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要做好班級管理工作就應當認識到與家長之間溝通合作的重要性,教師與家長必須做到互相配合,和諧施教。在與家長的溝通過程中,了解家長的心理,根據溝通對象不同的情況,以真誠的態度,運用靈活的溝通技巧,采取正式和非正式的多種溝通方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家校溝通合作 促進 學生 發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a)-0240-01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把學校教育延伸到家庭、社會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特別是學校與家庭的溝通合作。家校溝通即家長與學校之間的交流與聯系,通過這些形式讓家長與學校共同分擔教育學生,乃至管理學校的責任,使家長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因素。構建以“服務”為特點的家校合作模式,提高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接下來,談談家校溝通促進學生發展的一些策略。
1 借助隱形溝通
溝通是一門藝術,對于教師而言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和語言藝術,懂得溝通的技巧是做好班級工作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教師與家長的溝通藝術,關鍵在于教師與家長建立相互信任、尊重、支持的合作伙伴關系,這首先取決于教師的態度與行為,當家長感覺到教師發自內心的關心其孩子,工作盡心盡職,就會對教師產生信任,并由衷尊重教師,家長與教師的關系會向朋友般融洽,那么溝通也會變得更容易、愉快。某學生來自單親家庭,由于父母離異對該生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固執、偏激、缺乏集體意識在他身上都顯露出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主動找學生、家長談心,讓學生明白很多大人的事自己是無能為力的,敢于面對現實,無需刻意規避或忌諱什么,調整良好的心態,積極主動地融入到班集體當中,在這過程中,教師隨時與其家長保持聯系,提醒家長好好督促其學習,照顧好其生活,盡可能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從多方面關心孩子的成長,讓他不會感到孤獨和受冷落。這個事例說明,老師應主動與家長、學生交流談心,讓他們改變久已形成的思想,消除老師、家長、學生之間的隔閡,從而建立起一種互信,這樣更大大地方便班主任今后工作的開展。
2 關注家長的心理
(1)平等溝通。
與家長溝通是雙方面的事情,如果任何一方積極主動;而另一方消極應對,那么溝通也是不會成功的,要重視溝通的時間及地點。溝通前教師要向學生了解家中情況,或先征求家長的意見,以便決定是否進行溝通。對于有進步的學生,教師可公開表揚,這對學生和家長都是一種鼓勵;對于暫時落后的學生,為照顧學生及家長的感受,最好采取電話或個別溝通的方式。在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改正,那就是我們教師應當要放下“架子”。面對家長,我們應當少一些責備,多一些溝通;少一些吩咐,多一些建議。把學生家長當成朋友,和他們共同探討對其孩子的教育,在單獨的環境中,用商量的口吻提出教育措施,體現教師對家長的尊重。
(2)換位思考。
在與家長溝通時,常會遇到難以達成共識的局面,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換位思考的思維方式。從自己是孩子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去體會家長的需求,這樣便會理解家長,處理問題的態度和說話的方法也會不一樣。教師在溝通時要注意語言婉轉,既要讓家長了解孩子的不足,又要讓家長冷靜的看待孩子的問題,使溝通達到高效。從家長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問題,把自己與家長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耐心、細致地進行溝通,不歧視他們及時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真正實現和諧的溝通與交流使之利于學校的長遠教育發展。
(3)形式各樣。
家校溝通的方法多種多樣,除家長訪校、家長會、家訪、電訪、建立家校聯系本、成立家校溝通委員會等常用方法,還可從以下方法入手。
①利用家長學校。
學生的家長大多沒有接受過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教師可以利用家長學校開展“以家為本”即家校合作以家庭為中心,形式和層次依據每個家庭的特性和需要而定,面向家庭教育的學習活動等,做有關于教育學、心理學的專題講座。通過一系列活動既讓家長掌握一些正確的可操作性強的教育方式,又讓家長了解教師的責任感,從而誠心誠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師的工作。
②注重網絡溝通。
利用現代通訊工具進行家校溝通合作是一條有利途徑。利用“校訊通”平臺進行短信交流,建立教師個人博客或班級據點或班級QQ群等現代化的交流通訊手段來進行溝通,并在這一過程中善于轉變角色,不再是班主任而是家長、孩子的知心朋友或長輩,與他們平等交流。這既保護了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問題又很好地與學生進行了溝通,并及時聯系家長幫孩子解除這方面的煩惱,增長他們的知識,使他們能快樂健康地成長起來,將心思更多地放在學習上,從而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
③開展豐富活動。
要提高溝通的效果,就要盡可能讓家長了解并參與到活動中。例如:邀請家長走進校園參加“家長開放周”,深入課堂給教師、班級提出改進意見;邀請家長給校園之星頒獎,激發學生的自信心、榮譽感,參加中隊活動;組織班級親子活動,邀請學生家長介紹育兒心得等等。在活動中,讓家長感受孩子的成長,讓家長學會教育孩子,讓家長學會互相學習、互相教育,從而達到共同提高。
④走進學生家庭。
家訪是溝通教師、家長、學生心靈的橋梁,是三者共處一室,促膝談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離,有利于交換意見,也有助于達成共識,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老師上門家訪,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重視,這對學生是個激勵,對家長也是個觸動,容易在教育形成合力,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師家訪的重點要放在學生身上,通過與家長談話,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社會交往情況,以及在家庭做家務中的表現情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窺探學生的內心世界。這樣,通過了解學生的全部生活內容,發現學生的特長,依據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也讓家長注意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進取心。
在學生的成長發展過程中,家校溝通合作已成為教育的重要環節,成功的溝通能調動家長參與教育的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形成一種協調、同步、互補的關系,用家庭教育的優勢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讓學校教育指導家庭教育,最終使雙方優勢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補充。教育現象是千差萬別的,對于出現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對待,尋找最佳的方式方法來解決家校溝通方面的各種問題,使兩者和諧統一,使家庭和學校、家長和老師形成堅強有力的統一體,共同促進學生的完美和諧發展,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黃河清.家校合作導論[Z].2008.
[2]王愛霞.家校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J].班主任之友,2008(2).
[3]田雨.有效地家校聯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J].中國教育報,2007.