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經濟困難引發心理貧困、身體貧困等系列貧困,探討解決資助工作的根本所在;并實現經濟資助與精神資助和能力提升有機結合,使資助方式由“輸血”向“造血”轉變,才是資助工作的終極目標。
關鍵詞:經濟困難學生 資助 終極目標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a)-0233-01
隨著高校體制改革的深入及在校生數量的迅猛增加,家庭貧困生數量也不斷增加,形成了高校貧困生群體。我國現已建立了一套以“獎、貸、助、補、減、免”為主要內容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但現行的資助體系中,經濟資助較多,因經濟問題引起的其他問題關注少,而學生貧困的差距更在于許多精神上的因素。所以想要讓貧困生真正自強起來,并昂首在社會上立足,必須將經濟援助與精神資助和能力提升有機結合,變“輸血”為“造血”,不斷提高貧困學生個人能力與素質,滿足他們長遠的深層發展需要,讓每一個貧困生的人生都充滿希望,這是資助工作的終極目標。
1 提升貧困生的精神價值
助貧先助志,要做好“物質扶貧”,首先要做好“精神扶貧”。物質支援、經濟資助僅僅是解決了貧困生問題的第一步,解困的重點在于解心,扶助的目的在于成才、成功,把關心隱于行動中,把教育寓于活動中,幫助貧困生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正視“物質困難”,戰勝“精神困難”,尋找自己的人生價值,變貧困的壓力為成長的動力,為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貧困生因經濟上的重負,導致心理上也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一部分貧困生不愿接受和面對貧困的現實,缺乏自信,使他們形成了過分自卑的心理定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極易受到傷害。貧困生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需要社會、學校、老師同心協力給貧困生烹制一道“心靈雞湯”。建立一支專業的隊伍來對貧困生加強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工作,如講座、宣傳、面對面溝通等活動,讓貧困生的煩躁情緒及時得到疏通和釋放。
(2)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以成才成人教育為支撐點,從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和人生教育的角度,樹立貧困生遠大的人生目標。通過優秀貧困大學生的先進事跡,樹立優秀典型,大力營造貧困生積極成長、學習的氛圍。通過一系列平臺,讓貧困生進行互動,交流生活學習經驗,針對貧困生存在的問題,及時予以幫助和解答。不僅給貧困生提供了物質上的幫助,而且提供他們最需要的心靈支柱,真正營造了一個屬于貧困生自己的精神家園。
2 提升貧困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貧困生問題已上升為一個社會性和結構性的問題,尤其在今天的社會,面臨價值觀的沖擊和社會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貧困生的概念不再局限于經濟指標的判斷,大學生因經濟貧困帶來的學習困難大、社會技能低、等突出問題僅僅給予經濟幫助和心理慰藉難以解決貧困生的根本問題,應提升到“以人為本”的能力資助。
(1)拓展培養貧困生綜合素質的文化渠道。大部分的貧困生壓力大、不擅表達,而文化是塑造個人素養的基石,以課程開發為基點,在教學計劃中設置美育、藝體、文學、社科等文化素質教育課程,以此提升貧困生的表達能力、交往信心和反思意識、研究精神,彌補貧困生基本的技能、能力,提升貧困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和承受力。
(2)拓寬提高貧困生實踐能力的空間。想要真正提高貧困生的自強能力和實踐能力,必須讓他們積極參與到實踐中去。引導貧困生積極參加有關的活動,全面提高貧困生在個人技能、溝通交往和服務社會等方面的能力和意識。
(3)建立培養貧困生創新能力的有效制度。在平等競爭的用人機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學生背后的各種社會關系對其就業常有著很大的影響。為貧困生能力提升建立有效制度,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空間和資源,在大學生科研課題立項中設立貧困生科研基金,投入專項經費予以支持,鼓勵貧困生積極參與科研課題,幫助提高其科研創新能力,為將來的就業和創業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3 培養貧困生的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
貧困生問題不只是一個經濟脫貧、心靈致富的過程,貧困生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個立體而多元的復雜過程,這不僅需要他們自身付諸眾志成城的努力和堅忍不拔的行動,還需要從自己所屬的群體獲得內在支撐點和直接推動力,更需要學校為他們的成長營造一個增強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策源地。所以,以學生參與為主體,社會資源與個體利益結合、學校管理和貧困生發展互動,擴大貧困生的眼界和視野,增強貧困生的團結意識、責任意識,比單純的貧困生個體發展更具有意義。
(1)構筑貧困生團隊文化平臺。從表面上看,貧困生問題與經濟、消費上的差距息息相關,實際上其背后已經潛伏著社會認同、自我認同等方面的問題。因此,著重從貧困生團體建設出發,首先讓他們在集體中感受號召力和凝聚力。通過建立貧困生檔案,掌握貧困生的基本情況,形成貧困生團隊互聯網,根據貧困生的特長和興趣,在教師指導下相互結對子。讓貧困生參加到學校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活動中,進一步提高他們在團隊中的專業技術水平和綜合能力,以增強組織紀律性、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
(2)樹立榜樣,培養貧困生感恩意識。相當一部分貧困生以頑強的毅力、驚人的勤奮,筑起了人生長城的精神脊梁。優秀貧困生的先進事跡是一筆比空洞的說教更具有吸引力和生長力的精神財富,把優秀樹立為榜樣,讓他們以自己的奮斗歷程與感受感染更多的貧困生奮發自強。積極創造感恩氛圍,參加各種公義社會活動,讓中華民族知恩圖報的文化血脈、讓華夏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源泉在貧困生的心靈中播種、生根、發芽、開花和結果。
貧困生資助是一個系統工程,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的共同努力,共同促進貧困生的健康成長。雖然貧困生的數量在擴大,但是只要我們超越經濟救助,注重精神資助,提升貧困生綜合能力,給予他們最需要的創業本領、人生經驗以及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的不竭動力,就會把“貧困”這個對人生成長的不利因素變為歷練健全人格的有利因素,讓貧困生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成為生活幸福、對他人、對國家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謝艷麗.中國高校貧困大學生現狀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19):281.
[2]歐建東.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狀及對策研究[D].西北大學,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