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觀摩教學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活動。這種活動有別于一般的常規活動,它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活動,并且是向特定人群作正式的、公開開展的一種活動。通過開展這類教學活動,一方面可以展示教師的教學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交流教學經驗。本文試圖通過高校教師在特定情境下的自我呈現的現狀分析,找出影響自我呈現的因素,從而提出一些有效地解決方案。
關鍵詞:觀摩教學 自我呈現 表演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a)-0135-01
從2012年9月到12月,為期三個月的教師觀摩教學活動接近尾聲。在這三個月里,學前與雙語教育系開展觀摩教學活動,每個教研室積極研討,每一位老師認真備課。其他老師組織聽課、評課。這是一個互相學習、互相切磋的過程。每一位參與活動的老師都用自己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教學活動,彰顯自身的教學優勢。通過聽課、評課,使授課者和評課者雙方共同建立起一座相互提高發展的橋梁,有利于更加全面、準確和有效地促進教學的可持續性發展?;顒咏Y束后,筆者認真反思,不斷總結,發現在活動過程中老師們的觀摩活動有不同的呈現方式。本文試圖找出影響教師在觀摩活動中自我呈現的因素,從而提出一些建議和解決方案。
1 概念界定
自我呈現,不同的學者給予了不同的定義,如有的學者認為自我呈現是“傳遞自己特殊的形象給別人”的過程。盡管不同學者給予自我呈現這樣那樣的定義,但筆者認為自我呈現是指個人面對在場的觀眾而做出真實行為。傳遞給別人真實的印象。
觀摩教學,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活動。這種活動有別于一般的常規活動,它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活動,并且是向特定人群作正式的、公開開展的一種活動。
2 觀摩教學中教師自我呈現的類型
經過一個學期的觀摩教學活動,筆者享受了一場豐盛的文化大餐。教育科學教研室祝老師的《在借鑒中成長:日本近代學前教育的蛻變》、夏老師的《教學原則》、張老師的《班級授課制》,學前教法教研室王老師的《Uuit 3 Back to the past,Module 3》等教學活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筆者試圖把活動中教師自我呈現的方式進行分類,大致可以劃分為兩類:“體驗派”和“體現派”。體驗派表現為,教師不僅在常規教學中表現真實的自己,而且在觀摩教學中也要展現真實的教學水平和技巧。而表現派的表現則不然,他們在公眾的視野中盡量偽裝自己,掩蓋自己的缺點,刻意放大自己優點,表現不真實的自己。
聽課者通過聽優秀教師的觀摩課,從整個活動流程、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目的的達成程度等各個方面進行分析、評價,從而反思自己在教學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取長補短,進而改進自己的教學。然而,筆者在觀摩了一些老師的教學活動之后,發現極個別的老師并沒有真實反映常規教學,其中“表演”和“表現”的成分太大、太多。他們認為,在常規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在觀摩教學中聽課者則成了主體。為此,他們揣摩聽課者的心理,設想聽課者所認為的最佳演出效果;針對這種效果,在觀摩教學前進行多次的體驗和排練,尋求自己認為的最佳表演狀態。
在觀摩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的表現極其不自然,每個環節都充滿了“克制”。他們對如何導入、如何展開、如何收尾等大的教學環節有規定;對自己的一顰一笑、站姿、手勢等細微環節也有設計;有的教師為了把自己的表演達到極致,開始主導學生的行為,對于學生在課堂上應該如何配合也事先進行運籌和安排。從表面上看,整個活動十分完美,師生之間配合得天衣無縫。活動結束后,聽課者也許會拍手叫好,但一些同學的叫苦聲卻反映了此類活動不真實性。學生配合老師一遍又一遍的表演,直到老師滿意為止,實際上老師很累,學生們更苦。在整個活動中,教師的主導地位表現的淋漓盡致,學生們的主體地位卻被拋到了九霄云外。筆者認為,這樣的教學活動,應該引起大家的思考和關注。
3 影響觀摩教學中教師自我呈現的因素
教師在自我呈現的方式上,為什么會存在如此大的差異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影響因素。
3.1 內部因素
有的人喜歡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表現最真實的自己,包括自己的優點、缺點。他們希望呈現最本真的自我,基本上能做到表里如一。這類人借助他人的評價不斷反思自己、改變、自己、完善自己、從而提升自己。而有的人喜歡偽裝自己,給自己戴上不同的面具,在日常活動中,表現的一般,而在各類公眾場合,為了給大家好的印象,喜歡刻意夸大自己優點,掩蓋自己的不足。
3.2 外部因素
觀摩教學作為一種面向公眾的一種比賽性質的活動,它有優劣、等次之分。此外,聽課評課的老師由于專業背景知識的不同,評價的角度也有所不同,參加觀摩教學活動的部分老師為了能給評課者留下好的印象,得到高的評價,獲得好的名次,他們會揣摩聽課者的心理,用聽課者喜歡的方式進行授課,達到投其所好的效果。因此,他們呈現的課堂并非真實的,而是被訓練過的。
自我呈現的兩種影響因素,有時是統一的、一致的,即自我呈現既符合自身的性格特點,也發展了合乎需要的認同。但也有不一致的時候,即自我呈現雖獲得了有價值的結果,卻呈現的是和認同不符的形象。
4 教師如何完善自己在觀摩教學中的自我呈現
教師要時刻關注自我,無論在日常教學中,還是觀摩教學中,都要不斷地認識自我、反思自我。關注自身的專業發展,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學觀,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尤其在觀摩教學中要更加具有“教學勇氣”,自信地呈現自我。
首先,要在日常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地與學生互動,在教中學,在學中不斷成長。不斷發揚自己的教學中的長處和優點,認真克服自身在教學過程的缺點和不足。只有了解自我,才能夠準確地評價自我,為自己制定適宜的目標。有了目標,如成為一個不斷追求卓越的教師,成為一個有自身特點的教師等,才能夠有持續發展的動力。
其次,不斷地進行全身心投入的教學實踐,包括日常教學和觀摩教學。將日常教學和觀摩教學視為一個連續的整體,將其中的實踐看作一個連續的過程,這樣所獲得的體驗也是一個連續的整體,也保證了自我在兩種教學場合中的同一,避免了觀摩教學中教師的分裂感和觀摩教學后的中斷感。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夠獲得深入的體驗,也才能在觀摩教學中走向“體驗式”的自我呈現。
總之,只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始終注意自己這些品質的培養,面對觀摩教學時,自然愿意敞露自己的內心,憑借自己的天性去表演,這樣也就自然而然地創造出真實的生活,以及“有生命力的課堂”,最終實現觀摩教學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周曉紅.現代社會心理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2](美)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