一個重要部門,由于其較為開放的系統,必然與社會各方面產生諸多聯系。各高校一旦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將對高校師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及精神文化產生深刻影響,而且這種文化還會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輻射周邊地區及社會,從而對周邊居民的文化價值取向產生一定的影響。由于高校的校園文化居于相應地區文化的最高層次,其行為文化將會對當地居民的文化行為產生一定的示范作用和輻射功能。校園行為文化的社會輻射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揮理論陣地的優勢,引領時代潮流。大學往往通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為社會提供豐富的精神產品。此外,還通過創新思維、更新觀念影響社會精神風貌。校園行為文化可以通過送科技文化到農村、廠礦、軍營,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青年志愿者畢業后去西部支教等活動發揮其輻射作用。
6 校園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這種功能體現在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等各種文化形態和文化要素之中。校園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契合性,主要表現在二者的邏輯起點、目標任務及教育功能等方面。首先,校園文化形象化和高度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目;其次,校園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題中之義,其內涵融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和任務。所有校園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價值。優秀的校園文化不僅可以把學校的辦學目標內化為教師的教育目標和學生的學習目標,把學校的主要任務內化為每位老師的教育需求和每位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可以使學生充分感受自身在思想政治教中的主體地位,并利用校園文化活動積極進行道德體驗和思想素質提升。
綜上所述,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校園文化的各種功能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視各項功能之間的必然聯系,采取積極措施,有效提高校園文化活動的教育效果,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葛然征.對構建和諧校園基本要素的思考[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7(2):114-116.
[2]李松林.高校校園文化在大學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6(3):25-27.
[3]陳富榮.加強基本建設 促進校園文化發展[J].蘭州商學院學報,2006(2):128-130.
[4]王淑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人文關懷探析[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6(6):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