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院校的體育教育是體育人才的重要部分,直接關系到我國體育人才教育和人民體育事業。為此,分析職業院校體育教育的不足,在此基礎上進行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
關鍵詞:職業院校 體育教育 問題 完善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a)-0202-01
1 體育職業教育的現存問題
1.1 學生獨立性差
獨立性差主要表現在體育訓練獨立性差與開譜獨立性差。不少學生剛開始就未塑造一個良好的體育訓練習慣,造成體育訓練難以離開教師,必須有教師在身邊指導陪同,如此一來,教師和學生雙方都覺得累,而且難以長期堅持。因為這十幾年來體育競技利益的原因,過于夸大教練的長處。在學生較多的狀況下,由于老師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難以關注到各個學生。而且教師只是教一段時間,完成規定課時、得到相應報酬就可以了,而學生則更需要毅力、耐心。筆者發現,在實際鍛煉方面,學生獨立性差尤為明顯,沒有達到高級甚至中級就中途放棄的學生達2/3以上,因此,達到高級而且形成習慣的學生屈指可數。這與教師不善引導有關,部分教師專業水平低,或教學熱情不高,教學中主要采用命令式甚至強制式的訓練方法,造成有的學生一再過級,還不能完全離開教師,對教師產生較大的依賴性。
1.2 未充分掌握體育學習的規律
從心理和生理方面來看,體育學習對人的心理生理都應較大影響,如身體上的筋肉、神經受到體育鍛煉后,便可以增強肌體強度,同時有益于大腦皮層活動。因此,學生學習體育,能夠提高其智商,這已受到了心理學人士的驗證與認可,而且對體育的練習,能夠讓學生在加強學習能力、培養毅力等方面得到較大的促進。然而任何事情與現象都存在固有的規律,學習體育也是如此。通常剛入學初學三個月的時候先期熱情開始消退,繼而出現低谷期。當然每位學生的情況有差異。優秀的教師會在合適的環節及時提示學生怎樣把握、克服心理惰性。此外,培養體育行為定式很關鍵,要持續不斷的勤奮練習,配合促進與加強條件反射的養成,就是通常所講的習慣。良好習慣的養成,才可以讓學生有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當代心理學研究已經發現,人的右腦控制著音樂、圖畫、想象與情感等,從智商的方面來講,左腦雖然控制這智商中的語言與邏輯分析等,然而知覺與注意等智商的關鍵方面基本是在右腦實現的,所以,缺乏一定的身體運動,現代心理學觀點認為不益于開發智力。許多發達國家為了提高學生的右腦能力,體育教育是重要內容,甚至有的體育項目已經是學生們的必學內容。
2 職業院校體育教學的完善策略
2.1 教師定位地轉變
隨著時代步伐不斷的進步,體育教師的能力與基本素質也應與時俱進。(1)體育教師應具備一定的教育能力,即自身的水平、對項目發展水平的把握與教學能力,具備了這幾項內容,對教育教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教師的教育模式必須從“施教”過渡到“導學”,能夠營造訓練習慣,鼓勵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訓練興趣,加強學習能力與改善學習習慣上作出努力;再次,教師必須要跟得上信息時代所產生的持續教育的要求,不但要關注與學習體育方面的新知識,還應努力學習相關自己的訓練科目的最新動向與先進成果,主動觀察與了解學科教學的新方法,并用這種繼續學習的姿態給予學生以積極影響。
然而,長時間應試教育的窠臼明顯約束了教師的思維方式,新的教學模式往往流于形式主義,體育職業院校領導與教師對學生的自主性認識不到位,仍然認為按部就班的安排、命令式的訓練足以進行教學,缺乏相應的興趣與能力去改善教學模式,造成了教學改革喊得震天動地、傳統教學搞得扎扎實實的局面。
要解決好以上問題,筆者認為,首先要改變傳統的體育教學理念,在此基礎上再對教師實施有效的培訓,讓教師學習新的教學方法、理解教學中學生的特點,并能夠在實踐中逐步應用。
2.2 學生定位的轉變
第一,學生要從受眾的、被動的體育教學定位往多樣化、能動的角色轉變,能夠在大環境中積極探索、與教師互動以及進行操作;第二,學生的學習思考不能只在學校中、課本里,在教師的安排下進行。主動學習、社會學習、實踐鍛煉與比賽競技也要作為重要的內容;第三,想要跟得上信息時代的發展步伐,學生就要掌握以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為基本內容的新技術、新媒介,以此相互溝通交流。
學生定位的轉變里,訓練方式的轉變是做重要與困難的,學生在被動安排中“浸泡”了很長時間,已經形成慣性乃至惰性,一切由教師包辦,按部就班的完成訓練任務,遵守訓練章程、比賽中成就優秀就是好學生等。這樣一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思維能力與創新精神漸漸被削弱,對體育教育發展給教育帶來的影響視而不見。
2.3 教學內容地轉變
在過去很長時間,傳統體育教學的內容基本是體制下的開發訓練,而且學科體系較為閉塞,內容與世界形勢需要相差甚遠,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需要。筆者認為,體育教學內容要體現健康、人性的理念,金牌教育、無限制挖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摧殘,是對體育事業的異化。
3 結語
職業院校體育工作是一項長期戰役,如何做好體育教育、培養體育人才,并在此基礎上促進人民體質的改善,需要體育工作者與院校的共同努力,完善教學模式,提高教育質量,達到教學質量與社會效益的雙增長。
參考文獻
[1]劉克軍,孫漢超.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的定位與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的探索[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11):65-69.
[2]賀昭澤,梁立啟.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設置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7(4):126-128.
[3]楊萬林,王利明,楊萬森.論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與體育教師教育專業化[J].教育與職業,2007(27):63-64.
[4]龍大華.試述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的自身素質培養[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1):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